目录
搜索
全科互知
1 本刊同时进行数字发行,作者如无特殊声明,即视作 同意授予我刊及我刊合作网站信息网络传播权;本刊支付 的稿酬已包括此项授权的收入。 本刊所载的所有文章不代表本刊编辑部观点,如有侵 犯他人版权或者其他权利的行为,本刊概不负连带责任。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转载本刊所有文章。 特 别 声 明 文苑雅香 1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如何做到深度报道的探究/邓晓琴 3 诵读中华诗词,提升文化自信/刘金石 5 离婚冷静期制度研究/李 宁 8 《论语》时间观的探析/李 舟 10 幼儿自主游戏的重要性和教师的指导策略/卢凤英 12 幼儿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综述/王婷婷 14 民间游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运用/魏 娟 16 开展多元化评价,优化中职服装专业课教学/曹 芳 18 会话含义理论指导下《京华烟云》对话翻译研究 /范 丽 20 主题班会课对物理学科教学的促进作用研究/苟跃翔 22 师生关系与易地扶贫搬迁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 /梁 璇 文仕婷 肖 婧 24 如何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冉崇亿 26 褪不掉的红色:退伍大学生融入高校学生价值观培育 路径研究/王婧雯 周缘新 张宏斌 金冰清 马跃文 28 反家暴案件的正当防卫适用困境/余文倩 30 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郑合贤 32 浅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策略/何 鑫 35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李顺伟 38 实施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刘凤琴 41 三孩政策下女性生育保障政策的探究 ——基于孩子成本 - 效用分析理论/王怡婷 44 论《德国动物保护法》的基本理念及其启示/周美华 47 大学生恋爱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邓 艳 49 开展亲子共读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策略探究/梁 娟 5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阅读及教学策略/彭 洪 53 职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刘鹏飞 55 民办高职学生文明礼仪修养缺失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蒋作刚 幼儿教育 主管/主办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指导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编辑出版 爱情婚姻家庭杂志社 社长/总编 李基泰 出品人 李基春 编辑中心 主编 祁文军 执行主编 严凯 美术编辑 舒畅 编辑热线 027-50461309 发行主任 付道学 发行热线 027-50461309(传真)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 珞喻路456号二楼 邮政编码 430070 国内刊号 CN42-1042/C 国际刊号 ISSN 1003-0883 邮发代号 38-136 广告经营许可证 武工商4201004000592号 印刷 廊坊市安次区拓兴印刷厂 国内总发行 全国各地邮局(订阅、零售)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定价 20元 2022年 第17期 爱情婚姻家庭 教育 科研 教育研究
2 57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策略研究 /蔡道明 59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何炜基 6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赖田中 63 在双减背景下如何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李 军 65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梁君莲 67 学前教育阶段开设游戏化课程的意义探究/苏红梅 69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苏茂生 71 如何在历史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王 娇 73 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 /苟旺强 76 “七一”重要讲话内容融入初中思政课的理与路 /官明婷 叶文明 蒋 雪 李佳琦 79 儿歌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曾纪虹 82 浅谈如何利用课间游戏提高学生口算能力/赵中凯 85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探析/朱杏棠 88 探究打击式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及自我接纳的 影响/毛兴霞 黄仕群 朱 端 唐辉一 91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计算教学探究/朱勋照 94 小学语文教学中爱国情怀培养的实施策略/黄西茂 96 浅析激励性评价在小学语文第一学段教学中的运用 /李晨雨 98 时事热点融入中职语文教学中/蒙桂林 100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匡 波 103 小学语文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党发辉 105 学前教育开设游戏化课程意义及策略/白芸杰 107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探讨/陈 娜 109 借助智慧作业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江 燕 111 高职院校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索/穆卫卫 113 刍议高中生物复习教学方法/舒 琴 115 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科技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方法 /谭国会 117 高中生物合理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的策略探析/岳启桥 119 微课在高校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与反思/谭凤懿 121 新时代涵养表年奋斗精神的三重维度/侯 泱 123 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德育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刘丝嘉 125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王民莹 127 近十年来《新民主主义论》研究综述/王颖轲 129 党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分析/余 勇 131 奏爱国主义旋律,用音乐浸润心田/张鸣霞 133 略论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张艺煜 135 人类文明新形态下南充红色文化的传承探析/邹 霞 137 优化医院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策略/龙 腾 140 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适用与域外效力/萧宇田 142 核心素养理念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分析 /张建梅 144 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中应用的优势浅析/郐媛媛 148 试论土地工程与土地信息化的探究/高卫国 150 论人工智能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高 源 152 历史课堂如何设计历史剧/何海明 154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题报道的创新策略分析/贾利静 156 民事管辖权异议滥用问题研究/焦 杰 158 激发农技推广内在活力 有力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李明珠 160 关于群众文化供需资源机制建立的分析/李晓霞 162 现代企业岗位技能提升新模式探索/卢 宁 164 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思路/孟雅超 166 试论农业技术效率的探究/宋 军 168 稳就业保增长与省属高校大学生就业:基于多层治理 视角/王 妍 170 谈我单位电子文件档案管理新方法/张常强 尚宪军 172 思政课教师融入高校教师基层党建工作模式研究/陈薇伊 175 健康经济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刘春平 胡晓洁 178 《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应用效果研究/钟兴泉 闫丽丽 181 构建和谐家庭路径研究 ——以长治市荫城村为例/许如芸 姜 珊 184 谈网络经济对医院审计模式的改变及影响/石桂群 186 基于脑科学的小学低段儿童注意力提升策略研究/王 燕 管理观察 德育教育 医学研究 课程教学 语文教育 基础教育
1 2022.17 爱情婚姻家庭 文苑雅香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如何做到深度报道的 探究 邓晓琴 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 摘要: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处于一个重要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趋势背景下,移动互联网也开始渗透到媒体行业当中,在这 种趋势和环境当中,新旧媒体的共存、融合是一个重要的必然趋势。而在全新的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之下,给不同媒体的深 度报道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同时在众多全新的挑战当中,媒体的深度报道也具有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因此,在当下的新闻深入 报道工作当中,既需要积极面对媒体融合背景下的诸多挑战,同时还需要积极利用好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促 使新闻深度报道以一种更加具有活力的状态呈现在广大新闻受众面前,这对于国内的新闻媒体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因此,在本文中主要针对媒体融合背景下做好新闻深度报道的策略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做好新时期的新闻 深度报道。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事业;深度报道;报道方式;报道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都得到了 快速的建设和发展,并且在产生的强劲推动力之下,进入到 了全新的媒体融合背景之下。与此同时,时代发展和社会大 众对于新闻深度报道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因此,在现代 媒体新闻的深度报道当中,需要摒弃以往的滞后模式,积极 利用好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发展机遇,在新闻深度报道当中着 力推进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等等方面的融合发展,促进 新闻深度报道在原有的基础之上体现出更强的传播力和公信 力,这也是新闻深度报道的主要作用和价值之一。所以,在 接下来的文章中就将针对媒体融合背景下做好新闻深度报道 的策略进行详尽阐述,除此之外还会提出一定的具有针对性 和建设性的意见,希望对当下的新闻深度报道工作起到一定 的借鉴和引导作用。 一、媒体融合定义和发展情况 所谓的媒体融合,其实就是现代社会背景下多形式信息 传输渠道下的一种新的媒体行业发展形式。具体来看,所谓 媒体融合其实就是新型媒体传播通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有机 结合,在这一过程中二者实现资源共享,由此在新闻报道当 中就可以将所有的数据和信息进行集中处理,最终形成不同 类型的信息产品,并且利用不同的平台展示给广大的新闻受 众群体 [1]。 在 2019 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相关的讲话, 重点对全媒体、促进媒体融合方面进行了论述,从中也可以 一窥媒体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宏观角度上来说,目前 媒体融合已经在世界、全球范围内开展,并且在网络媒体不 断发展的背景下,促进了国内多媒体之间的融合。后续的新 媒体时代的到来,更是开创了信息共享的全新领域,新闻信 息传播、报道的时间和空间等等方面的限制和制约得到了打 破,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使用者和接收者。再加 上现代创新媒体新闻报道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传播形态更 加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新闻受众的需求 [2],包含公民媒体、 社会化媒体和自媒体等等。 二、深度新闻报道概述 所谓的新闻深度报道,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新闻文体,其 追求新闻报道理念,并且事件发生的本质和规律,因此长期 与短讯新闻报道保持了泾渭分明的关系。同时,一篇深度报 道当中涵盖的内容较多,首先其包含整个新闻事件,包含事 件的背景、过程等等,并且还会对新闻事件的走向进行动态 预测和分析。深度新闻报道当中还包含大量的图片、数据和 信息,因此与其他类型的新闻报道相比,深度新闻报道的可 信度、 真实性都比较强。 其次, 深度新闻报道的目标相对明确, 同时具备很强的新闻价值,这也说明了深度报道具有复杂的 特点,内容单一的事件一般都不会作为深度报道的内容 [3]。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深度报道面临的诸多挑战 媒体融合背景下,使得新闻深度报道的内外环境都发生 了一定的变化,具体来看,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深度报道面 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报道成本与效益之间存在矛盾 一般情况下,新闻深度报道的相关事件比较复杂,这就 需要新闻采编工作人员深入到事件中心,在这一过程中,就 会增加较多的成本支出,包含经济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等等, 同时由于新闻事件自身的不稳定性, 还存在着较大风险。 另外, 新闻深度报道滞后,社会以及新闻受众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进 行消化,经过长时间的等待、转化滞后,深度新闻报道所带 来的社会影响才能转化成为理想的经济效益,从中不难看出,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深度报道工作的效益周期比较长,这使 得新闻深度报道的循环受到了报道成本与效益之间矛盾的影 响,甚至导致传统媒体经济效益大大降低 [4],这对于国内宏观 层面的媒体融合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二)泛娱乐化和浅阅读时代的到来 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互联网覆盖程度的 提升、新媒体平台的逐渐成熟,标志这泛娱乐化、先阅读时 代的到来,这一背景下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娱乐主义”, 对于一些对于社会具有影响力的时间也保持着娱乐为主的看 待方式,这使得新闻事件失去了其重要意义和价值,从而对 于深度新闻报道的关注度也开始降低。 再从深度新闻报道事件自身的角度来说,其同时兼具复 杂性、逻辑性等等特点,受众在理解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
文苑雅香 >> 2 难度,并且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所产生的驱动作用之下, 人们更加倾向于那些娱乐性、简单理解的新闻内容,由此, 深度新闻报道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近年以来深度新闻报道 受众数量降低、收视率降低正是一个主要的转变 [5],因此,现 代的深度新闻报道必须要采取创新变革的策略,应对媒体融 合背景下所产生的影响。 (三)媒体融合影响了传统阅读方式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成为了当 下的主要信息传输方式和策略,并且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社 会大众的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也有一定的提升,由此这种快 节奏的信息沟通交流方式得到了社会大众的青睐。在快节奏、 浅显易懂的媒体融合趋势之下,使得社会大众更加倾向于简 单易懂的碎片化数据和信息,而这与新闻深度报道内容和理 解方式都是恰恰相反的,由此,传统的新闻深度报道受到了 比较大的冲击,受众者的数量也开始逐渐减少。 (四)深度新闻报道内容可信度降低、特色缺失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作用之下,使得社会大众在媒体融合 背景下体会到了“别开生面”的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此时 深度新闻报道意识到即将到来的危机,开始朝向受欢迎程度 较高的新媒体方向进行靠拢,然而,这导致一部分媒体的深 度新闻报道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和价值,报道内容的公信力、 权威性等等都开始降低,失去了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同时,其 报道质量也大不如前,这种抛弃原有的媒体新闻优势进行发 展的路径显然是不可取的,这是未来的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 深度报道创新变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6]。 四、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深度报道转型发展策略 (一)重视深度报道的内容 在全新的媒体融合背景下,深度新闻报道工作必须要意 识到,部分新闻事件和内容已经不再适合以深度新闻报道的 方式进行播出和传播,因此,在后续的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 深度报道工作当中,需要重视新闻报道的内容,需要以社会 热点话题为主体,同时在深度新闻报道当中增加内容的深度, 使得新闻受众群体在了解不同的新闻事件同时,能够产生深 入的思考和分析,并且从中得到积极向上的正向力量。 例如,深度新闻报道的编辑工作人员、部门,需要重视 报道内容的审核工作,确保文章的整体质量,防止报道滞后 出现低级错误的情况,提升深度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可靠性 和公信力。另外,不同的地方传统新闻媒体,需要重视自身 的深度新闻报道,依据地方特色打造具有特点的深度报道, 提升新闻受众群体的了解和阅读兴趣,在使得新闻受众对于 深度新闻报道更加依赖、更加信任的同时,可以使得深度新 闻报道迎来更多的受众,这对于新闻深度报道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效果 [7]。 (二)开发多渠道的新闻信息收集 在前文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提及,在全新的媒体融合背景 之下,深度新闻报道的内外环境同时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新闻资讯的时效性要求大大提升,深 度新闻报道也不例外。因此,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深度报 道工作当中,需要重视新闻资讯收集渠道的创新和优化,在 互联网背景下,在新闻资讯收集方面可以积极利用当下流行 和适应新闻受众的微信公众号、 微博、 网络新闻等方面的渠道, 促使更多、时效性更强的新闻资讯成为深度报道的重要素材, 这也有利于深度新闻报道能够远远不断、持续输出高质量的 深度报道新闻作品和内容,这也是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深度 报道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三)利用好新媒体这一重要载体 新媒体之所以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其主要原因是新媒体同时具备诸多的优势,包含娱乐性、时 效性比较强等等,而这些特点也是新闻深度报道创新发展过 程中可以积极利用的。因此,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深度报 道转型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这一重要的载体,例 如在深度新闻报道的前期简单介绍当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新 媒体,并且将其时效性较强、社会大众乐于接受的特点进行 发挥,促使更多的新闻受众愿意了解新闻深度报道。除此之 外,还可以积极利用好新媒体娱乐性较强的特点 [8],促使深度 新闻报道摒弃以往的严肃、呆滞表达方式,以一种更加形象、 多元、趣味的形象出现在社会大众面前,从这一角度上来说, 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深度新闻报道的生命力,是维持传 统深度报道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四)强化深度新闻报道人才培养 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和竞争,从本质角度上来说就是人才 的发展和竞争,因此,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深度报道转型 发展过程中,除却需要重视深度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等等 方面以外,还需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 五、结论 综上所述,就是笔者针对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深度报道 转型策略的相关研究和分析了,在这一背景下,新闻深度报 道的内外环境同时发生变化, 面临着新环境的众多挑战。 因此, 需要重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创新发展,将深度新闻报道人才培 养、利用好新媒体这一重要载体等等举措进行落实,从而推 进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深度报道的创新转型。 参考文献: [1] 史树梅 . 浅谈新媒体背景下党报新闻报道的创新 [J]. 中国地市报人 ,2022(03):143-145. [2] 莫等娴 . 把新闻故事讲给电视观众听——媒融时代电 视深度报道叙事策略的发展 [J]. 文化产业 ,2021(03):70-71. [3] 张举 , 骆俊 , 黄丽伟 . 深度报道舆情传播和影响力分 析 [J]. 新闻战线 ,2021(01):33-36. [4] 高贵武 , 薛翔 . 深入“短”出:短视频时代的新 闻深度——基于深度报道短视频化的实践考察 [J]. 当代传 播 ,2020(06):51-53+65. [5] 赵德伟 . 媒介融合视域下纸媒新闻写作的创新分析 [J]. 记者摇篮 ,2020(08):80-81. [6] 木斯达帕·艾依沙 . 媒体融合时代电视深度报道的 发展趋势研究 [D]. 新疆大学 ,2020. [7] 李 书 杰 . 优 化 资 源 寻 差 异 融 合 传 播 求 实 效 —— 中 国 邮 政 报 社 新 形 势 下 的 新 闻 报 道 探 索 [J]. 新 闻 战 线 ,2020(09):55-57. [8] 刘超 , 王伟 . 媒体融合与增强报纸新闻报道影响力的 思考 [J]. 采写编 ,2018(04):37-38.
3 2022.17 爱情婚姻家庭 文苑雅香 诵读中华诗词, 提升文化自信 刘金石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筠门岭中心小学 摘要: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 文学有许多的表现形式, 而诗词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诵读古典诗词, 对于熏陶情感, 荡涤心胸,提升审美,均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尤其是在当今提倡发展学科文化自信的当下,做好古诗词的教学,会对小学学 生的现在,乃至将来的发展,奠定扎实的文学根基。本文就将从如何通过诗词教学,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这个角度,展开具体 的论述。 关键词:中华诗词;文化 在中华文化的进展史中,古诗词无疑占据着非常重要的 地位。诵读古诗词,对于熏陶情感,荡涤心胸,提升审美, 均有着其它文学形式不可取代的意义。尤其是在当今提倡发 展学生学科文化自信的当下,做好古诗词的教学,对于小学 学生的现在,乃至将来的发展,奠定扎实的文学根基。《语 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语文学科文化自信,主要包括四 大块内容,即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的思维发展,还有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对待文化的传承和理 解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如何立足古诗词教学课堂,着力发展 学生的语文文化自信,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面前 的话题。 一、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对古典诗词教学的讲解存在不求甚解的情况。 古典诗词经过几千年传承至今,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值得 学生去认真学习领悟,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为了完成 教学进度,让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的同时不求甚解。教师应当 注重对古典诗词内容的解读引导,根据学生的视角,让学生 去了解诗词表达的意义。古典诗词的内涵是对其审美的基础, 一旦被从根本上理解错误,将会把孩子带到一个错误的方向, 所以在小学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古典诗 词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其内涵,进而才能去发现古典诗词的 审美研究。 第二,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理解存在障碍。美是一个 抽象性名词,尤其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小学生对审美 没有具体的形象化,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化建设越 来越精致, 环境使然, 让孩子去发挥的想象的空间也逐渐变少, 教师在情景上的引导也显得较为薄弱,导致孩子的画面感缺 失,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在审美领悟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同时,古典诗词的语言是基于文言文的基础上创作出來的, 尽管某些古典诗词已经经过演变,融入到生活用语中,但是 应用较少,所以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上让孩子存在一定的难 度,也让老师在古典诗词审美教学也有一定的困难。 第三,教师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引导不够深入。古典 诗词的审美的角度让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从不同角度展现,但 是经常存在教师对古典诗词的审美引导不深入,导致学生无 法用科学的角度去观察审美的方法。古典诗词的美多展现在 情感的表达、意境的美好,甚至在表达方式上运用的写作手 法等角度,让学生掌握审美的角度和方法自己去体会古典诗 词的美。 但通常教师的指导多以课本为主, 以一篇文章为中心, 讲解其内涵、审美角度、审美方法等,容易造成学生对古典 诗词的审美引导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审美方法、角度的剖析 引导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对其审美存在局限性。 二、如何通过古诗词教学来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1. 从诗词的语言剖析中,学习汉语言的音韵美和丰富性 在语文学科的四大文化自信中,关于语言的建构和发展 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点,它是其他几个文化自信的起点,不管 是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是审美意趣的提升,亦或者关于文化 的传承和发展,都需要通过语言建构和运用来完成。而古诗 词因为和现代社会年代相去太远,语言的表述方式和描写意 境和现在差别很大,如何引导学生穿越历史,和几千年前的 古人前辈对话,感悟他们丰富的思想,把握激荡的情感,是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所需要带领学生实现的首要目标。 在小学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整体诵读入手, 抓关键字词感悟,再到品悟诗词意境这几个步骤来指导学生 深刻感受汉语言的音韵美和意境美。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 自现” , 首先由表及里品读古诗,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从而能够感其形,度其意,识其文之目的。在初步品读阶段, 建议从整体视域的角度把握诗词教学,反复让学生进行诵读, 美美地读进去,仅能逐步从表面的字面意思,进入到作者真 实的世界之中。教师可以采用范读、配乐读、激趣读等方式,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古诗词的音乐美、韵律美,和诗意盎然的 感觉。 其次,教师还要为他们解疑解惑,有的字义演变至今, 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进行及时疏通的话,很可能会造成 诵读障碍,阻挡了学生学习诗词的热情,所以,适时地进行 点拨是非常有必要的。疏通学习障碍之后,再次培养学生美 读的技巧,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优秀的诵读作品,让学生模 仿和感悟, 从而找到适合自己风格的表现形式。 在这个过程中,
文苑雅香 >> 4 古诗词的押韵合辙的特点,对仗工整的技巧,学生自然会了 然于心。 2. 从诗词的意向把握中,感受古诗对思维的循序渐进激发 语文学科的文化自信强调对于学生思维要注重激发和培 育,建立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的语文思维提升,在古诗词教学 中能够得以很好的训练。当学生读到一首诗,他不仅会被诗 词那种语言的美感所折服,同时,也会对诗中描绘的意象产 生疑问,或者是质疑,以及作者的思想境界如何,学生均会 提出不同角度的问题。不管是语言的运用特色上,还是关于 诗词思想的概括上,学生均可以提出质疑,这个质疑和解惑 的过程,恰恰是引导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3. 从诗词的审美情趣中,领略诗词对审美情趣的提升作用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它简练的语言,丰富的 情感,深远的意境,无一不是我们进行审美活动的绝佳素材, 所以,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从诗词本身出发,探讨如何提 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诗词对于审美能 力的激发,我们应该带领学生从诗词的画面之美、意境之美 着手教学,层层深入,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古诗中获得美的 熏染,塑造美好心灵,提升审美能力。 一首诗词便是一幅美图,它是由众多意象叠加起来的画 面,在这样色彩鲜明、丰富的画面里,学生通过诵读、感悟 的过程,在头脑中能够构建真实生动的画面,使自己受到美 好情操的陶冶。 古诗的意境需要学生认真品读, 在品词析句中, 和作者沟通感情,唤起强烈的情感共鸣,感悟意境之美。 4. 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导向,丰富校园活动形式 目前我国的教育环境下,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较为轻松, 小学生在完成学习作业任务后的闲余时间大多不能有效地利 用,荒废在不具积极意义的娱乐消遣当中,只有极少部分学 生才能有效充分利用时间用于自我发展和文化培育。这导致 了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上的缺失和忽视,对小学生的成长发育 和生活学习的习惯形成不良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要重视 和加强小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学 习氛围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教师可利用积极的文 化读物作为教育工具,加强小学生群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 解和认同。例如,开展《三字经》《论语》等文化经典著作 的研读会,由浅入深地在教师引导下深刻理解这些文化著作 的深刻含义和精神文明,并开展学生互动分享讨论会。在校 内建设传统文化长廊,在随处可见的大堂、楼梯、教室外墙 等位置张贴传统文化故事的图片和内容介绍,广泛宣传中华 民族传统文化,营造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 ; 在班级内,责 任教师定期开展举办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会,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辩论、演讲等多元化形式组织学生们分 享自身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体会,互相交流思想和意见 ; 学校 还可以组织校园内的文化主题板报、汇演、广播、文化活动 等多形式的比赛,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活动的参与度,提升 学生对中华传统的了解和兴趣,全面调动学生的文化积极性 ; 学校开可以开设具体的文化课程,包括书法课、国画课、民 族手工课、太极拳课程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兴趣爱好类课程, 使学生既培养了个人兴趣爱好和技能发展,又在学习中逐渐 领悟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5. 以社会生活实践为路径,深化传统文化认知 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局限于思想意识的传播,必须要实 现对传统道德文化和精神的践行,做到思行统一。要实现小 学生群体对中华传统文化彻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 一方面,教师的讲授教育模式必须要创新,将传统文化的教 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让传统文化故事贴近实际生 活环境,提高中小学生对中华美德的内涵理解,让传统文化 回归到生活细节当中。学校通过组织拓展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坚持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的文化原则, 让学生从生活细节中去发现和体会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优 秀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要开拓全新的教育渠道, 创新教学方法。因为有些传统文化的典籍和内容是以古文形 式流传,教师必须要结合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特点,选择学 生接受和理解程度高的方式进行有效讲解教育,给予文化故 事和文化内容生动形象、直观活泼的展现方式,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参与性,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导向。 6.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拓宽文化教育平台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科技的时代,学生更容易接受到多元 文化的熏陶和多样化信息的影响,社会文化和社会风气直接 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导向和价 值导向、社会积极能量的引导,和谐美好的社会发展氛围是 需要政府、社会、群众共同关注和努力的。我国必须要加强 社会道德模范、社会榜样的事例宣传和精神传播,树立社会 精神内涵,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作用,端正学生的价值观 建设和文化内容建设,切实改善社会文化学习氛围,形成良 性的文化循环体系。教育机构和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 行文化教育引导和端正价值态度,从根源上杜绝有害信息对 未成年人侵蚀和恶性影响,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和文 化素养。与此同时,加强网络环境的净化、规范工作,以网 络为媒介, 为政府、 学校、 家庭等多方开启联动合作教育平台, 鼓励和引导学生和谐文明地使用互联网工具,并起到监督管 理作用。 三、结语 对于小学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一定要注重学生的情感 经历和体验,充分把握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触碰其思维的 灵敏点,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使他们的语文学科文化自信 真正得以培养和发扬。 基金项目:本文是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基于中华 诗词培养赣南学子文化自信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 编号:2022-023-0006)。
5 2022.17 爱情婚姻家庭 文苑雅香 离婚冷静期制度研究 李 宁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公证处 摘要:离婚冷静期在《民法典》中被正式确立,直接影响了离婚当事人之间的离婚进程。该项制度的出台,无疑能够进一 步维护家庭社会稳定,进一步协调离婚自由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发挥法律在社会调控中的价值。根据目前数据显示,离婚 冷静期效果已初步显现,部分夫妻冷静期届满后主动放弃登记离婚,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登记离婚预约程序复杂、登记离婚 适用冷静期次数不明、当事人同时申请登记离婚与诉讼离婚以及缺乏冷静期配套调解措施等突出问题和现实困境。由于制度本 身仍然存在部分缺陷,同时又存在对制度宣传不到位以及配套措施不健全的问题。所以作为办理婚姻登记的机关的基层民政部 门,就应该多种方式和手段履行好宣传职责;对已取得良好社会效果的配套措施应当在全国范围内及时推广。 关键词:离婚冷静期;制度适用;配套措施 我国实行登记离婚与诉讼离婚并行的离婚制度。但近年 来登记离婚制度却备受争议,原因是登记离婚手续和审核程 序简单,婚姻登记机关缺乏必要的调解和限制措施,轻率离 婚的数量不断增加,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登记离婚制度是世界 上最自由的离婚制度之一。[1] 基于我国现阶段登记离婚手续简 单、离婚成本低,离婚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的现实情况 ,《民 法典》第 1077 条第一次规定了离婚冷静期制度,冷静期制度 是限制当事人任意离婚的障碍性程序,[2] 该制度旨在通过增加 一个月冷静期,使当事人慎重思考、重新审视婚姻家庭关系, 以期减少冲动型离婚数量,促进婚姻家庭稳定。《民法典》 实施后,民政部《关于贯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有关婚姻登记规定的通知》 ( 以下简称 《婚姻登记规定通知》 ) 作为离婚冷静期制度配套立法,[3] 弥补了我国 《民法典》关 于离婚冷静期制度具体实施细则的空白,通知中将登记离婚 程序修改为 “申请—受理—冷静期—审查—登记 ( 发证 ) ”, 对推进离婚冷静期制度的落地与实施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离婚冷静期制度作为一项全新的制度设计,在全国范围 内仍处于探索阶段,加上民众对之了解程度较低、制度设计 不成熟及冷静期登记程序不完备等因素,离婚冷静期制度在 实施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与困难。为促进冷静期制度有序发 展,针对轻率离婚数量激增、离婚率连年上升的现实情况, 有必要对目前离婚冷静期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契合实 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序推进离婚冷静期制度,促 进离婚冷静期制度优化与发展。 一、离婚冷静期制度之实施现状 (一)立法目的初现成效 离婚冷静期制度的立法目的与其说是减少非理性离婚现 象,不如说是促进婚姻家庭和谐美满。《民法典》实施以来, 离婚冷静期制度已初现成效。调研发现,在离婚当事人被受 理离婚申请后、冷静期还未满三十日时,已经有“准离”夫 妻撤回申请,甚至有当日上午申请下午即撤回的情形 [4]。上述 撤回离婚登记申请的当事人大多是因为一时口角之争而冲动 离婚,而离婚冷静期制度则为离婚当事人的不理性的行为提 供了反悔机会,这种机会的提供与促进家庭和谐美满的理念 完全契合,与立法目的同向而驰。当然,离婚冷静期制度所 带来的正面法效果还需要待该制度实施一年后与往年的数据 相对比才能得出结论。 (二)配套措施增添制度活力 离婚冷静期制度的实施需要结合相应的配套措施才能具 有制度“活力”,否则单一制度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调研发现, 有些基层民政部门婚姻登记处正是因为采取了配套措施,才 彰显了离婚冷静期制度的优势。配套措施的具体表现形式有 所差异,但本质上皆为第三方对婚姻内部矛盾的调和。比如 有在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成立家庭辅导室,聘请妇联、司法局 等单位的心理学和婚姻家庭方面的专家,也有聘请律师予以 辅导的形式,开展婚姻家庭问题辅导工作,这对非理性离婚 的当事人而言调和成功率还是比较高。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的 这些配套措施虽然在前些年就已经陆续开展,《民法典》出 台后,为配合离婚冷静期制度的实施,才将配套措施逐渐作 为重点工作来抓。当然在离婚冷静期之内及之后也有相应的 配套措施,前者如婚姻辅导工作,建议当事人撤回离婚申请; 后者如专家以电话或微信方式回访,以评估工作效果并为后 续提供经验。 二、离婚冷静期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离婚冷静期制度遵循婚姻自由的原则,通过大量的试点 经验,契合当下婚姻家庭现状,及时有效地回应了目前存在 轻率离婚、离婚率过高等种种问题。目前离婚冷静期制度在 正式实施过程中已显现初步效果,但在实施中也出现如离婚 预约 “一号难求”、适用冷静期次数不明、登记离婚与诉讼 离婚同步申请以及缺乏配套调解措施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
文苑雅香 >> 6 讨完善。 ( 一 ) 登记离婚预约程序复杂,预约难度大 根据 《婚姻登记规定通知》的规定,夫妻双方应共同到 现场申请办理登记离婚并递交有关材料。目前我国多数城市 基于疫情防控需要及接待能力有限等原因,暂停现场预约申 请服务,离婚当事人需要先在网上或微信平台进行登记离婚 预约,到了预约日期和时段再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但 因婚姻登记机关接待能力有限,导致登记离婚预约难度大, 网上预约时间过长,部分城市甚至存在预约登记离婚 “一号 难求”的情况。这无形中对登记离婚制度增加了程序性障碍, 也有悖于离婚冷静期制度立法初衷。当然随着信息技术的提 高,离婚登记预约、相关材料提交在线上操作的便捷化水平 也会随之提高,但实践中存在材料重复提交、增加当事人负 担等问题。申请登记离婚预约时是否需要提交实质性材料, 线上能否直接受理离婚申请,能否实现登记离婚材料高效、 便民、安全地提交仍具有进一步细化空间。 (二)相关配套制度缺失 无论从域外经验还是从我国现实状况来看,只有辅之以 相应的配套制度,才能确保离婚冷静期制度良性运行。但目 前我国《民法典》仅对离婚冷静期进行了规定,并未建立心理 疏导、有限别居、财产申报、人身保护令等配套制度。1. 心理 疏导制度的缺失使得基层组织、 心理咨询机构、 社会公益组织、 妇联以及其他单位难以参与夫妻双方的情感劝导工作当中, 不利于从社会层面减少后续的诉讼争议,难以真正发挥离婚 冷静期的功能。2. 有限别居制度的缺失无法为夫妻双方在离婚 冷静期内单独居住提供合法依据,不利于促使部分夫妻双方 通过短暂分居的方式来思考婚姻。3. 财产申报制度的缺失容易 导致一方在冷静期内出于报复目的而恶意挥霍财产、损害财 产。4. 尚未结合《反家庭暴力法》设定对人身保护令制度进行 细化和明确,不利于保障家暴型离婚中被家暴方的合法权益。 ( 三 ) 登记离婚与诉讼离婚同步申请受理 我国实行登记离婚与诉讼离婚并行的离婚制度,当事人 可自行选择离婚方式。但部分夫妻为了尽快解除婚姻关系, 往往同时申请登记离婚和诉讼离婚。因婚姻登记机关与法院 属于不同部门,双方暂无互联共通的实时婚姻登记系统,使 得登记离婚与诉讼离婚发生管辖冲突,存在一定的法律空白。 我国《民法典》第 1080 条规定,生效的离婚判决书、调解书 与完成离婚登记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婚姻登记机关与人民法 院同时受理离婚申请时,若产生冲突判决或登记,其效率认 定将陷入僵局,登记离婚与诉讼离婚同步申请受理将造成婚 姻管理秩序混乱。 ( 四 ) 登记离婚适用离婚冷静期次数不明 《婚姻登记规定通知》 规定, 登记离婚机关受理离婚申请, 对当事人提交的材料初审无误后,发给 《申请受理回执单》, 冷静期届满三十日内,双方共同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 婚证,登记机关应对有关材料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条件的不 予办理。通知中未明确不予办理后当事人再次提交离婚申请 时是否再次适用离婚冷静期,且没有规定两次申请之间是否 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也未细化不同原因的不予受理发生后 的具体处理方式。国家权力介入婚姻家庭的目的在于平衡婚 姻家庭当事人的利益,由于暂未明确冷静期适用次数,当事 人按目前法律规定,可以无限次适用冷静期制度;倘若一方 当事人恶意行使撤回权,将导致婚姻陷入僵局,容易激化家 庭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 ( 五 ) 尚未对未成年人权益保障进行规范 从域外《儿童权利公约》以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视角 来看,正确处理好未成年人在离婚中的合法权益,是离婚事 项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我国《民法典》在设立离婚冷静期 制度后,对于冷静期内子女权益保障缺乏应有关注,导致该 项制度存在缺漏。一是并未就冷静期内未成年人子女的居住 事项进行明确,实践中部分婚姻当事人均不愿意与子女共同 居住,尤其对于因子女原因而离婚的部分当事人而言,甚至 会将未成年子女视为拖累。二是并未强制要求冷静期内对子 女抚养作出安排,导致后期协议离婚过程中因子女抚养问题 产生争议,难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未成年子女各项权益。 三、完善离婚冷静期制度的对策 ( 一 ) 遵循高效便民原则,简化离婚申请预约程序 婚姻登记机关应当遵循高效便民的原则,简化离婚申请 预约流程。在受理当事人提出的登记离婚申请时,为当事人 的材料申办与路径指引提供便利。婚姻登记机关应针对当地 离婚申请的实际需求,适当扩大登记离婚申请预约规模,以 便捷当事人为原则,尽快受理离婚登记预约申请,避免在离 婚冷静期制度基础上增加程序性障碍。 (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鉴于法律层面上还未规定针对离婚冷静期的配套措施, 而许多基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开展的配套措施又具有地域特 殊性,因此单靠《民法典》第 1077 条和民政部《通知》规定 来实施离婚冷静期还存在一些困境。另外,第三方专家未能及 时介入婚姻双方当事人的矛盾,对其婚姻状况予以调查并开 展调和工作,都难以促使离婚双方当事人冷静分析这段婚姻, 使离婚冷静期极有可能“变质”为“离婚冷冻期”。本文认为, 对取得良好社会效果的配套措施应当及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7 2022.17 爱情婚姻家庭 文苑雅香 而且考虑到实践中将配套措施前置的社会影响力,有必要在 离婚当事人办理离婚登记申请之前告知当事人有公共资源的 调解老师可提供咨询。 (三 ) 法院与登记机关应当加强协作联系,对离婚前置 程序进行审查 离婚冷静期制度将平衡登记离婚与诉讼离婚,[5] 当事人权 衡两种离婚方式的利弊,有利于选择合适的离婚方式。对于当 事人为逃避适用离婚冷静期,同时申请登记离婚与诉讼离婚 的情况,人民法院与婚姻登记机关应当加强联系,借助信息 技术与互联网的力量构建互联互通的实时婚姻状态查询系统。 婚姻登记机关在受理离婚申请时,应审查双方当事人是否存 在尚未终结的离婚诉讼,告知双方当事人应先终结法院的诉 讼,否则婚姻登记机关不予受理 ; 人民法院在受理离婚诉讼案 件时,应当审查当事人是否已在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登记离婚, 若处于离婚冷静期内或登记期内,应告知当事人撤回登记离 婚申请后,再予立案,若当事人不撤回离婚申请,人民法院 应不予受理。通过加强人民法院与婚姻登记机关的联动运作, 建立互联互通的婚姻状态查询系统,加强离婚申请受理前置 审查程序, 防止出现冲突决定, 保障婚姻管理秩序的正常运行。 (四) 细化冷静期适用条件,明确冷静期适用次数 《婚姻登记规定通知》规定,婚姻登记机关应按照 《婚 姻登记工作规范》第 56 条和第 57 条规定的程序和条件执行和 审查,对不符合离婚登记条件的,不予办理。离婚冷静期 30 日是不变期间, 是离婚的形式要件判断;而离婚冷静期届满后, 因不符合离婚条件而不予办理,是对离婚条件的实质判断。 实质审查后对离婚行为的否定并不能当然成立对离婚形式要 件的否认,即冷静期届满后,因缺少双方必要证件等原因而 不予办理离婚登记的情况下,当事人再次提交离婚申请时, 不应再适用离婚冷静期。双方冷静期届满后决定领取离婚证 的行为是对感情确已破裂的再次确认,双方在此期间必然经 过慎重考虑,婚姻登记机关的否定性评价不能改变其婚姻无 法继续存续的事实状态,无须通过反复适用离婚冷静期加剧 双方痛苦。离婚冷静期设置的深层次目的是对夫妻破裂情感的 修复与挽救,而不是对不幸婚姻的迁延。对于因材料不足等 形式要件不符合 《婚姻登记规定通知》规定而导致不予受理 的案件,婚姻登记机关应给予相应的宽限期,并细化因不同 原因导致不予受理后的具体处理方式、再申请的合理间隔及 限制适用冷静期的次数等问题。超过冷静期次数或合理期限 内夫妻双方当事人再次向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可以不再 适用离婚冷静期制度, 婚姻登记机关根据相关文件审查、 执行, 可以直接为其办理登记离婚,以防过度限缩当事人离婚自由, 确保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统一。 (五)关注冷静期内未成年子女利益的保护,减少制度 运行漏洞 离婚冷静期不能仅关注婚姻双方的权益,更应当考量未 成年子女的相关利益。从离婚带来的法律后果来看,婚姻双 方都属于成年人,其所受到的影响通常会远远小于未成年子 女。因此建议从法律或者其他规范性文件中明确未成年子女 在离婚冷静期内的权益保障问题。一方面,应当明确规定冷 静期内子女仍然随夫妻共同生活的要求。若配套有限别居制 度,则应当在充分考量未成年人自身条件以及自身意愿的基 础上明确共同生活人,确保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问题进行妥 善安排。 例如对尚处哺乳期的幼儿, 则应当跟随母方共同生活 ; 对于 8 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则可以充分听取其意见。另一方 面,应当明确冷静期内夫妻必须要对未成年人后续的抚养问 题、教育问题、财产问题以及其他涉及未成年人权益的问题 达成相应的协议,确保协议离婚后未成年人能够得到妥善安 排。应赋予婚姻登记机关对离婚协议中未成年子女利益保护 事项进行审查的权限,真正从程序上、实体上为未成年人提 供全方位保护。 四、结语 家庭是社会最基础的组成单位,婚姻关系作为最基本的 社会关系,从古至今都受到关注。家庭的幸福稳定直接关系 着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离婚冷静期制度的出台,契合当下婚 姻家庭现状;离婚冷静期制度的实施则有效缓解了夫妻双方 的矛盾,部分夫妻冷静期届满后主动撤回离婚申请或届满后 放弃办理离婚手续,有效地缓解了轻率离婚的现象,对促进 我国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具有积极作用。但对实践 中仍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参考文献: [1] 夏吟兰 . 对中国登记离婚制度的评价与反思 [J]. 法 学杂志 ,2008。 [2] 夏沁 . 民法典登记离婚冷静期条款的解释论 [J]. 法 学家,2020。 [3] 徐向华、周欣 . 我国法律体系形成中法律的配套立法 [J]. 中国法学,2010。 [4] 龙娅妮.离婚冷静期制度实施中的困境与破解 [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1。 作者简介:李宁(1968-),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雁 塔区公证处主任,三级公证员,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 公证法律制度、民事诉讼程序、民事执行程序及合同法、民 商事法律问题。
文苑雅香 >> 8 《论语》 时间观的探析 李 舟 重庆市西南政法大学 摘要:本文以《论语》时间观研究为论题,从《论语》所蕴含的政治时间和文化时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主体的生命 历程并不是简单自然时间中的存在,而是在时间化境域中主体生命突破时间的限制,以仁德为内核实现生命的精神超越过程。 在政治时间观中,孔子系统的阐述了三代以来的政治发展时间机制,所谓“进化有渐,因革有由”。在“好古”的政治取向中 时间的绝对性得以体现出来,政权的变更,政治制度的改制与创新都体现着时间绝对性特征。在文化时间观中孔子要求在对象 显现之时主体进行当下决断,故而他说,“君子而时中”。 1 并进一步强调“朝闻道夕死可以” 2 其目的是提倡主体致力于内在 精神生命的建构,使得主体的精神世界获得时间上的极大超越,找到人生的根本意义。本文试图通过《论语》来挖掘先秦儒家 时间观这一文化母体,从而从时间的纬度发现人之为人的根本性存在。 关键词:《论语》;政治时间;文化时间 一、《论语》政治时间的向度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 乐则韶舞’ 。 ” 3 所谓行夏之时 : “ ‘凡四时成岁, 有春、 夏、 秋、 冬、 各有孟、仲、季,以名十二月。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天地之正,四时之极,不易之道。’是春主生物,为四时始, 寅月为孟春,夏时用之。民既便於施功,故易得知之也。”4 夏朝的时节是根据四时的节序变化而产生的,按照地球运动 规律制造时间的秩序,能够科学的保障百姓的作物正常生长, 这也是夏朝创造夏小正的根据所在,也是统治者为了使统治 地位合法化的一种政治手段。 《尚书.尧典》 记载 : “乃命義和, 钦若昊天, 历象日月星晨, 敬授人时, ” 5 義氏与和氏分别是掌管天地 “四时” 的天神。 “钦 若昊天” 即是说遵循自然规律的运行, 同时, 我们也能看到 “昊 天”的产生隐喻着人文精神的雏形,神不在作为高高在上的 意志之神,神与人产生了联系,彼此对立已经成为过去,“四 时”开始对人事在历史时间上的运行轨道有了初步的安排。 “历象”的出现使先民拥有了人时,即时间表。同时,“历象” 的产生使得先民的一切社会活动都被规范化了,例如:出行, 婚丧,农作等等都在“历象”的统摄下完成。《论语》记载, “天之历数在尔躬,”6“历象”的产生,体现了时间与社会, 人事产生的密切关系,先民的全部社会活动,包括自身的命 运开始被纳入在时间的次序之中,此时的时间开始成为统治 者巩固政权的工具。 历法的产生催生了祭师占卜这样的角色,一切社会活动 都需要“礼”来完成;而“礼”的实施者只能是祭师,祭师 的角色是为统治者代言的工具。祭师向上,需要向世人解释 君权的正统性,故而“绝地天通”也就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政 权合法性的说明。向下先民必须依靠祭师来完成祭拜先祖或 者与神灵。在这种情况下,祭师也就成为了统治者的传话人 以及人与神沟通的桥梁。时间意识与政权意志的结合。使先 民的自由时间被笼罩在君权的雾霾下,只有统治者在祭祀活 动的时候,先民的天命时间才得以片刻的实现,也就是说阶 级统治的初级模式已经出现,在中国哲学的发展意义上具有 一定的本体意蕴。 《论语 . 八佾》记载:孔子说:“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 哉!吾从周”。7“二代”指夏商两个朝代,“郁郁”指礼法 文章。孔子认为周朝的礼乐文化继承了夏商的集大成者,它 摒弃了夏商礼法文化中所欠缺的部分,继承了两代以后比较 完善的地方。“从周”一词隐喻着孔子思想源泉的时机域, 就像张祥龙先生在《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中所说“‘吾 从周’显示了某种深刻的时机化理性” 8 孔子在《论语 . 述而》 篇中说道: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 9 可以看出 “好古” 与 “从 周”本身就附带着时间境遇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独特性,两 者体现出历史的发展规律证明时间的流动是循环的。 《论语 . 为 政》篇中有载:“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 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 虽百世,可知也。” 10 为什么说百世可知也?《十三经注疏 . 论 语注疏》中解释到:“物类相召,世数相生,其变有常,故 可预知,”11 所谓“物类相召”就是三纲五常各以类相召,因 而不变。所谓“世数相生”既是三统及五行相次,周而复始, 而其世运有数,相生变革也。这就证实了历史时间具有其绵 延性和循环性,事物的发展不是猛然开始或者猛然断裂的, 一定是有其时间上的循环性的存在。由殷商时期的礼制到周 朝时期的礼制不论是增加或是减少都能在时间的延续中得到 证实,故而孔子说“所损益可知也”。 二、《论语》文化时间的超越 在《论语》中,对于“时”的记载,人们最先想到的可 能就是“时中”,“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12 什么是 “中”?通常解释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显然这九个 字完全不能解释“中”的内涵,在朱子看来,“中”即是“随 时以处中”。也就是孔子自己所说的“无可无不可”,那么 到底什么是无可无不可呢?笔者认为是 “道之本” , 这里的 “道” 不是指代自然之天的人格化神,而是主体的内在自性。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性善,是因为人具有“四端之心” 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以及是非之心,这四心分 别对应“仁义礼智”。何为“性”?扩展开来说就是“喜怒 哀乐之未发”之前的状态,喜怒哀乐是主体之情,也就是人 们常说的七情 (喜,怒,哀,惧,爱,恶,欲 ) 和六欲 (眼,耳,鼻,舌, 身 , 意)。未发之谓性,先秦儒家对于“性”与“情”的划分 是非常精确的,发与未发之间完全是两回事,两者之间构成
封面
共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