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搜索
1 主管/主办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指导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编辑出版 真情杂志社 社长/总编 李基泰 出品人 李基春 编辑中心 主编 祁文军 执行主编 严凯 美术编辑 舒畅 编辑热线 027-50461309 发行主任 付道学 发行热线 027-50461309(传真)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 珞喻路456号二楼 邮政编码 430070 国内刊号 CN42-1622/GO 国际刊号 ISSN 1009-6272 邮发代号 38-359 广告经营许可证 武工商4201004000592 印刷 廊坊市安次区拓兴印刷厂 国内总发行 全国各地邮局(订阅、零售)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定价 20元 本刊同时进行数字发行,作者如无特殊声明,即视作 同意授予我刊及我刊合作网站信息网络传播权;本刊支付 的稿酬已包括此项授权的收入。 本刊所载的所有文章不代表本刊编辑部观点,如有侵 犯他人版权或者其他权利的行为,本刊概不负连带责任。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转载本刊所有文章。 真情 2022年3月 特 别 声 明 文苑雅香 1 精神幸福感的中西方差异/顿家威 4 哈耶克新自由主义在英国的实践:撒切尔革命/宋 明 7 当代高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优化策略讨论/王慧聪 10 电影解说短视频适用合理使用的界限研究 ——以法院判决及具体案例为视角/谢征宇 13 试论唐代梨园的兴衰/许佳楠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赵若男 19 《传道书》与《列子·杨朱》的人生哲学比较/陈 虓 24 刍议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艺术/韩 博 高星荻 26 试论中国汉族民歌的体系分类 ——以南乡田歌为例/董明珠 29 巧画音乐 快乐聆听 ——论动态旋律线的有效设计与应用/楼佳琦 32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策略探究/卢尚秀 35 以幼儿为主的散步活动:消食玩乐两不误/肖 漾 38 小班幼儿入园攻略 ——基于生态学视野下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研究/许凤新 41 优化散步活动策略,开启幼儿深度学习/许潇宇 44 自主更精彩,点心更美味 ——大班幼儿自主点心有效组织的策略研究/章丽莉 47 浅谈红歌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石 希 49 学前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创造性的培养探析/赵诗蕾 51 温馨午后,别样风景 ——幼儿园散步活动的有效组织策略/郭艺宁 54 抓住点滴“微时光”,散步活动更有效/李琢志 57 小契机,大智慧 ——中班幼儿餐后散步的有效组织与引导/王筱烨 60 浅析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范元刚 63 浅议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意义与策略/苟芳源 66 青少年法治素养教育培养路径探究/刘永勇 梁 楹 69 双减背景下如何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彭 珊 72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习得有效性的探究/罗建兵 74 浅谈对中学生历史思维力的培养/蒲荣荣 77 小学课堂即时评价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肖 琳 80 培养数学思考能力 , 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思考教学策略研究/严岩斌 83 亲子关系与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基于个体为中心的分析 /刘科军 86 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建模方式探讨/帅 清 幼儿教育 教育探索 基础教育
2 89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的有效应用 /赵志国 张爱民 92 浅谈“三会”及其对高中数学《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教学 的启示/周永蕤 95 论优化小学语文作业的实施方法/魏 倩 98 群文阅读中培养初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我见/杨 烨 101 把握“阅读链接”价值 提升阅读教学效能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高年级教材为例/张 玲 104 试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侯苹苹 107 聚焦知识语言,关注情感思维 ——浅谈说明文阅读教学之文体观照/施伟华 110 我国中学历史课程中朝鲜战争之变化研究 ——基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分析/何丽芝 113 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 没有计划 不成方圆 ——谈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制定的指导/方 芳 116 插上梦想的翅膀 ——如何有效进行小学美术课堂技法提高初探/胡 艳 119 感人心者莫乎情 ——巧用南风效应,优化一年级体育课堂教学/陈佳宁 122 丰富量性特征,把“简单”上“复杂” ——《8 和 9 的认识》课堂教学与思考/罗静晓 125 以翻转课堂为载体的《口腔预防医学》学科教学探索 /卢 虹 杨凯帆 黄明娜 魏宏琳 128 黄源深版《综合英语教程》五六册教材使用探讨/吴丽丹 131 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王德先 134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实验探究性教学的策略研究 /蔡书敏 苏淑敏 137 立足文本观点,构建深度学习 ——以统编版教材六上《只有一个地球》教学为例/鲍夏波 140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做“加减法” ——以人教版六上教材《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为例/袁 丹 143 高职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白晓曦 146 基于“金课”建设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常嘉佳 149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文献资源对纸质文献资源的影响 /高媛媛 张 伟 152 基于图书馆课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策略的探究/王珍妮 155 双减背景下高职生心理韧性、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 关系/何 萍 158 后疫情时代高校辅导员对入校新生辅导工作的思考/郭文英 161 运用科学方法发挥简笔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洪晚霞 164 中职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胡 鹏 王 娟 167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开展心理育人工作的探讨与实践 研究/刘健成 李 婷 王荣强 170 情景教学法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万春鹏 173 南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高校建设/王艳秋 176 信息化教学平台在中职院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以平面构成课程为例/王艺霏 179 浅谈如何在中专音乐教育中培养更优质的人才/翟森菲 182 西藏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张天世 次 吉 姚明超 185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分析/刘 恺 188 批判性思维视域下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新途径/马 琳 191 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李微微 19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加强中医院校本科生传统医德教育研究 /刘金明 张 奥 阮龙浩 范晨旭 197 浅析高校法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刘珂君 200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情绪表达与认知重评对共情影响的 研究思考/朱冰飒 马玥璐 金 晓 李米琪 吴 冉 李洪涛 203 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多元化招生宣传平台创设及思考分析 /张 阳 206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刘进明 209 新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如何开展德育工作/宋 涛 于亦波 212 党建引领下的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创新研究 /张 伟 董 元 215 地方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实践教学中的价值与运用 /邱 林 秦莉红 218 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研究/唐显峰 22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探究/修 玫 224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年实践及基本经验/于海元 227 高校思政课程中红色资源的运用研究/张美玲 230 新时期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教学课堂构建的有效途径探析 /张 勇 233 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张 越 236 农村中小学德育渗透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实践 /朱 虹 239 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于海元 242 比例原则裁量基准在行政处罚适用中的实证研究/何鉴涵 245 潍坊民营企业风险管理研究/蒋芳芳 248 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制保障/邱 阳 251 大数据下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探讨/王 金 254 离婚冷静期制度实施现状研究 ——以滨州市滨城区为例/杨晓蕾 257 经济转型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方向分析/郎 朗 260 论共同饮酒行为中同饮人的注意义务/乔 莹 263 城市轨道交通电源屏系统的故障检测研究路径/刘继光 266 温度传感器制作实训项目设计/王慧颖 孙慧颖 贺金龙 269 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指标体系构建 /吴 倩 舒仕海 赵云霞 徐 晶 272 福建省“最多跑一趟”改革的扩散机制研究/刘 冰 275 “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服务优化 探究/崔珂新 278 数字时代政府界面治理的运行逻辑 ——以福州市 12345 政务服务平台为例/詹灵颖 教育管理 管理观察 德育教育 课程教学 语文教育
2022.03 真情 文苑雅香 1 精神幸福感的中西方差异 顿家威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由于精神幸福感与宗教联系密切,且精神一词的神秘性与定义的歧义性,导致国内研究者较少对此进行研究。本文 通过寻找中西方文化中关于精神幸福的理论依据,对比精神幸福感的中西方差异与研究现状,来说明精神幸福感本土化研究的 可行性以及可研究性。 关键词:精神幸福感;中西方差异 不同于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精神幸福感是更加深 入的精神层面的体验,它更多是一种心境上的平和安宁,是 个体与生活各方各面互动中形成的一种内心的平和,充实感 和意义感。由于精神具有一定的神秘性与定义上的不明确性, 导致国内对此研究较少。但精神幸福感在国外研究较为热门, 如研究表明,提高癌症患者的精神幸福感有助于患者积极面 对疾病,提高其生活质量。研究者针对精神幸福感在医学, 心理学, 行为科学等领域展开了大量研究, 研究对象涉及学生, 教师,临床病人,医护工作者等多个群体。因此,针对国内 研究的空白,本文对精神幸福感进行中西方对比,以此基础 上论证国内精神幸福感研究的可行性。 一、中西方文化中的“精神幸福” 由于精神幸福感的概念由西方提出,“精神”也与宗教 联系密切,而西方受希伯来文化影响,宗教氛围浓厚,因此, 精神幸福感在国外受关注程度较高,而在国内备受冷落。尽 管“精神幸福感”这一概念是在 1975 年才提出,但精神幸福 并不是首次出现,古代中西方均有学者提出相关内容。 1. 儒释道思想中的精神幸福 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是当今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以 “仁” 为核心, 主张重义轻利, 追求个人的德行。 孔子言“饭疏食饮水 , 曲肱而枕之 ,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 且贵 , 于我如浮云”,认为不要去追求不义的财富,粗茶淡饭 曲肱而枕也可以很快乐。孟子言“君子有三乐 , 而王天下不与 存焉。 父母俱存 , 兄弟无故 , 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 , 俯不怍于人 , 二乐也 ;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 三乐也”,认为亲人平安健康, 为人无愧于天地,能够教育人才,三者的快乐比得到天下都 要重要。儒家所追求的是个人的德行,家庭的和睦,社会的 安定,在个人层面反对人们追求物质幸福,倡导人们追求内 在道德修养和精神幸福。 道家文化以“无为”为核心,主张追求天性自由,倡导 人与自然的和谐, 重视精神上的愉悦。 老子言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认为人要懂得知足,不能追求太多。庄子 言 “物各有性,性各有极” “无以人灭天”,认为事物都有 自身的发展规律人们应该顺应事物的本性而不是以自身意志 强行干预; “非彼无我, 非我无所取, 是亦近矣” , 认为 “无我” 才是接近道,强调天人合一。道家追求的是顺应天性,释放 本心,不去过分追求,身心合一以获得精神上的超脱与幸福。 佛家的幸福以苦为核心,因此有许多对苦的分类,如《阿 含经》中提出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 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同时也承认人生有乐, 《瑜伽师地论》中将乐分为非圣财所生乐与圣财所生乐两大 类,非圣财所生乐即依靠外在条件获得的乐,是有限的暂时 的,容易被外界所剥夺的;圣财所生乐即不靠外物而是依靠 佛教所谓的“七圣财”产生的快乐,又分为世间的现法乐、 后法乐、离欲乐以及出世间的涅盘乐。佛教认为非圣财所生 乐以及圣财所生乐中的现法乐、后法乐、离欲乐都是虚妄的, 是不能获得心灵的解放的,只有涅槃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与幸 福。涅槃之乐即斩断一切烦恼,无欲无求,是一种无忧之乐, 一种彻底自由的精神状态。佛教认为万物皆苦,原因就是人 们容易过多的追求物质和精神享乐,而没有认识到万物皆空 的现实,导致人们追求的都是虚妄的快乐,而无法获得真正 的精神上的自在无忧之乐。 从幸福感的内容上看,儒释道三家均不主张追求物质享 受,儒家追求个人道德修养,更多是道德层面的精神幸福, 道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佛家的四大皆空,都是追求精神 上的超脱与自在。 2. 西方哲学中的精神幸福 西方哲学领域中对幸福的探讨则更多,主要可以分为理 性主义和感性主义两种幸福观,本文只选择其中涉及精神幸 福的部分。 古希腊时期的哲学中,柏拉图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和 谐,身体是精神的桎梏。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与动物不同的地 方在于人的精神, 人的幸福生活源于精神上的圆满与平和, “人 所能够获得的最高等的一种幸福,应当就在这种沉思的生活 之中”。斯多葛学派认为应该追求精神幸福而抛弃所有物质
文苑雅香 >> 2 享受。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包括物质欲望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 “我们认为快乐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不受干扰”。 西方近代哲学中,斯宾诺莎反对追求物质财富,主张追 求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善即精神幸福,“我决意探究是否有 一个人人都可以分享的真正的善,它可以排除其他的东西, 单独地支配心灵”,“经过深长的思索,使我确切见到,如 果我彻底下决心,放弃迷乱人心的财富、荣誉、肉体快乐这 三种东西,则我放弃的必定是真正的恶,而我获得的必定是 真正的善”。 基督教宗教哲学中,认为人生来皆有原罪,只有保持对 上帝的虔诚与热爱才能获得幸福,如奥古斯丁曾言“谁拥有 一个恩典的上帝,谁就是幸福的人”。宗教往往与精神密不 可分,基督教哲学中认为人们虔诚信仰上帝后,就能获得心 灵的净化与救赎,获得精神上的幸福,奥古斯丁描述为“那 种生成于善意的欢乐沉稳地、平静地、持久地滋养着灵魂时, 这就叫幸福生活”。 西方哲学中对精神幸福的描述,大多都是与物质无关、 与自我实现无关的一种精神上的安宁与和谐。中西方文化中 对于精神幸福的观念上的描述,表明前人很早就对精神幸福 方面有所关注,精神幸福也不是西方专属。 二、中西方的精神幸福感研究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开始注重幸福的个人体验, 而不只是对于“幸福是什么”这一观念的探讨,幸福感研究 开始出现。在以往的幸福感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都将幸福 感分为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往往忽略了精神幸福感的 存在,实际上,精神幸福感对我们的生活同样重要。 1. 西方精神幸福感研究 精神幸福感(Spiritual Well-being)是由国际老龄化宗教联 盟(NICA)首次进行定义:精神幸福感是在与上帝、自我、 社群、环境的关系中获得的一种对生命的体验。由于精神性 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 在西方更多的与宗教相联系, 在宗教中, 精神性更多是指天人合一, 与自然的和谐, 与上帝的亲近等等, 但中世纪过后,西方的科学逐渐与神学划分界限,这样的定 义逐渐被人们抛弃,开始将精神性与宗教分割开,Koenig 等 人区分了宗教与精神性的定义 : “宗教是已成为一体的系统化 的信念、宗教实践、仪式、象征等,这一系统促进个体与上帝、 更高力量、终极真理等神圣超越体验的接近。精神性则是个 人对人生终极意义的答案、超越体验的追寻。它并不会引起 宗教仪式、社区组织的发展。” 但同时,由于缺乏一个公认的定义,导致精神性的定义 出现了分歧。这种分歧也代入到了精神幸福感的研究中来, 关于精神幸福感的定义数不胜数,从 NICA 第一次进行定义精 神幸福感后,许多学者都对精神幸福感提出了自己独立的见 解,如 Ellison 认为精神幸福感是“产生于一种潜在的精神健 康状态, 是人们身体健康的指示器” , 是指 “个体与上帝的关系、 以及个体的生活满意度、生命意义感、生活目的”。Moberg 则认为精神幸福感是多维度的, 包括基督教信仰, 自我满意度, 个人虔诚三个成分。Fisher 根据 NICA 的定义提出了精神幸福 感的四维模型 ( 又称 Fisher 模型 ) 强调了自我、他人、环境、 超自然这四个层面的精神幸福感。 在对精神幸福感的研究中,不同研究者提出自己的理论 结构,编制测量工具。如 Ellison(1983)提出精神幸福感二维 理论结构,并与 Paloutzian 共同开发编制了《精神幸福感量表》 (SWBS);Peterman 等人(2002)提出精神幸福感的三维理论结 构, 并编制了 《慢性病治疗的功能评估—— 精神幸福感量表》 (FACIT-SP);Fisher (1999) 提出的精神幸福感的四维理论结构, 并编制了《精神健康与生活取向测量》(SHALOM) 和《精神幸 福感问卷》(SWBQ)。 随着研究的推进,21 世纪以来,精神幸福感的研究从对 基督教徒对上帝的信仰中获得的幸福感逐渐扩展到个体从多 元角度获得的幸福感,宗教在精神幸福感研究中的影响逐渐 降低。研究对象也逐渐多元,扩展到临床病人,学生,教师, 医护工作者等多个群体,研究方向也从理论研究逐渐扩展到 各个领域的应用。 2. 国内精神幸福感研究 目前国内没有对精神幸福感提出新的理论,主要是延续 西方的理论与测量工具,国内的研究仍旧处在对西方量表进 行本土化阶段, 目前仅有部分学者进行此工作, 如郭健康 (2011) 对 Fisher 的 SWBQ 量表进行修订,形成的用于测量中国基督 教徒的精神幸福感, 徐雅雯 (2012) 通过质性研究编制的量表, 用于测量中国内地老年人的精神幸福感等等。 由于中国的文化的影响,国内的宗教信徒人数不多,精 神幸福感研究带有的宗教色彩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国 内对精神幸福感的关注度很低,也导致国内对精神幸福感的 研究比较浅显。目前虽然有研究者进行精神幸福感量表的修 编工作,但仍缺乏一套被公认的适合中国人使用的精神幸福 感量表,也没有针对中国文化背景提出的精神幸福感理论。 三、精神幸福感的中西方差异 精神幸福感本就是人们在精神层面的幸福体验,是个体 对自身以及生活的环境的认知中产生的一种积极体验,因此, 中西方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导致精神幸福感同样 存在中西方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精神幸福感的来源与 内容两个方面。 1. 中西方精神幸福感来源不同
2022.03 真情 文苑雅香 3 西方受基督教影响深远,宗教氛围浓厚,人们往往在对 上帝的信仰中感受到精神上的充实与幸福,因此宗教信仰是 西方精神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因此,前期的精神幸福感研究 往往与宗教信徒相联系,后期研究群体扩展为一般群体,但 宗教信仰仍旧是精神幸福感的一个重要维度。 而国内则有所不同,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往来,关系方面 的互动是我们精神幸福感的重要来源,老人的“天伦之乐”, 家庭的和睦,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等,这种关系上的和谐导致 个体精神上的满足与幸福。因此,国内的精神幸福感中人际 关系维度是一个重要维度。 2. 中西方精神幸福感内容不同 西方崇尚个人主义,个体存在的意义感、价值感被人们 所看重,因此个体存在是西方精神幸福感的一个重要维度。 而国内更崇尚集体主义,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因此 有许多人都在为国家、为社会、为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在努 力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与幸 福。从内容上看,西方精神幸福感是主要是包括宗教信仰和 个体存在两方面,而国内精神幸福感主要是包括关系互动和 集体奉献两方面。 但中西方精神幸福感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如与社会的互 动以及与自然的关系等都是中西方精神幸福感的来源,人际 关系同样会影响西方的精神幸福感,个体存在同样会影响中 国的精神幸福感,但是重要程度并不相同。由于中国精神幸 福感缺少理论建构,更多的具体差异还得后续进行研究。现 有的差异表明,国内不能直接使用西方的精神幸福感研究成 果,必须在国内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得出适用于中国 民众的精神幸福感理论与相应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虽然精神具有一定的神秘性,但国外研究早 已证明精神幸福感是一个可以进行量化研究的概念。并且西 方精神幸福感研究已经从宗教信徒扩展到了各个领域的群体, 与宗教的联系大大减弱。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结 合当前的社会环境,对精神幸福感进行本土化研究,提出新 的理论建构,并研究出中国背景下的精神幸福感测量工具, 是具有可行性与可研究性的,精神幸福感在各个各领域的应 用也有待挖掘。 参考文献: [1] 徐晓波 , 孙超 , 汪凤炎 . 精神幸福感 : 概念、测量、 相关变量及干预 [J]. 心理科学进展 ,2017,25(02):275-289. [2] 傅佳一 . 儒家德福观的历史演变研究 [D]. 浙江大 学 ,2018. [3] 吴晶 , 葛鲁嘉 , 何思彤 . 幸福感研究的本土化——浅 谈道家幸福观 [J]. 心理学探新 ,2019,39(05):411-415. [4] 李宇环 . 中国佛教幸福观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J]. 理论月刊 ,2014(11):49-52. [5] 李小凤 , 李林 , 林丰芬 . 幸福度与佛教信仰的关系浅 探 [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9,11(06):16- 17+259. [6]王刚. 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价值[D]. 黑龙江大学 ,2008. [7] 董晓君 . 中国传统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 [D]. 大连海 事大学 ,2012. [8] 张 静 . 中 西 幸 福 观 之 比 较 [J]. 山 东 社 会 科 学 ,2008(03):64-68. [9] 王东升 . 中西方幸福观之比较研究 [J]. 福建质量管 理 ,2015(11):256. [10] 孔德生 , 蔡丽 . 关于 “幸福” 的中西方哲学探讨 [J]. 理论探讨 ,2010(06): 156-158. [11] 邢占军 , 黄立清 . 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 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 [J]. 理论探讨 ,2004(01):32-35. [12] 邓晓芒 . 西方哲学史中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J]. 现代哲学 ,2011(03):46-48+54. [13] 杨艳硕 . 希腊化时期幸福思想研究 [D]. 河北经贸 大学 ,2020. [14] 江传月 . 现当代中西方幸福观研究综述 [J]. 理论月 刊 ,2009(04):41-44. [15] 黄剑 , 戴丽华 , 涂雨晨 . 中西文化差异与理解的融 合 [J]. 江南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2(06):26- 30. [ 1 6 ] E l l i s o n C W . S p i r i t u a l W e l l - B e i n g :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J].Journal of Psychology & Theology, 1983,11(4):330-340. [17]Moberg, David O. Subjective Measures of Spiritual Well-Being[J]. Review of Religious Research,1984,25(4):351. [18]Fisher, John. Developing a spiritual health and life-orientation measure fo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J]. Research & Graduate Studies Office University of Ballarat,1999. [19] 郭建康 . 基督徒精神幸福及其与宗教性和社会支持 的关系研究 [D]. 西北师范大学 ,2011. [20] 许雅文 . 中国内地城市老年人灵性研究 [D]. 华东师 范大学 ,2012. 作者简介:顿家威(1998.3-),男,汉族,湖北黄冈人, 硕士研究生,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方向 : 心理咨 询与治疗。
文苑雅香 >> 4 哈耶克新自由主义在英国的 实践: 撒切尔革命 宋 明 重庆市重庆师范大学 摘要:20 世纪 70 年代,在凯恩斯主义的长期推行下,英国社会陷入经济停滞、通货膨胀的双重困境。为摆脱危机,1979 年撒切尔上台执政后,大胆采用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理论进行改革。通过出台新的货币政策、改革福利国家、削减税收、推行私 有化、 削弱工会、 倡导新的管理理念等措施, 撒切尔夫人逐步抑制通货膨胀, 减少干预, 鼓励市场自由竞争, 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重振英国经济。 Abstract:In the 1970s, under the longterm implementation of Keynesianism, British society fell into the d ual dilemma of economic stagnation and inflation.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crisis, After theThatcher governm ent came into power in 1979, it boldly adopted Hayek_s neoliberal theory to carry out reforms.By issuing new m onetary policies, reforming the welfare state, cutting taxes, privatizing, weakening labor unions, and advocat ing new management concepts, Mrs. Thatcher has gradually curbed inflation, reduced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 d encouraged free market competition, thereby increasing Production efficiency, revitalizing the British econo my. 关键词:哈耶克新自由主义;撒切尔革命;市场竞争 Key words:Hayek Neoliberalism;Thatcher Revolution;market competition 基于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劳资关系学等研究视角,学 界在探析撒切尔改革的背景、理论渊源、内容政策、影响评 价以及经验借鉴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这些成果固然颇丰,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文献、档案资料的开放与利用,以及跨学 科研究的深入,关于撒切尔革命与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理论的 整体性研究尚处于薄弱性阶段,对其改革措施中的新自由主 义方面的研究略显不足且无突出性呈现,尚有剩义可掘。 笔者将横向上从撒切尔改革的背景、措施及影响,纵向 上以出台新的货币政策、改造福利国家、削减税收、推行私 有化、削弱工会、倡导新的管理理念等措施为切入点,追源 溯流,去探寻英国国家政策如何由公平至上的国家宏观调控 逐步过渡到效率优先的市场自由竞争。 哈耶克新自由主义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的经济理 论,该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曼德维尔和亚当 . 斯密,其理论核 心就是:效率优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鼓励市场自由竞争, 提倡自由至上的政治和经济秩序。 哈耶克将进化论引入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之中 [1],提出 自由本身就是一个最高的政治目标。他认为,在“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之下,最优的知识、最好的制度都将 在人类社会的自然进化过程之中脱颖而出,并且能够长期维 持。因此,必须尽可能少的使用强制力量。凡是一切政府对 经济的干预,必将忽视个人的兴趣爱好,从而大大降低其劳 动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造成效率低下。 此外,在他看来,个人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目的,会自发 地生成一种秩序,它是人类无意识下行动的结果。那种试图 人为地通过一个统一计划,对一切活动进行集中管理的方式 必然会导致专制和奴役。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自由,而国家干 预的实质是强制,二者水火不相容。因此,哈耶克奉行彻底 的经济自由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 1931 年—1932 年,哈耶克与凯恩斯就是否进行国家干预 展开激烈辩论,随后历史选择了凯恩斯主义,哈耶克隐没于 世。20 世纪 70 年代,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长期积累以及 1973 年中东石油危机进而引发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加 剧了凯恩斯主义盛行之下:国债高筑,财政赤字;通货膨胀, 物价飞涨;失业增多,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矛盾。为克 服危机,挽救统治,20 世纪 80 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转而 求助哈耶克新自由主义,革新内政。 1979 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执政后,大胆采用哈耶克理论进 行改革,“其主要方向是控制通货膨胀,减少国家干预,鼓 励私人企业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工业改组,提高生产率,重 振英国经济。”[2] 这标志着新自由主义正式取代凯恩斯主义, 主导英国的国家政策,史称撒切尔革命。 一、撒切尔革命背景:国家干预,矛盾重重 “资本主义增长的逻辑必然包含这一点:在积累运动的 同时,积累所将遇上的障碍也在发展。在 60 年代的繁荣之中, 70 年代的危机已在孕育。”[3] 在撒切尔政府上台之前,长期 主导英国国家政策的凯恩斯主义问题突出。国有化和高福利 政策滋生依赖懒惰心理,极大地挫伤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使得英国经济效率低下,国债陡增,财政赤字严重, 工会势力膨胀。而工会过度追求高工资又加剧了通货膨胀,
2022.03 真情 文苑雅香 5 物价飞涨,从而引发市场扭曲僵化,失业增多,英国经济陷 入滞胀困境,社会动荡不安。 此外, 二战后英国政治经济实力日益衰退, 加之 1974 年— 1975 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爆发,进一步激化英国社会的 重重矛盾。直至 1979 年撒切尔执政时,英国的通货膨胀率已 高达10%, 而且还在持续增长。 更棘手的问题是, 迫于工会压力, 工资支出大幅增长;加之石油暴涨,英镑随之升值,二者均 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为摆脱危机,撒切尔夫人将目光转向 哈耶克的学说,改革内政。 她说:“更多的管制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更少的竞争、 更少的工作机会和财富积累,因此从长远看真正的生活水平 也不会提高。”[4] 只有放松国家对经济的管制,允许市场自由 竞争,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社会的良性发展,遂有了铁娘子的 撒切尔革命。 二、撒切尔改革内容:锐意革新,稳中求进 1979 年—1990 年,撒切尔以维护法律和秩序为前提,循 序渐进地通过出台新的货币政策、改革福利国家、削减税收、 推行私有化、削弱工会、倡导新的管理理念等措施,逐步减 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恢复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具体 措施如下: 第一,紧缩银根,出台新的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利率, 削减银行贷款,制定“中期金融战略”等方式抑制通货膨胀, 缓解经济过热。哈耶克宣扬货币摆脱国家控制,而撒切尔夫 人也运用新自由主义思潮之一的货币主义理论实施货币改革, 该理论主张通过控制货币发行量的方式抑制通货膨胀。为此, 撒切尔设立经济委员会,严格控制财政支出,提高利率以使银 行吸收存款、少放贷款,并对减少货币供应量、削减公共支 出和借款等都作了严格规定。 1980 年颁布 《地方政府财政法》 , 限制对地方政府的拨款,并建立标准开支限额,对超标的地 方政府,不仅要减少对其的拨款,还要对当事者个人问责以 示惩罚。1981 年政府还出台了严格的反通货膨胀预算案。 第二,压低公共开支,改造福利国家。撒切尔夫人最关 心公共开支,她强调“在理论上弄清楚公共开支问题不像我 们所想象的那么容易。我们斤斤计较成百上千英镑的小开支, 却对百万英镑的大开支无动于衷。有朝一日,我们必须改变 公共开支政策。”[5] 为严格控制财政支出,撒切尔将市场机制 引入福利制度,实行福利制度私有化,从而缩小国家界限, 更多地强调个人自由与责任感。 首先,“有选择性地缩小福利的内容和发放范围,提高 职工和雇主共同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率。养老金实行双轨制, 由企业承担一部分责任金,提高个人和行业参与养老金的积极 性。”[6] 其次,国家出售公租房,鼓励住房私有化。再次,提 高居民在医疗保险方面个人承担的费用,1988 年政府提出改 革医疗保健制度的设想, 以使企业和个人承担更多费用。 从次, 增加对劳动者的培训开支,对劳动力进行教育和技术培训, 以提高劳动力素质。 最后, 逐步减少失业津贴, 引进求职津贴, 鼓励失业者重新求职。 第三,降低税率,改革税收。废除以往的高额累进税制, 降低所得税,增加间接税,引入新的统一的增值税以激发个 人和企业储蓄与投资,提高其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988 年撒切尔政府率先在苏格兰实行按认购征收“公共事业费”; 1990 年实施人头税。后因二者严重损害了底层民众利益,成 为撒切尔夫人下台的原因之一。 第四,引进市场,逐步推行私有化。撒切尔夫人曾发言 痛斥国企的积重难返,她说:“一旦你把一项工业收归国有, 你不仅买它的产品要付高价,而且要付出一倍的钱来应付不 断增长的赤字和资本投资”。[7] 为重塑自由经济,撒切尔夫人 按照英国重视保护私有财产和自由选择的传统,遵循积小变 为大变的原则推行私有化,逐步减少或取消对经济生活许多 领域内的控制,为私企营造一个竞争有序的经济环境,最终 由市场决定企业的优胜劣汰。 主要举措有:取消国家对工资、价格和分红的控制;取 消或者重新修订企业扩展授权、公司设立许可等计划控制; 取消外汇管制,放宽金融市场,活跃股市;实行供给侧改革, 颁布措施扶持中小企业,鼓励创新,增加就业机会;以税收 优惠取代捐赠补贴,吸引企业家投资设厂;严格控制国企的 借款限额,强制亏损的国企裁员整改。此外,还在住房、医疗、 社会福利等领域逐步推行私有化。 第五,加强劳资立法,削弱工会,这也是撒切尔革命的 核心举措。凯恩斯主义盛行之下,过度膨胀的工会势力为着 一己私利,恶意煽动罢工来哄抬工资,严重干扰英国正常的 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加剧通货膨胀。在哈耶克看来,“工 会通过谈判和领导罢工等方式垄断劳动力市场,把工资提到 自由市场工资水平之上,阻碍了竞争对资源的有效调节。”[8] 因此必须削弱工会权力,恢复自由竞争。为此,撒切尔政府 在遵守现有秩序的基础之上,通过颁布法律以加大工会组织 活动和罢工的难度以及使用国家暴力机器以限制其罢工等方 式来削弱工会。 首先,自 1980 年起,国家数次调整法治措施,逐步削减 工会的豁免权。撒切尔政府先后在 1980 年、1982 年、1988 年 以及 1990 年四次颁布《就业法》,从最初的限制工会在劳资 行动中的豁免权,废除组织附属性罢工的工会官员豁免权; 到后来成立工会会员委员会,赋予会员了解工会财务状况、 对抗工会的权利;再到最终几乎剥夺了工会的豁免权,从而 将工会从政治舞台上赶了下去。 其次,政府还制定一系列法律来限制工会可以运用的罢
文苑雅香 >> 6 工工具,以增加其罢工的难度。早在 1980 年的《就业法》中, 政府就有明确规定:和平的罢工纠察仅限于工人自己的工作 场所,除此之外的其他附属活动皆属于非法,并要求限制罢 工纠察人数。1982 年国家进一步设限:雇主可以解雇参加罢 工或者其他劳工运动的雇员。1984 年《工会法》又提出:工 会在罢工之前必须进行无记名投票,只有取得大多数会员的 同意,工会才能拥有豁免权。保护不参加罢工的工人,限制 来自罢工工厂之外的纠察队。之后,英国政府又先后于 1988 年和 1990 年两次颁布《就业法》,再次重申:禁止工会在未 经会员投票的情况下组织罢工,工会必须为未经工会同意的 罢工负责;保护不参加罢工的工人;所有罢工附属活动都是 不合法的。 再次,改革工资制度,实行利润分享工资制,雇主先只 支付原固定工资的三分之二,剩余的三分之一则与企业利润 挂钩, 视其经营效益而定。 撒切尔政府取消最低工资标准限制, 不再干涉工资协议的制订,并通过法律措施,保障雇主的雇 佣自由。如 1980 年《就业法》就规定:如果雇员声称遭到不 公平解雇,雇主无需为自己的行为辩护,雇员在两年之内遭 到解雇不属于不公平解雇。 最后,通过限制排外性雇佣制企业,打压工会。撒切尔 政府先后在 1980 年、1982 年、1988 年、1990 年的《就业法》 中逐步加大该类企业的建立以及经营的难度,并最终在 1990 年彻底终止了这种只雇用工会会员的制度。 第六,以人为本,倡导新的管理理念。针对英国社会懒 惰依赖的不良风气,撒切尔夫人根据自身成长经历,推崇勤 劳节俭、独立自强、帮助他人的价值观。她主张以人为中心,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个人责任感的培养;关注工 人的物质、精神和社会需求,号召工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同时倡导企业家精神、顾客至上等观念。 三、撒切尔革命评价:适应国情,影响深远 改革顺应了英国历史发展的趋势,通过践行哈耶克新自 由主义理论,英国社会逐步摆脱了滞胀困境。撒切尔改革有 效地缩减了政府开支,减轻了国家负担,使得英国经济连续 九年保持增长;通货膨胀率连续七年保持在较低水平:财政 出现 20 年来未曾有过的盈余;就业机会增加。政府通过赋予 市场活力,增强资本积累,鼓励创新,打压工会,加速了劳 资关系的重构,激发了企业职工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极 大地推动了英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此外,改革还传播了新经济自由主义思想,这不仅对英 国后世政策影响深远,还促使世界其他国家重新审视国家干 预和市场竞争两种手段的得失权衡问题,有利于他国进行现 代化建设道路的多样化探索。再有,由于戈尔巴乔夫与撒切 尔夫人在该理论上达成共识,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冷战的结束。 虽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是撒切尔革命的实质是维护 资产阶级统治,在争取资产阶级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赋予劳 工一定权利以追求阶级和解,巩固统治,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资 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工人阶级只是政府对抗工会、执政 维稳的工具,税收、福利、工会改革以及私有化等举措最大 的受益者还是资产阶级。撒切尔革命以牺牲劳工阶层利益为 代价, 加速了资本积累和贫富分化, 增加了劳动者的生存压力, 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此外,过度地打压工会, 更加大了工人维权的艰难以及内部分裂。 四、结论 综上所述,20 世纪 70 年代晚期,长期主导英国国家政策 的凯恩斯主义的弊端凸显,在民众的改革呼声之中,1979 年— 1990 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执政。她成为哈耶克的信徒,将其思 想—新自由主义渗透到改革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措施,逐步 减少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恢复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使 英国经济摆脱滞胀,走向复兴,挽救了英国统治,也为英国 后世政策的制定指明方向。 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深水期,国家实行加 强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 性作用的国家政策,与撒切尔革命的新自由主义化有一定的 相通之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希望通过了解撒切尔 改革的内容和特点,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 的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 彼得 . 狄肯斯 . 社会达尔文主义:将进化思想和社会 理论联系起来 [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53. [2] 李柏槐 . 铁腕柔情:撒切尔夫人传 [M]. 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2014:73. [3] 米歇尔 . 波德 . 资本主义的历史:从 1500 年到 2010 年 [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255. [4] 玛格丽特 . 撒切尔 . 唐宁街岁月 [M]. 北京:国际文 化出版公司,2009:613. [5] 李柏槐 . 铁腕柔情:撒切尔夫人传 [M]. 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2014:27. [6]高倩.撒切尔政府劳资政策分析[D].东北大学,2014 : 47. [7] 李柏槐 . 铁腕柔情:撒切尔夫人传 [M]. 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2014:31. [8] 钱箭星 . 撒切尔夫人的新自由主义实践:对工会的改 革 [D]. 复旦大学 ,2010:88.
2022.03 真情 文苑雅香 7 当代高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 优化策略讨论 王慧聪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色彩教学是高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教师顺利完成 美术教学任务并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我国教学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对美术色彩教学进行策略优化成了很多美术教 学工作者们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简单阐释了我国高职美术色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性策略,以期为相关教 学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帮助。 关键词:高职美术;色彩教育;问题;优化策略 美术属于艺术类学科,色彩教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其与素描、速写以及国画构成了整个美术教育教学体系 [1]。色 彩属于高职美术教学中的基础内容,对于夯实学生的美术基 础功底,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促 进作用。然而,传统的高职美术色彩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教师们不仅未予以充足的重视,而且习惯于沿用原有的陈旧 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提升,最终影响了色彩教 学质量的提升。对此,身为高职美术教学工作者应当摒弃原 有的教学理念,从当前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出发,采取多样化 且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通过提升学生对色彩规律的认识、 加强学生对色彩文化的感悟、提升学生的色彩鉴赏能力、提 高学生的色彩创新思维对原有的色彩教学模式进行不断优化 与改进,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新发展与突破,推动色彩教学 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学生今后的美术学习之路奠定坚实的基 础,这些都是本文要重点讲述的内容。 一、当代高职美术色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美术色彩规律的认识不充足 了解并掌握色彩规律是学生学好美术色彩知识的前提与 基础,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美术综合能力有着显著的 促进作用。 但是, 就目前我国高职美术教育色彩教学过程来看, 很多教学工作者并不注重对色彩规律知识的教学,而是直接 对学生进行色彩技巧的传授,缺少了这些色彩基础理论知识, 学生们的创作便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难以达到更好的 创作效果 [2]。 (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色彩鉴赏能力 鉴赏属于一种评判能力,学生们缺少了评判能力,对于 其自身的美术创作是非常不利的。相反,只有学生对色彩有 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其才会在美术创作中朝着更好、更高的 目标前行,才能创作出更好的美术作品。但是,现阶段的很 多高职美术教师并不是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色彩鉴赏能力, 在日常的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作品中的色彩运用 方法与技巧的讲解不够深入、全面,未能引导学生从色彩的 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入剖析,进而影响了最终的美术课堂教学 质量,这一点应当引起教学工作者的充分重视。 (三)不注重对学生色彩重构的训练 加强色彩重构训练,这是深化学生对色彩基本规律认识, 提高学生色彩应用效果的重要步骤。但目前在教学中,任课老 师对该问题不重视 , 忽视对色彩开展重构训练。很多高职美术 教学工作者选用的教学模式过于固化,过度依赖于课本教材, 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自由空间不足,未能对学生开展充足 的色彩重构训练,导致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不相符, 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也影响学生应用知识技能的提高。 (四)对于色彩文化教学方面有待加强 美术属于艺术类学科,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创作者对 自身生活的感悟,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思想 情感。身为高职美术专业的学生,应当对色彩文化进行充分 的了解与认知,当看到一幅作品的时候,能够直接根据其色 彩的搭配运用来感受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而在更 深处体会到作品的内涵。但是,我国高职美术教学工作者们 对色彩文化的教学并不是非常重视,未能将其当作是一项常 规性教学内容来看待,导致学生们对于美术作品的认知与理 解仅仅停留于表面化,过度注重其形式而无法深刻体会其想 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二、高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提升学生对色彩规律的认识 美术色彩知识非常丰富多彩,但是其中存在很多规律, 教师在色彩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对造型和色彩规律的认识, 为学生今后的美术知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而对于学生色
文苑雅香 >> 8 彩规律知识的培养需要渗透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潜移默 化中提升学生对色彩规律的重视。当学生在户外写生的时候,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加强对大自然中灵动景色的认知,让学生 对眼前美景中包含的不同色彩进行仔细观察以及提炼,在精 神层面进行二次加工与创造,以提升学生对色彩知识运用效 果的认识与理解。 例如,教师在开展色彩性质相关的课程内容时,可以充 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将色彩性质相关知识以三维 立体的形式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可以给学生以更加直观形 象的感受, 将一些枯燥、 抽象的美术理论知识变的更加有趣化、 具体化,通过深入浅出以及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 到色彩知识的艺术性魅力,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升学生 的学习效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学习情景中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在美 术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 这对于提升学生对色彩规律的认知与探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促 进作用。 除此之外, 学生们要想对色彩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还需要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在绘画创作的时候善于根 据自己的情感进行色彩表现,提升自身对色彩技术的应用能 力以及表现能力,以不断实现自身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加强学生对色彩文化的感悟 作为一门艺术学科,美术创作讲究比较讲究“悟性”, 要想提升自身对色彩的悟性,学生们需要加强对色彩文化的 了解,进而在作品中注入更多的艺术价值,才能利用色彩技 术将作品魅力更加全面地展示出来 [4]。首先,学生们需要提升 自身对优秀美术作品的阅览量,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注重 其内在的文化积淀,理解创作者的艺术表达愿景。其次,教 师在传授学生美术色彩知识之余,还应当注重加强美术文化 教育,夯实学生的美术文化基础知识,让学生对美术作品有 个更为全面、深入的认知与理解。当学生自身对色彩文化产 生一定的感悟之后,其进行作品创作的时候便会注重对色彩 运用的技巧以及情感内涵的表现,其作品内容也会显得更加 生动、丰富。 实际上,美术属于艺术类学科,艺术创作是为了更好地 体现文化价值,美术作品对于色彩的表现也属于文化创作过 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们的某种思想情感。因此,高职美 术教学工作者们在进行色彩教学的时候,应当加强对学生的 文化方面教育,让学生学会利用特定的色彩搭配来表现文化, 提升自身文化表现主动性。要想达到这一点,学生需要采集不 同类型的作品内容,品味其中的文化沉淀,结合自身的原有 认知进行深入体会,争取实现在原作品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 例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存在 一定的相同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各民族在进行美术作 品创作的时候会采取不同的色彩表现形式,也正是因为如此, 才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形式。学生们了解了这些知识之后, 便会有意识地对美术色彩进行重构,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来 提炼色彩知识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而不断提升自身学习质 量与效果。 (三)提升学生的色彩鉴赏能力 所谓鉴赏能力是人们对美的一种判断,体现了人心中对 美追求与向往,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创造能力可以让学生 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对美术作品进行判断,进而不断提升色 彩运用方面知识的积累 [5]。美术色彩鉴赏方面的知识存在一定 的概念性以及抽象性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技术教学的优 势,实现课堂知识内容更加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 通过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利用图文结合以及视频三维技术, 对学生进行色彩知识的讲解,有利于实现对作品的细节展示, 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进而 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例如,美术教学工作者们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一 些“看图说话”活动,将一幅美术作品摆在学生的面前,然 后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自主语言描述。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 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启发学生从作品的内容、表 现形式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思想情感等方面开始入手,不 断提升学生对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色彩鉴赏能 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的过程, 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专题训练方式,将具有相同主题的不同 美术作品同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利用对比分析的方式进行 鉴赏,说出其中存在的不同之处,认识到不同色彩表现方法 对作品艺术效果的影响……促使学生在不断学习与积累的过 程中提升自身的色彩鉴赏水准。 (四)提高学生的色彩创新思维 要想实现美术色彩教学质量的提升,不能仅仅注重对学 生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更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 用到实践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 创作中体会色彩的实际运用效果。首先,教师在进行色彩教 学的时候,不能只让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临摹,更加重要的 是让学生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的情感思想,为作品赋予一定的 生命力;其次,教师应当提倡学生注重对周围生活的观察, 注重对自然景物色彩搭配的留意,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创 作中,这样会使得作品表现的更加柔和、舒服;另外,教师 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美术创作训练,给学生出一个创作主题,
2022.03 真情 文苑雅香 9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依靠自己的情感来实现对作品 表现力的提升,将自己的内心思想融入到作品中,进而引发 观者的思想共鸣。 例如,在教学色彩变化规律相关的课程内容时,教师可 以深度提炼教学任务,为学生创设出一些引导性以及趣味性 问题,如“色彩的纯度强弱变化与视点的关系?”以及“暖 色和冷色谁的色感更强?”等等。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 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实现不 同思维的相互碰撞,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以及借鉴的过程中实 现共同进步。再比如,在美术色彩构图规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临摹以及写生训练,让学生在亲 自动手操作中掌握色彩搭配技巧以及构图规律。在此基础上, 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其自身的创作能力 水平也自然会得到有效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重点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 教师引导学生多留意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中汲取色彩相关 的知识与经验,提升学生的生活感悟,培养学生在色彩方面 的创新思维。 三、结语 综上所述,色彩教学是高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以及高职美术课堂教学质量有 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作为高职美术教学工作者应当不断更新 自身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色彩教学的重要性,从提升学生 对色彩规律的认识,对色彩文化的感悟,对色彩的鉴赏能力 以及色彩创新思维等几个方面着手,促进学生将色彩知识技 能运用到美术创作中,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这对于提升高 职美术教育教学效果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文中很多观点都 是笔者的个人浅见,关于高职院校美术色彩教学方面还有很 多更好的方法,需要相关教学工作者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 索、创新。 参考文献: [1] 陈慧慧 . 当代中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优化策略分 析 [J]. 科教文汇 ,2020,000(016):126-127. [2] 陈薇 . 当代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优化策略 分析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18(07):168-169. [3] 张瑜 . 当代中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 [J]. 现代职业教育 ,2019(2):24. [4] 王君 . 当代中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优化策略 [J]. 读与写 ( 教育教学刊 ),2019,16(05):253. [5] 陈娟 . 个性发展视域下的中学美术色彩教学优化策略 [J]. 当代家庭教育 ,2019(26):124.
封面
共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