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搜索
全科互知
全科互知
2022年12月 第12期 总第77期 ( 月刊,每月20日出版 ) 主管单位: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广西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编辑出版: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编辑部 主 编:石立民 执行主编兼编辑部主任:黄珍平 编辑部副主任:刘 华 编 辑:陆顺演 朱晓灿 罗小荧 周彩珍 蒋素利 特约美编:杨 阳 责任技编:蒋 媛 地 址:广西南宁市鲤湾路8号 邮政编码:530022 编辑部电话:0771-5877925 5865557 投稿邮箱:zxxktjxyj@sina.com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5-1400/G4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6-1421 邮发代号:48-179 银行账号:5501014210003602 开 户 行:中国民生银行南宁分行营业部 户 名:广西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Contents 目次 课堂评论 1 数学课程与教学中的跨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2年版 )》的新变化 张维忠,赵千惠 课堂研究 6 统整·进阶·延伸:初中人物专题写作项目化学习实践 刘慧芬 11 困境与突围: “习作评价量表”的多维审思 刘茂勇 16 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 ——基于18节部优课的视频分析 张 敏,李 娜 21 基于《量表》和《课标》的传记类语篇读写译一体化 教学活动设计 唐书哲,徐 剑 26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初中英语线上阅读圈教学 ——以整本书Charlotte’ s Web教学为例 贺亚丽 课堂聚焦 特设专栏: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 ( 十 ) 30 基于语文三层级解读理论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潘 琪,梅培军 全科互知
印刷: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印刷厂 发行:广西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订阅:广西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编辑部 定价:11.00元 刊训 立足课堂,面向教学; 立足纸媒,面向多媒; 立足当代,面向未来; 立足全国,面向世界。 本刊声明: ·本刊倡导原创,拒绝抄袭、剽窃及 其他侵权行为,作者文责自负,本刊概不 承担任何连带责任。 ·本刊对采用稿件有文字上的删改 权,不同意删改者,请于来稿中声明。 ·凡本刊录用的稿件,如无特别声 明,即视为作者同意授权本刊对其作品行 使网络传播、汇编出版等再使用的权利; 本刊按规定向作者支付的稿酬已包括上述 各项权利的报酬。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 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 《中 国基础教育期刊文献总库》及CNKI系列数 据库收录,其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本 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免费提供作者文章评 价统计分析资料。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 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做适 当处理。 ·来稿不退,三个月未收到录用通知 者可自行处理,本刊不再另行通知。 本刊微信公众号:搜索微信号“zxxktjxyj” 或“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或扫一扫微信 二维码: 教学设计 35 UbD理论指导下的高中数学逆向教学设计 —— 以“对数的概念”教学为例 周学勇,任汉飞 课堂新探 40 科学素养:科普类文学作品的阅读生长点 ——以《灰尘的旅行》整本书阅读为例 蔡 亚 44 言语形式:散文阅读教学的情感“密码” 冯晓波 49 挖掘典型试题的探究功能 ——以一道逆用“阿波罗尼斯圆”性质的试题为例 戈 峰 53 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一般路径 周黎红 57 聚焦主题意义的初中英语深度阅读教学策略例析 祁 琪,徐国辉,郭 颖 备考研究 61 基于“双减”视角的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以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理综化学试题为例 汤希雁,梁 正,刘志平 综合 65 本刊2022年总目录 全科互知
2022年第12期 总第77期 【 课堂评论 】 数学课程与教学中的跨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22年版 )》的新变化 张维忠,赵千惠 (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 【 摘 要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22年版)》首次提倡在综合与实践领域落实跨学科主题活动 及项目学习的教与学新范式,呈现出“从无到有” “自泛化细” “由表及里”三个方面的主要变化。为了 有效贯彻新课标理念,文章建议教师应均匀分配各年级课时,合理扩充跨学科主题范畴;深入理解内容 板块的价值内涵,以学习任务单的形式具体呈现;正确把握教师角色的变化,关注跨学科活动过程,聚 焦不同的评价侧重点。 【 关键词 】 跨学科;综合与实践;数学课程;数学教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22年版 ) 【 作者简介 】 张维忠,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赵千惠,浙江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 研究方向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 基金项目 】 2021年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数学拓展课教学研究” ( Y202147153 ) 一、问题提出 为了积极回应数学课程改革发展的迫切诉求, 助推新时代全面育人教育理念的落地扎根,有效落 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22 年 版) 》(以 下 简 称 《义 务 课 标 2022 年 版》) [ 1 ]应运而生。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是此次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其既保留了《义务教 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 年版)》 (以下简称 《义务 课标2011年版》) [ 2 ]的合理内核,又延续了《普通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 倡 导的数学核心素养主张,实现了基础教育阶段核心 素养的一致性和阶段性表达 [ 3 ] 。更进一步来看,面 对现有义务教育阶段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整体偏离 既定设置初衷的情形,在对四大领域的主题进行结 构化调整的过程中,综合与实践领域注重加强学科 实践和跨学科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运用跨学科的 思维培育学生整体认知世界的能力,是本次数学课 程标准修订的重点。跨学科学习不仅是对分科课程 的解蔽和补充,更是对未来社会所要实践的创新活 动的模拟预演与雏形实验,弥补了传统学科课程教 学远离真实社会生活的缺陷 [ 4 ] 。其学习过程和结果 的不确定性恰到好处地对现实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做 出了回应,形成一种学生、学科和社会之间相互交 融、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 诚然,这种在承认并保障分科课程设计合理性 的前提下,能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释放综合化和实 践化价值的积极稳妥的课程设计,对一线数学教师 而言是极具挑战性的。教师究竟该如何真正理解并 落实具有前瞻性的跨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教 学改革理念,这是一个值得关注、探讨并亟待获得 解决思路的热点话题。 二、 《义务课标2022年版》中跨学科与综合 实践活动的主要变化 (一) 从无到有:丰富了课程内容、教学方 式,明晰了知识范围、学段要求 《义务课标 2022 年版》 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在 “课程内容”部分大幅度扩容,明确界定了综合与 实践的内涵,首次加入“跨学科”这一概念并将其 作为此领域的重要议题。自“综合与实践领域”被 1 全科互知
2022年第12期 总第77期 囊括至数学课程改革的范畴以来,其设置初衷大抵 是在于如何为学生提供适宜研究与应用的课程内 容,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本质理解与实践能力,发展 学生应用与创新意识。但是,纵观两轮义务教育数 学课程改革,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 验稿)》 (以下简称 《义务课标 (实验稿)》) 和 《义务课标2011年版》 更多强调的是学科内部的知 识综合和知识实践,并不是主动跨界以真正达到解 决现实问题的目的。聚焦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为目标”替换了 《义务课标 2011 年版》 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表述。 可见,新课程改革不仅局限于数学学科内部知识的 有效综合,还传达了基于主体学科的跨界思维的重 要性。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增加,丰富了综合与实践 领域的课程内容,畅通了学科间的协同增效之路, 弥补了分科课程所带来的不足。 《义务课标2022年版》旨在以跨学科主题学习 为主,推出了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并根据学 段目标的不同要求,建议前三个学段主要采用主题 式学习,第四学段可采用项目式学习,充分考虑学 生知识储备的累积和能力发展的过程,任务难度由 浅入深,循序渐进。此外,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 2022 年版)》 明确指出,各门课程用不少于 10% 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 [ 5 ] ,相对于《义务课标 2011年版》中要求“综合与实践”教学活动应当保 证每学期至少一次,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具灵活 性,也使得在将“综合与实践”与“数与代数”等 领域并称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时显得不突兀而被普 遍接受。同时,尤其是在第一、第二学段,部分数 学知识的学习被纳入综合与实践中,譬如量、方向 与位置等,这也从另一角度防止了综合与实践领域 被边缘化的情况。 (二) 自泛化细:提供了精细化教学案例,凸 显了针对教学实践过程的指导意义 《义务课标2011年版》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 内容等部分中均对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设计与实施进 行了阐述。从“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 法”到“经历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进一步获 得数学活动经验” ,虽然每个不同学段都在逐级强 化对于学生的要求,但是细究来看,均归属于原则 性说明。由于缺乏精细化的解构和引导,给人以较 为抽象、难以具体操作之感。 《义务课标 2022 年 版》历经十年积淀,结合一线教师在落实综合与实 践领域的实际教学困境,广泛吸纳优秀经验,凸显 了更为务实、更具有操作性的指导意义,即每个领 域的课程内容按“内容要求” “学业要求” “教学提 示”三个方面呈现,形成一个立体的动态化结构。 其中, “内容要求”回答了“学什么”的问题,以 防止知识内容被虚化,以及跨学科主题活动流于形 式; “学业要求”即“学到什么水平” ,体现了素养 导向的整体质量观; “教学提示”则强调“怎么 学” ,引导学生经历基本的典型活动完整过程,从 主题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及活动实施的设备、 资源保障等进一步展开说明。 更细化来看,课程内容中的教学提示及附录部 分提及的、佐以开展教学的跨学科综合与实践案例 也发生了较大幅度的革新。不仅有大量的新增案例 (例 61 体育中的数学、例 62 营养午餐等) ,也 包括对原有案例的调整,即部分案例保持原有主题 不变,完成了修正和扩容 [例 58 制订旅游计划 (原例43 ) 、例60 校园平面图 (原例42 ) 等] ,也 有部分案例经改编后被挪至前面三个领域中,更针 对部分案例给出了详细的课时安排建议 ( 例15 曹 冲称象的故事、例 48 欢乐购物街等) 。精彩纷呈 的跨学科主题活动及项目学习案例,赋予了综合与 实践领域的活力,总体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强调 中国元素和世界元素的平衡,除普世文化之外,还 关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渲染 ( 例55 土圭之法 的故事、例 57 度量衡的故事等) ;加强学段衔 接,尤其是幼小衔接,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 化的学习设计 (例 47 数学游戏分享等) ,还在小 学和初中阶段设置了同一主题但不同层级要求的案 例,体现学习目标的进阶性 ( 例61 体育中的数学 和例 89 体育运动与心率) ;提升问题情境的真实 性,让学生融入社会生活并触及实际问题,牢固树 立社会责任意识。 (三) 由表及里:揭示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本质 蕴含,强调了“教—学—评”一致化的愿景 《义务课标 2011 年版》 将 《义务课标 (实验 稿)》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更名为“综合与实 践”并沿用至今,名称的顺序调换表明了数学知识 习得、内化与外显过程中的层次感,即学生应在知 2 全科互知
2022年第12期 总第77期 识关联、综合化的基础上再进行高要求的实践和应 用。辨析综合与实践在实体层面和意识层面的意 义,不仅可广泛地以课程内容的形态出现并承担相 应的具体化课程任务,亦可将其视为一种课程理 念,以此指导数学教学高效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 发展。作为课程理念,综合与实践在课程性质、课 程理念、课程目标等部分一以贯之,这与《义务课 标2011年版》一脉相承。 《义务课标2022年版》更 加明确地指明了跨学科综合与实践领域以核心素养 为目标导向的本质蕴含,涵盖了数学眼光有高度、 数学思维有深度与数学语言有力度三个方面。跨学 科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首 先,以现实的、跨学科的情境引入并引导学生通过 小组合作或独立思考,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 过程,思考如何从数学的角度审视问题,即会用数 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其次,发现问题的本质与 规律,用数学的概念、定理或公式予以表达,建立 适切的数学模型,即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 界;最后,视模型结论的合理程度发起调整,以是 否有悖于现实生活为准则进行考量,用简洁与精确 的表达解释数学结论的现实意义,即会用数学的语 言表达现实世界。可见,跨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的 全过程与“三会”一一呼应,有力印证了“素养本 位”的教育观念。 此外, 《义务课标2022年版》观点鲜明地表达 了“教—学—评”一致化的愿景,尤其加强了对评 价的重视。在“课程实施”章节的“教学建议”部 分,把 《义务课标 2011 年版》 中对“合理把握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的表述调整为“进一步加 强综合与实践” ,并根据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 活动、关注教学评价的主线展开,更具逻辑性,裨 补了前者缺乏对评价部分建议的阙漏。一直以来,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没有受到重视。细究来看, 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考不考,没有纸笔考试的评价 压力。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 《关于做好 2022 年中 考命题工作的通知》 指出:2022 年将迎来“双减” 政策实施后第一次中考,做好 2022 年中考命题工 作,对于引导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减负提 质、巩固“双减”成果具有重要意义,要根据不同 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试卷试题结构,减少记忆性试 题,增加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坚决防止 偏题怪题,促进有效考查学生综合素质 [ 6 ]。其后, 《义务课标2022年版》在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规划 中又提出:主观题要探索命制问题解决及多学科融 合类试题 (例 93 样题:公司招聘职员) ,试卷呈 现避免套路化。政策文件对于学业水平考试的推 动,必将使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综合性活动得到足 够重视。如此趋势其实也已在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 得以显现,透露了未来基础教育阶段数学纸笔评价 的命题走向 [ 7 ] 。 三、教学建议 (一) 均匀分配各年级课时,合理扩充跨学科 主题范畴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由于主题活动或项目学 习和现实生活情境高度关联,迫使一些教师形成一 种“年级越高,学生积累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越丰 富,活动案例越易设计,情境越加逼真,问题越能 被学生理解并解决”的刻板印象。事实上,依据 《义务课标 2022 年版》 的课时要求, “跨学科主题 学习不少于总课时的 10%” ,这并不意味着此类教 学活动应集中在高年段,而应保证以“每个学期至 少 6~7 个课时,即呈现 2 个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 的比重被均匀分配到不同年级。七年级的学生相较 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同样也会面对一些复杂的、 综合的现实问题,譬如,如何设计班级阅读角等在 校园中遇到的问题。而关键就在于该如何基于七年 级所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使问题得以解决。可想而 知,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 是不同的,总体呈阶段性、层次性螺旋上升的趋 势,教师需要对此提供学习方式上的保障。 其次,在案例的跨学科主题选取方面,既要做 到符合课程总体目标及内容要求,呼应函数、几 何、统计等领域内容的特殊功能与目标定位,又不 能毫无止境地超出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增加学 生学业负担。总体而言,需满足以下主要性质:真 实性 (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综合性 (需 融合多门学科知识以解决问题,综合考量技能、情 感、能力等多方面指标) 、包容性 (适宜不同学生 参与,展示不同思维水平) 、多维性 (存在且适宜 用多种不同方法及途径解决问题) 和实践性 (强调 动手实操、团队分工协作的能力 ) 。 秉持上述设计原则,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可以灵 活借鉴 《义务课标 2022 年版》 提供的现成案例, 3 全科互知
2022年第12期 总第77期 还应合理扩充跨学科主题范畴,尝试编创案例,进 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具体如下。第一,重视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譬如,日晷中的数学、奇妙 的七巧板、探索勾股数的生成公式 [ 8 ]等。第二, 关注人文因素长期在数学学科中的匮乏,尝试以音 乐、艺术等学科为切入口设计案例。譬如,借助音 符时值、光学艺术达成小学阶段的分数教学 [ 9 ] ;利 用“曲线缝合”艺术,实现以“直”造“曲” ,大 胆探索抛物线和直线这两种平面图形之间“不可思 议”的关系,并用纸笔、GGB软件、织物或电脑编 程等方式实操创造曲线 [ 10 ]。第三,从家庭生活或 校园生活中挖掘素材。譬如,校园劳动教育中所涉 及的数学问题,学校稼园的整体设计、果蔬收成效 益及高效分装问题等;选择最优零用钱协定方案, 即利用技术软件的公式计算指令分析不同方案的利 弊并预见更长远的规划;等等。第四,紧跟当前社 会发生的时事热点,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譬如,结 合政府部门出台的阶梯水价制度或节电计划,收 集、统计居民用水量数据或探究家用电器在使用及 待机状况下的耗电量,制订多样化节约水电的方案 以缓解现存问题 [ 11 ];穿插空间科学的背景,设置 如何用数学来发现宇宙中其他智慧生命的存在并与 之交流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理解数字之间的关 系及本质特征 (质数、因数、倍数等) ,有助于人 类实现这一愿望等 [ 12 ] 。 (二) 深入理解内容板块的价值内涵,以学习 任务单的形式具体呈现 目前,有关数学学习活动的类别名目繁多,譬 如,主题式学习、项目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 习等。从设计宗旨、基本流程等方面来看,这些概 念是极其相似的,但又存在差别。以主题式学习和 项目式学习的比较为例,前者以内容为导向,属于 跨学科背景下的数学内容学习,而后者则是以问题 为导向,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为主,注重问题 的主动提出与对应解决方案、策略的规划建构,涉 及的学科知识更为宽泛,学习方式和路径更为多 元。那么,究竟该如何择定学习活动的类别呢?其 实,教师无须去刻意迎合活动类别的名称,虽然教 学实施因活动任务的复杂程度而有所不同,但其活 动流程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基本包括创设问题情 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订计划、方法指导、 活动实施 (查找资料、组建小组、中期交流、撰写 报告等) 、解决问题、展示交流、评价反思。这些 环节不是机械的,可灵活调整步骤次序,在坚守学 科立场的同时又要做到不过分执着于活动形式。 因此,教师可选择沿袭并适当改编人教版高中 数学新教材的做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任务单的 形式给出关键性文本提示,提供详细的学法指导, 如“数学建模的一个实例、选题、要求、研究报告 参考形式;数学探究的内容、要求、研究报告参考 形式”等 [ 13 ]。跨学科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学习任务 单主要可由活动情境介绍、主干问题、活动要求、 方法或延拓知识提示、研究报告参考形式五大部分 构成。其中, “活动情境介绍”遵循问题导向的原 则,旨在引出项目主题,明确需要解决的驱动性问 题; “主干问题”要立足于学生视角,由已有信 息,预设学生能够主动提出什么问题,并给出相应 的师生活动指引,同时又留有一定空白,保证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环节的完整性; “活动要求”的提 出是为了规范各小组的基本研究路径 (组建合作团 队—明确问题—开展研究活动—撰写研究报告—交 流展示) ,统一最终研究成果的基本形式; “方法或 延拓知识提示”是针对研究过程中的难点和关键点 进行必要的表述,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 “研究 报告参考形式”包括研究计划、研究过程、研究结 果、收获与体会、评价等部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 学会总结反思整个研究过程,除可视化的实体成果 之外,研究报告中还需要撰写在数学思想方法、解 决同类拓展问题的思路等方面的收获。 (三) 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关注跨学科活动过 程,聚焦不同的评价侧重点 在跨学科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身兼多重身份, 所承担的任务、所扮演的角色是极为重要的。教师 既可以是活动的指导者、协助者、评价者,也可以 是活动的协调者、参与者和示范者,但唯独不是控 制者。教师不能投入过多的干预,而应鼓励并支持 活动中产生的每一个鲜活问题和解决方案,为学生 搭建释放思维的舞台。但是,这也可能会引发一系 列理想教学与实际教学相互矛盾的问题:跨学科综 合与实践活动,尤其是针对其中的项目学习而言, 享有高强度的自主探究性,导致无法全面预判学生 所有的想法,这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 4 全科互知
2022年第12期 总第77期 了能同时保证教学效率和效果,面对学生提出的、 偏离既定预设的、思路迥异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研 究问题,教师该如何从容应对?其实,于内容层面 而言,学习内容不再只是外在于学习主体的客观实 在,也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生发出来的新内容;于 过程层面而言,学习过程不全是由教师事先设计的 预想流程,而是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生成的现实 过程,虽然终究只能经历某一过程,但学生知道有 无限可能的路径和过程,体会到选择、决策的重要 性,意识到需要承受选择的后果;于体验层面而 言,学习体验不再是被框定的教学目标,而是随机 的、丰富的、复杂的 [ 14 ]。可见,正是出于跨学科 活动过程的不确定性,为数学教学追求确定性元素 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因此,上述问题必然是有解 的。教师应持有一种积极的眼光,将随处可见的不 确定性视为一种教学资源,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入 驻到一个或几个研究问题颇具挑战性的小组,协助 其在课内、课外均能顺利完成任务。这样不仅化解 了效率和质量之间的冲突,又充分肯定了学生思考 的积极性,添置了一个解构现实问题的维度,充实 了教学研究成果。当然,除了需关注执行方案、数 学模型、分析报告、展示成果等外显元素,还应遵 照过程性评价的指引,观察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 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关注认 识和体验变化等内隐要素,这也是核心素养的有机 组成部分。 在评价阶段,跨学科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评 价维度是多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详细的评价 指标必须要在同一个活动中都被纳入评价范围中。 教师可根据开展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的整体设 计安排,在不同层级但归属同一基本主题的跨学科 活动中,聚焦不同的评价侧重点。譬如,第三学段 的“例60 校园平面图”旨在通过实地测量,引导 学生经历相对复杂的测量过程,知道事先规划、分 步实施的重要性,体会测量误差的取舍及其现实意 义,侧重于积累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发展量感。因 此,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应着重关注学生是否积极 参与了完整的活动过程及其在各个步骤中的实际表 现。而第四学段的“例90 绘制公园平面地图”与 前者共享相同的主题,密切结合图形的变化、图形 与坐标等主题,利用数学、地理、美术等融合知 识,将空间中的景物关系抽象为平面图形及其位置 关系,聚焦创造性、开放性行为的发生。在评价过 程中,教师应着重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 及最终输出作品的新颖程度。因此,根据不同活动 的主题、目标及内容的特征,均衡评价指标,界定 不同活动的评价侧重点,方能保证跨学科综合与实 践活动评价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22年版 ) [ M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 [ M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 3 ] 史宁中.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22 年版)》 的 修订与核心素养 [ J ] .教师教育学报,2022 ( 3 ) :92-96. [ 4 ] 郭华. 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突显学生主体地位: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 J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 会科学版 ) ,2022 ( 4 ) :107-115. [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 2022 年 版 ) [ M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 6 ] 教育部办公厅. 关于做好 2022 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 [ EB/OL]( 2022- 03- 25 )[ 2022- 07- 20 ] .http://www.gov.cn/ zhengce/zhengceku/2022-04/06/content_5683705.htm. [ 7 ] 黄凯,张维忠. 中考数学试题中的跨学科内容分析: 以2017年—2021年浙江省中考试题为例 [ J ] .中学数学教学参 考,2022 ( 17 ) :53-55. [ 8 ] 赵千惠,张维忠.一节体现数学联系与历史的教学课例: 勾股数的生成公式 [ J ] .中学数学杂志,2021 ( 10 ) :35-38. [ 9 ] 赵千惠,张维忠. 数学与音乐艺术的完美嫁接:小学 分数教学的反思与重构 [ J ] . 教学月刊小学版 (数学) ,2021 ( 7/8 ) :82-85. [ 10 ] 赵千惠,张维忠. STEAM 理念下的数学拓展课教学 研究:以“曲线缝合:以‘直’造‘曲’”为例 [ J ] .中小学 课堂教学研究,2022 ( 6 ) :18-24. [ 11 ] 赵千惠,张维忠.真实生活情境视角下的统计教学课 例探究:以“总体百分位数的估计”为例 [ J ] .中学数学教学 参考,2022 ( 16 ) :27-30,34. [ 12 ] 张维忠,赵千惠.澳大利亚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跨学 科内容 [ J ]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2 ( 2 ) : 233-240. [ 13 ] 张维忠,徐佩雯.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的数学建模[ J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20 ( 3 ) :349-354. [ 14 ] 郭华. 项目学习的教育学意义 [ J ] . 教育科学研究, 2018 ( 1 ) :25-31. ( 责任编辑:陆顺演 ) 5 全科互知
2022年第12期 总第77期 【 课堂研究 】 统整·进阶·延伸: 初中人物专题写作项目化学习实践 刘慧芬 (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浙江杭州 310007 ) 【 摘 要 】 分布在统编语文教材七、八年级的单元写作中的三次人物专题写作具有纵向衔接和横向呼 应的特点。基于此,围绕人物写作目标,设计真实有效的写作项目化学习任务,在任务驱动、项目推 进、成果导向方面强化统整规划和进阶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挖掘人物写作资源,实现写作水平的进阶和 能力的延伸。 【 关键词 】 人物专题写作;项目化学习;统整;进阶;延伸 【 作者简介 】 刘慧芬,高级教师,杭州市西湖区项目制名师工作室负责人,荣获全国初中语文基本功比赛一等奖,主要研究方 向为语文阅读与写作。 在统编语文教材七、八年级的单元写作中,有 三次侧重于写人的作文专题。在三次写作训练中, 教师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自拟题目写人物,极少关 注三次写作专题之间的纵向衔接和横向呼应,忽略 对螺旋式进阶写作教学的内容设计,缺少具体的写 作目标和梯度。这样的写作训练往往会导致学生低 阶思维的重复,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进阶和能力 的延伸。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022年版 )》 ( 以下 简称“新课标”) 强调全面梳理语文课程内容体 系,构建统整、有序、进阶的教学内容。据此,笔 者统整了统编语文教材七、八年级人物写作专题, 围绕人物写作目标,设计真实有效的写作项目化学 习任务,强化写作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以期帮助 学生挖掘人物写作资源,实现写作水平的进阶和能 力的延伸。 一、统整规划:统整教学内容,设置关联性 驱动问题 ( 一 ) 宏观布局体现学段和课程意识 新课标强调课程内容在不同学段的连续性和关 联性,要求教师必须善于设计螺旋式进阶的教学内 容。初中阶段的三次人物写作专题,分布在统编语 文教材七、八年级。依据教材编排的先后次序和三 次人物写作专题的特点,从单元写作、学生生活等 维度,分别提炼三次人物写作的核心知识,聚焦三 次人物写作重点,基于校园人物有序统整项目化写 作任务,以激发学生兴趣,展开有序训练。 七年级上册“写人要抓住特点”专题侧重描 其形,写出人物个性特征;七年级下册“写出人 物的精神” ,重在凸显人物的精神品质;八年级上 册要求“学写传记” ,放眼人物的整个人生历程, 在典型的精神品质中突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假 如把三大专题看成有内在关联的三个任务群,我 们可以看到三者呈逐级上升的趋势。第一次“写 人要抓住特点”是后两次专题写作的基础,第三 个专题是前两个专题的延展。学生只有先学会把 握人物特点 (描其形) ,才有可能逐渐挖掘人物精 神 (绘其神) ,叙述人物生平 (展人生) ,进而凸 显人物的感召力。三次人物写作要求的能力循序 渐进,逐级上升 (如图1) 。 6 全科互知
2022年第12期 总第77期 图1 三次人物写作专题写作重点 ( 二 ) 微观驱动呈现单元和语篇意识 基于上述专题分析,教师要根据教材单元写 作主题和目标,提炼人物写作的核心知识,明确 三次专题的区分点,设计有梯度、有效度的驱动 性问题,可以避免前后三次人物写作的重叠。据 此,笔者设计了三次专题的项目化驱动性问题 (见表1) 。 表1 三次人物写作专题项目化驱动性问题设计 年级 七年级 上册 七年级 下册 八年级 上册 人物写 作专题 第三单元 写作:写 人要抓住 特点 第一单元 写作:写 出人物的 精神 第二单元 写作:学 写传记 核心知识 运用独特的 视角、细腻 的笔法凸显 人物特点 运用细节描 写突出人物 精神 选择典型人 物事件,叙 述 人 物 生 平,写出人 物的影响力 和感召力 项目化写作的驱动性 问题 为了增进情谊,加深了 解,班级计划编写一本 以“追风趁年少”为主 题的班级人物志。你如 何以独特的视角、细腻 的 笔 法 写 出 同 学 的 特 点,高质量地完成班级 人物志中的一页? 在“微微光亮 温暖你 我”校园第三届温度人 物推荐活动中,向同学 们征集温度人物推荐文 字材料及视频作品。你 如何写出人物的精神来 推荐温度人物? 假如你想打造“保实名 人堂”文化长廊,以人 物传记的形式介绍保实 名人,你会如何做出引 人 眼 球 的 “ 保 实 名 人 堂”文化长廊呢? 七年级上册“写人要抓住特点”专题是以学生 熟悉的班级同学为写作对象,通过制作班级人物志 的方式展开写作项目化学习,重在运用独特的视 角、细腻的笔法凸显人物的特点。七年级下册“写 出人物的精神”专题的写作对象是“校园温度人 物” ,以“校园第三届温度人物”推荐活动为切口 进行任务驱动设计,侧重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 内在精神。有了前面两个专题的训练基础,在八年 级上册“学写传记”的专题训练上,我们把目光投 向作为百年老校的校园历史和当今名人,以打造 “保实名人堂”文化长廊为载体设计驱动性问题, 选择典型人物事件,叙述人物生平,在写出人物个 性和精神的基础上,突出人物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驱动型问题的设计依据单元写作目标,紧贴学生生 活实际,契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写 作热情,激活他们对人物写作的兴趣点。 二、进阶实践:明晰写作要素,有序推进学 习任务 ( 一 ) 明晰写作要素 1.以终为始,评价量规明晰写作要素 作文构思过程,从某种角度看,就是写作任务 要素变量的分析、选择、确定的过程 [ 1 ] 。可见,对 写作任务要素进行分析、选择、具化、组合,从写 作专题顶层设计的视角审察写作任务要素,研究写 作内容,通过师生共建评价量规,可以让写作要素 显性化、具体化、明晰化。 综上,笔者引导学生制订三次人物写作专题的 进阶性评价量规 ( 见表2 ) ,以有序推进学习任务的 落实。在组织学习经验时,泰勒提出了应遵守的三 个准则:连续性、顺序性与整合性。其中顺序性强 调每一个后面的学习经验是以前面的学习经验为基 础,同时又深入、广泛地展开有关内容的学习。 [ 2 ] 因此在评价量表的制订中,要充分考虑三次人物写 作的核心要素,评价项目和评价维度视每次人物写 作的重点而定,特别关注后一次的人物写作基于前 一次人物写作的经验之上。 “写人要抓住特点”专 题评价维度侧重于有辨识度的外貌描写、人物个性 化的语言、突出人物特点的事例。 “写出人物的精 神”专题的评价项目聚焦凸显人物精神的典型而丰 富的事例,侧面烘托的手法等。而“学写传记”专 题写作评价维度延展到人物的人生历程,在人生历 程中择取典型。运用评价量表将写作知识显性化, 让写作能力的渐次升阶显而易见。 关联性评价量规可以实现关联性写作知识的 建构,将其前置于写作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写作 探索的脚手架,可以让学生在写作活动开始之前 有清晰的写作目标、有可依据的写作评判标准,这 对学生的人物写作具有具体而高位的指导作用, 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 7 全科互知
2022年第12期 总第77期 2.头脑风暴,思维网格具化写作信息 运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学生针对专题中的写 作任务要素,发散思维,逐一罗列要素中隐含的写 作信息点,从而形成可视的思维网格图 (如图2 ) , 让写作活动的过程具体化,程序井然,信息充沛。 写作构思其实就是基于这些信息进行选择、构思、 组合的过程。换句话说,写作构思就是基于写作交 际语境和语篇形态要素进行搜索、列举、选择,确 定要写的文章内容与结构的过程。 以“写人要抓住特点”专题为例,根据人物特 点的不同,可分为坚定执着类、自信自恋类、爱笑 幽默类、勤奋好学类、洒脱豪放类等。人物刻画场 景选择可以是运动会赛场、厨房、舞台等。写作方 法可以采用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确 定人物的特点及刻画场景后,安排与之协调的情 节,学生就基本完成了写作构思。如表现一个“洒 脱豪放类”人物的特点时,我们可以拟定场景为赛 场,情节为演讲,通过细节描写和对比的方式来凸 显人物的特点。 ( 二 ) 有序推进写作实践 教师可以制订前置性写作评价量规明晰写作要 素,用头脑风暴、思维网格的方式具化写作信息, 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生成写 作的素材,完成构思,让学生对写作目标有更明确 的认识,为写作实践奠定基础。根 据教材单元写作主题、学习目标, 以及人物写作的核心知识,我们可 以发现,三次人物写作实践,由易 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升阶,这体 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写作对象及内容选择范 围渐次增大。 “写人要抓住特点” 专题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学生进入初中一个多月,此时选择 班级的同学作为写作对象,可以相 互增进了解,可行性强。学生可以 通过有针对性的采访,获取对方的 个性特征信息。 “写出人物的精 神”专题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 元,写作对象的选择范围扩大到整 表2 三次人物专题写作进阶性评价量规 写作专题 评 价 角 度 外貌、语言 描写 事例写作 其他技巧 运用 “追风趁年少”班级人物志 ( 写人要抓住特点 ) 能进行有辨识度的外貌描 写,能运用富有个性的语 言描写 典型事例能很好地突出人 物特点 能综合运用比喻、排比等 手法,能运用特写镜头突 出人物特点 “微微光亮 温暖你我” 校园第三届温度人物 ( 写出人物的精神 ) 人物精神和温度相符,能 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 动作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精神 事例典型且丰富,多角度 展现人物精神 能综合运用修辞手法,运 用特写、侧面烘托、对比 等技巧来体现人物精神 “保实名人堂”文化长廊 ( 学写传记 ) 发挥想象精准还原,人物细节传 神,详略得当;展现人物精神风 貌,给人启迪;能运用侧面描写 ( 如他人评价、环境烘托等 ) 叙述人物生平 (姓名、年龄、籍 贯、外貌等) ,凸显人物特征,选 材真实典型 (突出人物的爱好、性 格、行事风格等 ) 综合运用修辞手法、侧面烘托、对 比等技巧刻画人物,能突出运用以 下结构中的一种 (串珠串铃型、同 心圆式、并列式、对比式等 ) 自评 他评 图2 “写人要抓住特点” 写作要素信息点思维网格图 8 全科互知
封面
共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