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搜索
全科互知
《毛泽东的文抄公李智盛》 是一部令人关注、 警示、 沉思、 省悟的书。言说朴素淡 雅、 形神兼备, 用词清新流利绘声绘色, 用富有冲击力的个性化语言记述了中国革命 的广阔背景与艰苦卓绝的历程。从毛泽东的文抄公李智盛的青少年时期写到其两 鬓飘雪、 再现其传奇的一生。 《毛泽东的文抄公李智盛》 也是一部历时三年多, 以现实主义为基本原则的创作 手法写就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解读了神府东胜煤田开发功臣李智盛蕴含的人生 智慧与大公无私的党性精髓, 再现了其心灵的精神殿堂。作品中的主人公李智盛, 一生的传奇经纬交织, 高亢激荡、 悲壮哀婉, 一幕幕场景, 一件件往事, 让人们重温了 那一段历史。 历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力量, 是理性判断的一种标尺。是的, 李老就 是近代历史的镜像, 《毛泽东的文抄公李智盛》 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可贵的精神粮食, 也为当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洞穿岁月风尘, 人生奋斗目标牵动着铁血儿郎, 嘹亮的中华民族的呐喊震撼着大地山川……一位伴随中国共产党的脚步成长的骄 子, 一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毕生奉献的精英, 一位曾在陕北山沟里土生土长 的农民的儿子, 一位彰显共产党人本色的赤子——李智盛, 向我们走来。 李老出生在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的神木。李老在青年时就开始投身革命。他在 中国革命大转变和大发展的关键岁月里, 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 兢兢业业地做了以 毛主席为首的中共中央五大书记的文抄员——被毛主席戏称为 “我们的文抄公” ! 孟德斯鸠说过, 一个民族的性格成长与当地的地域特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当地域特征与民族性格在历史发展中相互作用时, 便产生了当地独特的人文环境, 这种人文环境又进一步渗入到后一代文化的发展因素中, 长此以往, 代代相传, 种种 特色的地域文化烙印便刻在了生活在此的每一种物, 甚至每一个组织身上……文抄 序 郭宝成 001
公李智盛, 是陕北的骄傲。李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 为开发鄂尔多 斯和国家能源建设留下坚实的足迹, 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不少举足轻重的贡献, 是 足以名传史册、 留芳百世, 为后人景仰的表率和楷模: 生活中这样的人和事, 本身就 具备了硬性的惊叹与震惊; 虽然出身贫寒, 却把生命的点点滴滴沉积为中国革命有 效活力的分子, 职位虽是文抄公, 却是出入于共和国领袖们的工作活动之中, 频繁接 触在领袖们日常生活之间。以五位中国革命、 中国社会变革的擎天玉柱为老师, 以 书海为舟, 刻苦自学。中国革命胜利航程的舵手的人格魅力和在领袖身边这种潜移 默化的影响力, 使李老成长为一个知名的经济学家。在建设岁月, 李老成为赵紫阳 的智囊,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生之歌: 建议开发了神府东胜 煤田。他的功绩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现在神木已富裕起来了。2009年, 神 木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2.7亿元, 完成财政总收入93.6亿元, 完成地方财政收入 21.7 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9210 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7223 元。神木 一县之力, 经济总量已经占到了陕西全省的二十分之一强, 全国的千分之一点四, 财 政总收入占到陕西全省的十五分之一强, 经济增幅、 农民和城镇居民收入均超过全 国、 全省水平。特别是学生12年学费免费、 残疾人免费供养、 全民免费医疗 “三个免 费” 的实施, 广大群众后顾之忧得到解除, 社会消费空前释放, 第三产业取得长足发 展,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上升到全国第59位, 有望在几年之内进入全国十强。 当下野蛮的物质主义时代, 有不少人的灵魂让金钱锈蚀眼睛, 让金钱迷住, 人们 的思想在滑坡, 精神在萎缩。我们看到大多作品风花雪月, 很少关注人类的灵魂, 缺 失道德担当、 人文关怀和应有的良知。 《毛泽东的文抄公李智盛》 的出版, 吹来一股清 新温暖的春风, 让人们以史为鉴, 感受复原和见证了历史的真实, 为人们的精神境界 亮出崭新的高度, 对慰藉与滋润人的心灵, 振奋与启迪人的思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 作用。它是精心奉献给读者的又一道独具特色的文字盛宴和惊叹的艺术享受, 它必 将对光荣的革命传统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李老的高风亮节 必将砥砺后人, 让我们从老一辈革命家身上学到许多优良品质和宝贵经验, 也学到 对人生的思考、 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我坚信, 这部佳作必将给读者带来一波又一波的感奋, 一重又一重的暖意, 一个 又一个的惊叹! 以上序文, 就此止笔, 我复何言? 002
我在神木读初中的时候, 正是世界八大煤田之一——神府东胜煤田开发初期。 当时, 神府东胜煤田开发功臣李智盛的名字, 在乡间传得沸沸扬扬。从那时起, 我就 知道了他,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娃, 一个出生于战火连绵年代的陕北人, 一个上世纪 四十年代参军的老八路, 一个抗大毕业生, 一个中央五大书记的机要秘书, 一个和平 时期的建设者, 一个声名卓著的财经专家, 一位德高望重的革命前辈。这个只读过 三冬私塾的陕北汉子, 穿越了战火洗礼的年代, 戎马倥偬之中时刻不忘读书与学习; 跟随毛泽东等中央五大书记, 职责是抄写文件, 这一抄, 从延安抄到西柏坡, 又从西 柏坡抄到中南海, 毛泽东戏称他是 “我们的文抄公” ,深受当时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 杨尚昆的赏识, 曾推荐他担任要职, 他却不为所动, 一心要往中央党校潜心读书与研 究; 建国初期火热的建设年代, 他利用自己所学, 竭力当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参谋与 助手, 他的理论文献, 被资深理论家誉为深得一代伟人的文风与精髓; 文革风暴席卷 神州的日子里, 他不畏强权, 坚持斗争, 体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英雄本色 和一位共产主义理论家的铮铮铁骨…… 从此, 李智盛的名字就在我心里扎下了根, 并为他的风范而折服。2007年, 我去 北京鲁迅文学院上学。期间, 我的两个朋友: 在东方歌舞团工作的歌唱家赵大地和 著名书法家、 中国榜书协会副秘书长王麒景来看我时, 无意间提起说要去看李老李 智盛。青年时就对李老产生的那份崇敬, 再次被勾了出来。于是, 我跟着大地、 麒景 兄去了李老家。那是一个已经两鬓飘雪的老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走近了李 老后, 我更一步了解了他: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新热潮, 在这如火 如茶的日子里, 作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李智盛, 拿出百倍的干劲与热 情, 四处调研, 献计出力, 成为新一代中央领导人不折不扣的智囊人物; 上世纪八十 年代初, 他独具慧眼, 看到了能源在未来工业领域的特殊重要作用, 力主开发神府东 引 言 003
胜煤田, 多次实地调研勘察并多次向党和国家领导人上书建议, 最终促成这一改变 了神府地区经济面貌、 加速国家经济发展的惊天伟业。即使是在他退休后, 仍为家 乡的发展献计献策, 摇旗呐喊。 我知道, 李老的丰功伟绩已经载入家乡史册, 李老的传奇一生也已铭刻在人们 心中。作为一名从陕北走出来的青年作家, 我有责任为陕北后人揭开李老波澜起伏 的人生画卷, 让他们领略这一传奇人物的耀目光芒。李老的传奇经历, 更是一部共 和国的活历史。我同样有责任为共和国留下这一段不可忽略的铭心记忆…… 004
序 ………………………………………………………………………… ( 1 ) 引言 ……………………………………………………………………… ( 3 ) 第一章 毛泽东敬酒 …………………………………………………… ( 1 ) 第二章 三次辍学 ……………………………………………………… ( 7 ) 第三章 进城捞金 …………………………………………………… ( 21 ) 第四章 儿童团副团长 ……………………………………………… ( 32 ) 第五章 参军 ………………………………………………………… ( 44 ) 第六章 初识贺龙、 张闻天首长 ……………………………………… ( 53 ) 第七章 河防司令部 ………………………………………………… ( 59 ) 第八章 从死亡的边沿走过 ………………………………………… ( 65 ) 第九章 抗大生活 …………………………………………………… ( 74 ) 第十章 成了毛主席的文抄公 ……………………………………… ( 84 ) 第十一章 第一次撤离延安 ………………………………………… ( 93 ) 第十二章 第二次撤离延安 ………………………………………… ( 99 ) 第十三章 少女怀春 ………………………………………………… ( 102 ) 第十四章 郊游惹祸 ………………………………………………… ( 128 ) 第十五章 和高岗的三次接触 ……………………………………… ( 132 ) 第十六章 为邓小平解围 …………………………………………… ( 135 ) 第十七章 抄写周恩来起草的 《共同纲领》 ………………………… ( 137 ) 目 录 001
第十八章 赞成王光美入党 ………………………………………… ( 141 ) 第十九章 艰难的抉择 ……………………………………………… ( 143 ) 第二十章 中央党校 ………………………………………………… ( 153 ) 第二十一章 在 《红旗》 杂志社 ……………………………………… ( 161 ) 第二十二章 在文化大革命中 ……………………………………… ( 164 ) 第二十三章 慈父情深 ……………………………………………… ( 182 ) 第二十四章 用管理的方法取得胜利 ……………………………… ( 191 ) 第二十五章 丝绸之路 ……………………………………………… ( 197 ) 第二十六章 一心为公 ……………………………………………… ( 204 ) 第二十七章 开发神府煤田 ………………………………………… ( 209 ) 第二十八章 李智盛访谈录(尾声) ………………………………… ( 243 ) 002
1948年3月20日的陕北杨家沟, 还依然是冬天的肃杀与寒凉。毛泽 东等人次日就要离开陕北杨家沟东渡黄河了, 餐厅里正在举行一场西北 局和西北野战军的几位主要领导同志来给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送行 的宴席。一个姗姗来迟的年轻人推开了餐厅门。在这个两间大的平房 里, 共摆了三桌, 东南角一桌, 以任弼时为主还有西北野战军的张宗逊、 王震几位负责同志以及随中央前委工作的陆定一、 胡乔木等几位同志; 西南角一桌是以江青、 叶子龙为主, 还有徐叶夫丁农、 刘长明、 吕凤华等 同志。 正当这个年轻人准备迈步走向江青、 叶子龙这张桌子时, 江青说话 了: “小李, 这桌已满座了, 你就坐在你跟前的那个空位子上吧。 ” 这个年轻人就是李智盛。他这才将目光转到自己跟前的这一桌 上。他首先看到的是坐在对面的满头银发的林老林伯渠, 林老当时是陕 甘宁边区政府的主席。然后从右到左, 坐的是周恩来、 习仲勋, 而右边就 是毛泽东。他心里又激动, 又拘谨, 有些不知所措了。 毛泽东看出了他的不自然, 边拿起酒壶边说: “宴席开始, 好!我来给 大家斟酒, 就先给这个年轻人满上吧。 ” 下午 3 时许, 李智盛被毛泽东叫到办公室。当他步入毛泽东那间朴 素的办公室时, 他看到毛泽东在窑洞里边散步边吸烟, 办公桌上放着厚 厚的一份文稿。还没等年轻人说话, 毛泽东挥挥手, 让他坐在办公室的 一张椅子上。当年轻人坐定后, 毛泽东站在他的右侧, 然后翻着稿子, 一 第一章 毛泽东敬酒 001
页一页地告诉李智盛自己修饰过的那些地方, 应该怎样抄。 毛泽东那口浓重的湖南方言, 在窑洞里回响着。 “小李啊, 我这里刚刚写好一篇稿子, 需要你来抄一遍。来, 你来看 看。人家是写完再修改, 我是边写边修改。你看, 这边, 还有这边, 勾勾 画画, 增增减减, 黑压压一片, 能看清楚吗? ” 他知道毛泽东往往写文章一写就是一个通宵, 相当辛苦, 他本来不 想再给主席添麻烦的, 可他又深知这些稿件的重要性, 万一有什么差错, 麻烦可就大了。他不好意思地向毛泽东说: “主席, 我的水平实在是有 限, 这些地方还需要您指点一下。 ” 听了这话, 毛泽东没有一点不耐烦, 他一处一处, 详细地向李智盛解 释着, 该怎么抄、 怎么写。在毛泽东说话的间隙李智盛好几次忍不住抬 头望望这位万人景仰的伟人, 他身着一套朴素的灰军装, 和一个普通战 士的穿着丝毫没什么两样, 他亲切而柔和的语调, 慈祥的面容, 让李智盛 在心底深处感到一种无比的亲切与崇敬。 “怎么样, 小李, 这回都清楚了吧? ” 李智盛立即起身说: “清楚了, 主席, 都清楚了。 ” “好, 那你抓紧回去抄吧。你抄完以后, 我还要再修改一遍。还要送 给其他领导阅一遍, 然后用电台发到各解放区和野战军。晚饭后抄完怎 么样? ” “是, 主席, 保证按时完成任务。 ” “那就看我们 ‘小文抄公’ 的本事了。 ” 说完这话, 毛泽东露出了他那特有的亲切、 宽厚、 慈祥的笑容, 挥挥 手, 让李智盛回去。 从这笑容里, 李智盛隐隐感到, 全国的形势一定是在向着有利于我 们的一方扭转, 好久也没看到毛泽东等领导脸上有这样轻松的神情了。 李智盛拿着稿子轻快地回到自己的办公室, 正当他铺纸要开始抄的 时候, 他的直接领导, 毛泽东的秘书兼中央机要室主任叶子龙推门进来 了。 “小李, 明天我们就要离开陕北杨家沟东渡黄河了, 西北局和西北野 战军的习仲勋等几位主要领导同志来给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送行, 晚 002
上的宴席你也可以参加。 ” 听到这话, 李智盛十分高兴。他想这是毛主席、 党中央胜利告别陕 北的特殊时刻, 怎么能轻易地放过这个机会呢? “叶主任, 为什么说我 ‘可以参加? ” “我知道你手头有紧急工作, 如果你抄完了就参加, 如果你抄不完就 不参加了。 ” 李智盛飞快地在心里算了算, 《关于情况的通报》 这篇文稿约4000多 字, 按平时抄稿子的速度, 一个小时也就是 1200 字左右。抄的速度也不 可能太快, 太快了字迹潦草也不行。从开始抄文稿到宴席开始, 还不足3 个小时, 自己可以拿下来。他轻松地对叶子龙说 “叶主任, 孟老夫子说: 鱼, 我所欲也; 熊掌,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是。 ’ 我想, 我今天就来他个鱼与熊掌兼得。怎么样? ” 叶子龙冲着李智盛笑了笑, 用手一指: “你这个文抄公, 说起来一套 一套的。玩笑归玩笑, 可不能误了正事儿呀。 ” “放心吧, 叶主任, 我给毛主席保证过了, 一定按时完成任务。 ” 叶子龙走后, 李智盛急中生智, 在门外贴上 “今晚值班, 正在睡觉, 不 要敲门” 的纸条, 然后把门倒插上。然后将自己身上的细胞全部调动起 来, 聚精会神, 全力以赴, 投入到紧张的抄写中。 当李智盛把文稿抄得留下最后一段的时候, 丁农 (任弼时的秘书) 来 敲门了。 “小李, 小李, 快点儿来吧, 宴席马上就要开始, 只等毛主席了。 ” “我马上就去。 ” 李智盛一边答应, 一边抄完了文稿的最后一段。 当酒斟到满杯不到四分之一位置的时候, 毛泽东停下来, 看着李智 盛, 李智盛也看着他。毛泽东看李智盛的时候没有说话, 李智盛看毛泽 东的时候也没有说话。这时, 没有人知道李智盛激动而又紧张的心情, 紧张之下, 他甚至没有向毛泽东表示谢谢。要知道, 在当时, 没有几个人 能享受到毛泽东斟酒的机会, 这是多么难得的殊荣啊。就在两个人四目 相对的时刻, 毛泽东说话了。 “看来你这个年轻人的酒量很大哟, 好!给你斟得满满的。 ” 眼看着酒满得高出了酒杯, 毛泽东才依次给习仲勋、 周恩来、 林柏渠 003
等满上了酒, 最后给他自己也满上。此时, 毛泽东把酒杯举起, 面向三个 桌子的人, 十分高兴地说: “在这全国军事形势大好的时候, 我和恩来同 志、 弼时同志以及其他部分同志, 明天就要胜利离开陕北这块根据地 了。今天我们喝的是走向全国胜利的酒。好, 我们干杯!” 李智盛看到毛泽东和大家举酒干杯, 他也干杯。接着大家边吃菜, 边听毛泽东精彩的谈话。这时就听毛泽东说: “我们主动撤离延安, 把一 座空城让给蒋介石、 胡宗南, 我以为他们进入延安后暂时就不会、 也不敢 向延安以北进军了, 哪个想到他们继续北上清涧、 绥德, 如此愚蠢, 把乌 龟头伸得长长的, 那我就把他们的乌龟头斩断!” 毛泽东谈话告一段落的时候, 他又开始斟第二轮酒。他发现其他人 的酒杯里还有酒, 唯独李智盛的酒杯里是空空的, 这时他把话题又转到 李智盛的身上。他提着酒壶说: “看, 别人的酒杯里都还有酒, 就是你的 酒杯里是干的, 事实证明, 你的酒量真大哟!再满上。 ” 毛泽东依次把大家的酒都满上, 他坐定后说, 干杯!这时李智盛才意 识到, 原来干杯并不是真的把杯里的酒喝光, 所以他打定主意, 第二杯酒 决不喝干。结果, 因为他的注意力完全被毛泽东风趣幽默和精辟的谈话 以及他那潇洒豁达的动作所吸引, 第二杯酒到嘴边后就又下肚了。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 第三杯酒他竟然也一饮而尽。这时, 李智盛 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 《水浒》 里的情节: 武松打虎前在景阳冈下的酒馆里 喝酒, 酒老板夸自己的酒是 “三碗不过岗” 。自己现在脸红了, 头也晕了, 他有点儿害怕毛泽东再说干杯了。 这时, 毛泽东又以关怀而又亲切的口吻和坐在自己身边的李智盛攀 谈起来。 “小李啊, 你叫什么名字, 哪里人啊? ” “报告主席, 我是陕北神木县人, 名字叫李智盛。 ” “哈哈, 你不用这么大声, 又不是上战场。 ” 毛泽东的话逗笑了在场的人。他接着又说: “啊!原来你是我的弟弟, 我是你的哥哥呀!李得胜、 李智盛, 不是兄弟吗? ” 毛泽东的话, 把三个桌子 上的人再次逗得大笑起来。 大家都知道, 中央机关撤离延安转战陕北时, 为了保密, 中央前委机 004
关的番号叫 “昆仑纵队” ,毛泽东化名 “李得胜” ,周恩来化名 “胡必成” 。李 得胜的谐音就是 “离得胜” ,离开延安就会取得胜利。 笑声刚刚平静下来, 毛泽东接着说: “全世界数中国人能喝酒, 中国 数我们陕西人能喝酒, 陕西人数陕北人能喝酒, 陕北人数神木人能喝 酒。 ” 周恩来紧接着说: “李智盛也是一个 ‘世界之最’ 呀!” 毛泽东也紧接着说: “唐朝有一位酒仙叫李白, 今天我们这里有一位 酒仙叫李智盛。 ” 毛泽东和周恩来诙谐的妙语, 引起了三桌人更大的欢笑声。 这一下, 李智盛才稍稍放松了些。这个晚上, 在这场充满欢声笑语 的宴席上, 他看到了这些革命伟人亲切慈祥、 易近人的一面, 他的心里感 到暖融融的。 他万万没有想到, 在黄土高原, 陕北山村的一席晚宴上, 自己被戴上 了一顶喝酒 “世界之最” 的桂冠, 得到了现代 “酒仙” 的雅号, 又享受了 “毛 泽东弟弟” 的殊荣。 宴席散后, 李智盛将校对好的文稿交给了毛泽东。离开毛泽东办公 的窑洞, 走回自己住的窑洞的时候, 夜幕已降临。不论是山村的农民, 还 是昆仑纵队的同志们, 差不多都已熄灭了油灯, 安安静静地进入了梦 境。惟独毛泽东的窑洞里的烛光格外明亮。可以想到, 毛泽东一定是在 全神贯注地重新审阅那份文稿。 此时, 虽然已是初春季节, 但乍暖还寒, 凭借着凉风, 李智盛微醉的 头脑渐渐清醒了, 但他的心里仍然是热乎乎的。倏然间, 他心潮起伏, 思 绪万千, 刚刚结束的极不平常宴席上的种种情景, 萦绕着他的头脑。他 问自己, 在宴席上, 毛泽东为什么自始至终那样开怀畅饮, 异常兴奋?为 什么那样不拘礼节, 洒脱豁达?为什么那样高谈阔论, 四筵皆惊? 回到自己住的窑洞里, 为了争取多睡一会觉, 李智盛和衣而卧。但 思考问题的头脑一下也停不下来, 他仍在寻找自己提出的那些问题的答 案。他想, 大概是十四五年前, 由于错误路线, 革命遭受挫折, 中央红军 从井冈山出发, 艰难险阻, 爬雪山, 过草地, 千辛万苦, 长征两万五千里, 到达延安。而在延安这座陕北偏僻的山城里, 一住就是13年。在这十几 005
封面
共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