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搜索
詹石窗 宋崇道 谢清果 主 编 第三辑 —— 第二届道德经文化及应用博士论坛论文集 第三辑 詹石窗 宋崇道 谢清果 主 编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无名 天地之始 有名 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 常有欲 以观其徼 徼 其 观 以 欲 有 常 妙 其 观 以 欲 无 常 故 母 之 物 万 名 有 始 之 地 天 名 无 名 常 非 名 可 名 道 常 非 道可道 —— 第二届道德经文化及应用博士论坛论文集 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 全科互知
三 全科互知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华老学. 第三辑, 文以载道 : 第二届道德经文化 及应用博士论坛论文集 / 詹石窗, 宋崇道, 谢清果主编 . -- 北京 : 九州出版社, 2020.8 ISBN 978-7-5108-9492-3 Ⅰ. ①中… Ⅱ. ①詹… ②宋… ③谢… Ⅲ. ①道家② 《道德经》-研究 Ⅳ. ①B223.1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165448号 中华老学 · 第三辑 · 文以载道 : 第二届道德经文化及 应用博士论坛论文集 作 者 詹石窗 宋崇道 谢清果 主编 出版发行 九州出版社 地 址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甲 35 号 (100037) 发行电话 (010)68992190/3/5/6 网 址 www.jiuzhoupress.com 电子信箱 jiuzhou@jiuzhoupress.com 印 刷 北京九州迅驰传媒文化有限公司 开 本 720 毫米 ×1020 毫米 16 开 印 张 20.25 字 数 416 千字 版 次 2020 年 10 月第 1 版 印 次 2020 年 10 月第 1 次印刷 书 号 ISBN 978-7-5108-9492-3 定 价 78.00 元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全科互知
第二届道德经文化及应用博士论坛论文集 全科互知
中华老学编委会 主 办:华夏老学研究会 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 厦门大学老子道学传播与研究中心 协 办:华夏传播研究会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 厦门大学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全程资助:湖南泰禹慈善基金会 首席顾问:熊铁基 陈鼓应 许抗生 安乐哲(美国) 学术顾问:王中江 刘固盛 曹 峰 陈 霞 郑 开 方 勇 高华平 主 编:詹石窗 谢清果 副 主 编:盖建民 姜守诚 吴文文 编 委:尹志华 张丰乾 邓联合 张永宏 黄永锋 于国庆 辛红娟 蔡觉敏 杨玉英 宋德刚 王威威 袁 青 李 健 陈成吒 张彦龙 颜文强 柴晓明 董延喜 陈大明 李 冀 胡瀚霆 陈起兴 管国兴 张丽娟 钟海连 肖海燕 (排名不分先后) 编辑部主任:胡瀚霆 编辑部地址: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 邮箱:zhlx2019@126.com 全科互知
文以载道(序) ——第二届《道德经》文化及应用博士学术论坛开幕式致辞 秋天,是硕果累累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感谢大家对中华原典——《道德 经》文化的热爱,更感谢今天这样美好的新时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此焕发新 机。今天,第二届道德经文化及应用博士论坛开幕式之所以在囍都宜春办得如此隆 重,就是为了感恩这样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感恩大家对中华原典的炽热情怀。我仅 代表主办方中华老学研究会、道德经文化国际促进会和承办方宜春市袁州区道教协 会以及新余市道教协会向参会的十方专家学者大德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和敬意。 一、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灵魂。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中这样论述阐明了文化自信对民族复兴的极端重要性: “坚定文化自信, 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 “没有中华文化 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 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建立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走向新时代强盛 的重要标志。国无精神不强,人无精神不立。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屈,饱 经风霜犹自立,主要就在于“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 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 力量。 二、研讨是以文载道的重要手段。 《道德经》有言: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举办这样隆重的《道德经》文化及应 用博士学术论坛,除了让社会重视中华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外,还有三个目的: 一是让社会充分快速了解道德经文化及应用领域及相近领域的文化学术前沿在做什 么,做到了什么程度,怎么做才有意义和价值。二是让更多有《道德经》文化情怀 全科互知
2 中华老学(第三辑) 的专家、学者、大德分享研究成果,从而帮助大家启发研究思路。大家在一起的思 想碰撞,可以开拓新的研究应用思路,进而丰富、发展自己当前的研究,优化自己 的学术体系。三是屏蔽扑风捉影、偏听偏信,帮助大家在听别人研究、看别人成果 的同时,重新认识自己、评估自己、激励自己,同时通过横向比较,帮助提高自己 的文化与学术鉴赏能力。 文以化人、文以育人、文以载道。同样,我们之所以回到中华原典《道德经》 , 就是要响应政协主席汪洋“诠释好老子思想”的号召,贯彻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 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 三、应用是体现文化价值的最终使命。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之,若亡若存,下士闻道,大笑之。 ”学好经典, 更重要的是用好经典。我们需要有人做好经典的分析、经典的诠释、经典的考据、 经典的延伸,但更重要的是经典的应用。不能实践的文化是死水,无法滋养生命, 只有能践行的文化,才会有无穷的魅力。 《道德经》虽精短五千言,内容涵盖哲学、 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但却是世界发行量之首的文化经典,其蕴含 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绝,也是我们可以奉之为治国、齐家、立德、修身、为学 的圣典。可以说, 《道德经》 ,谁学谁受益,谁精谁受益,谁用谁受益。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 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让我们自当下开始,以清净之心,以虔诚之心, 研、习、用好《道德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保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保留 好中华文化基因,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为民族复兴赋予强大的精神能量, 不忘本来、萃取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习研中超越,希望通过第二届 道德经文化及应用博士论坛的习研,祝愿本次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大德们个个都能 如求所愿,愿愿得成! 宋崇道 2020.8 (作者系道德经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华夏老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中华 老学》主编、中国宗教学会理事、宜春学院宗教文化中心研究员、宜春市袁州道教 协会会长、宜春市崇道宫住持) 全科互知
特 稿 全科互知
全科互知
老子“乐天知命”思想考论 3 老子“乐天知命”思想考论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发微 詹石窗 *a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内容提要: “乐天知命”作为一个成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其明 确提法最早见于《周易 · 系辞传》 ,而其思想端倪可以追溯于老子《道德经》 。尽管 《道德经》八十一章中没有“乐天知命”的字眼,却贯穿着“乐天知命”的精神,尤 其是第二十四章更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讲, “天命”代表了自然宇宙运转的大趋势, 这种大趋势规定了万物发生与存在的样态。生命体顺应了自然宇宙运转的大趋势就 能够获取必要的能量而存活和发展;反之,违背了自然宇宙运转的大趋势,就会失 去能量的来源,最终走向衰败,人类也不例外。老子所说的“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实际上是通过反面例证来启迪人们:不懂得“乐天知命”的道理,就会犯上偏执的 怪病,最终处处碰壁。从实践哲学角度看, “乐天知命”本身就是一个蕴含辩证法精 神的课题。一方面,唯有“乐天” ,才能“知命” ,即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准确地 自我定位;另一方面,唯有“知命”了,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看待天地间 的各种复杂现象,从而实现自我与天地的感通。 这一章,河上公章句名为“苦恩” ,宋常星《道德经讲义》称作“不处” ,邓锜 《道德真经三解》直接取首句为名。 如何理解“苦恩”这个题目呢?“苦”这个字源于“古” ,用以表示历时很久的 植物,例如《诗经 · 唐风 · 采苓》谓: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 ”此之“采苦”即采摘 * 詹石窗(1954—) ,男,福建厦门人,哲学博士、教育学名誉博士,现为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 任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委员会主席、国家“十三五”规划文化重大工程《中华续道藏》首 席专家等职,研究方向:道教思想史,中国宗教学。 全科互知
4 中华老学(第三辑) 苦菜,据说这种苦菜的味道类似黄连,入口苦涩,却能够治病,所以先民们乐于采 摘,并且食用。然而,这种苦菜毕竟不像稻谷、水果之类,不能常吃。随着时代变 更,植物之苦味就被引伸出“痛苦”与“苦难”的意义,用以形容不幸遭遇,例如 《史记 · 陈涉世家》所谓“天下苦秦久矣” ,即表明天下百姓受到压迫、煎熬,痛苦 不堪。 与“苦”关联密切的是“恩” 。其字源是“因” ,表示依靠。在金文里, “恩”的 字形结构,上“因”下“心” ,表示有了依靠而心生谢意。 《说文解字》称: “恩,惠 也。 ”什么叫“惠”?就是好处,意即得到了好处。如果把“好处”比作甜头, 那么 “恩”也就与“苦”形成了鲜明对照。从这个意义上讲, “恩”与“苦”就是一对反 义词。 在现有文献里,最早将“苦”与“恩”合成为一个词组的是《道德真经河上公 章句》 。此后,说“苦恩”者渐多,例如宋代陈思编《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七十六 《翠寒集》之《寄眠云处士》诗有“尚迟甘旨奉,更被苦恩牵”之句,无名氏所撰 《弘阳苦功悟道 · 拜朱师傅修行品第七》则称: “大慈大悲拔济我,怎忘师父拔苦恩?” 这两个例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苦恩”的态度。 在一般人心目中, “恩”是好的, “苦”是坏的,所以就会设法获得恩惠,而避 免痛苦。然而,客观生活中, “恩”与“苦”却可以相互转化, “苦”可以转化为 “恩” ,而“恩”也可以转化为“苦” 。一方面,吃得“苦中苦” ,就会有机会获得认 可,得到某种恩惠;另一方面, “恩”又有“恩爱”的意思,从凡俗的眼光看,男女 夫妻恩爱,无可厚非。然而,恩爱过了头,以完全占有的心态来“恩爱”对方,就 会造成困扰。从道学与佛学的修行立场看, “恩”与“苦” ,都是一种情欲的牵扯, 如果无法摆脱这种牵扯,就会在凡庸的世道里轮回。基于这种看法,修行之人要求 超越“苦恩”的牵挂,力图回归内心平静。 《道德真经河上公章句》以“苦恩”作为 第二十四章的标题,正是从精神修养的角度提出来的。 对于修行的人来说,既然“苦恩”会造成精神困扰,那就应该设法予以避免。 如何避免呢?宋常星用“不处”二字来提醒人们。所谓“不处” ,就是不让自己陷入 私欲的泥潭,而有精神境界的升华。对此,宋常星有一个题解,他说: 恭闻无私无欲者,圣人之心也。有机有智者,常人之心也。圣人性太极至诚之 理,心合天地自然之用。养深积厚,休休焉,如青云出岫,而意念无为。乐天知命, 湛湛兮,似明月临潭,而身心自在。是故虚心应物,不肯先己以后人;体道用柔, 定是去高而就下。与物无争,物亦莫能与之争也。 ? 全科互知
老子“乐天知命”思想考论 5 意思是讲,我恭敬地听先贤说:做事不从个人的私利出发,也不会被情欲所干 扰,这就是圣人的心态;相反地,处处都从个人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太过于机智, 时时、事事都工于谋略,这就是凡人的心态。圣人为什么没有私心?因为他以天道 太极的阴阳法则为旨归,永葆赤子的大诚本色,所以能够与天地自然相契合。圣人 涵养道德,极为深厚,却不露声色,像远山那样被笼罩于青云之中,所以能够摒除 偏执念想;他乐于接受天地给自己的一份安排,从不挑挑拣拣,所以思绪透彻,像 一轮明月映照在清澈的水潭一样,身心达到非常放松的状态。因此,圣人能够虚心 地应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事物。在利益面前,圣人从来是先考虑别人,而把自己放 在后面;他体悟大道的本性,用柔而不用刚,所以不会伤害他人,而且时刻提醒自 己应该谦下而不傲慢。他真正做到了不与天下万物相争,所以能够得到真正的尊重。 宋常星的题解,最为重要的是“乐天知命”四个字。我以为:这四个字很好地 概括了《道德经》第二十四章的核心精神。因此,以下就围绕这四个字来讨论本章 内容。 一、 “乐天知命”与“企跨”之败 “乐天知命” ,作为一个成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查找基本古籍 库,可以看到关于“乐天知命”的 1486 条记录,涉及经史子集各个领域。其中, 《周 易 · 系辞上》的一段话被摆在检索系统最前端: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 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 不忧。 《系辞上》这段话告诉我们:推究事物的本始,反求事物的终结,所以能够明白 生死进程及其规律。考察精气如何凝聚为物体形态,探索气魄发散而造成事物的变 化,因此能够明白“鬼神”出没的真实情况。事实上, 《周易》讲述的道理是与天地 运行法则相近的,能够遵照《周易》的道理而恰当行动,就不会违背天地法则;格 物致知,使得知识足够宽广,以至于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万物中抽象出一般规律,进 而运用这种规律来治理天下,就不会产生过错;行使权利恪守中道,即便有所扩展, 也不会流于泛滥,知晓天道运行法则而乐于接受事物发展的大趋势,这就叫作“知 命” ,也就是明白生命的由来与归宿,因此也就没有忧虑了。 《系辞上》关于“乐天知命”这个命题并不是突然提出来的,而是遵循“观象比 类”思维方式的推理结果。在展开“原始反终”的推演之前, 《周易 · 系辞上》有个 全科互知
封面
共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