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搜索
全科互知
1 主管/主办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指导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编辑出版 真情杂志社 社长/总编 李基泰 出品人 李基春 编辑中心 主编 祁文军 执行主编 严凯 美术编辑 舒畅 编辑热线 027-50461309 发行主任 付道学 发行热线 027-50461309(传真)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 珞喻路456号二楼 邮政编码 430070 国内刊号 CN42-1622/GO 国际刊号 ISSN 1009-6272 邮发代号 38-359 广告经营许可证 武工商4201004000592 印刷 廊坊市安次区拓兴印刷厂 国内总发行 全国各地邮局(订阅、零售)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定价 20元 本刊同时进行数字发行,作者如无特殊声明,即视作 同意授予我刊及我刊合作网站信息网络传播权;本刊支付 的稿酬已包括此项授权的收入。 本刊所载的所有文章不代表本刊编辑部观点,如有侵 犯他人版权或者其他权利的行为,本刊概不负连带责任。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转载本刊所有文章。 真情 2021年10月 特 别 声 明 文苑雅香 1 秋日抒怀(组诗)/武延树 3 明清归氏宗族建设述略/程 楠 6 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研究/崔德洙 8 谈如何上出精彩的小学民族音乐课/杜兰兰 10 二胡曲《秦腔主题随想曲》演奏版本比较 ——以宋国生、宋飞、于红梅不同演奏处理为例/黄靖喻 12 浇生活之水 , 绽放地理之花 ——刍议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王雅平 14 朱洁静:舞蹈是我生命的脉络/袁颖捷 16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钟 月 19 基于实践经验与反思的幼儿园班级管理研究/蓝春燕 21 房树人测验(HTP)在初中生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谷延骉 23 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法/黄海龙 25 积极心理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及其培养方法/黄 妍 27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课堂表现及解决对策/梁 琦 29 小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讨论出现的问题及策略/刘桂萍 31 从初中生的课堂执行力浅谈数学高效课堂/刘文娟 33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卢荣华 35 以审美为核心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改革实践/罗 霞 37 用心为先,得法为纲 ——由一则家校沟通案例所想/骆洪彬 39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尚湘军 41 初中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激发的实践应用/田 利 43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万儒桑 45 智能手机对中小学生的危害及管理策略/汪熙翔 47 试论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的方法策略/吴一琦 49 将绘本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熊丽娜 51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余梦诗 53 真情付出、倾心育人/赵 换 55 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究/郑国平 57 谈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陈秀锦 59 基于情感教育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韩 静 61 巧妙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谈农村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提问/何禄旺 6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刘晓丽 65 立足学情,实抓过程,紧扣重点 ——中考数学复习反思/方小江 67 刍议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黄 军 69 浅析高中化学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李 茜 71 合作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付 辉 73 依托统编教材培养学生复述能力的策略/苏小红 75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师生互动教学探析/汪青梅 教育探索 语文教育 基础教育 课程教学
2 77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探究/王胜霞 79 高中生物分层教学开展探析/张建东 81 分层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赵文星 83 关于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思考/钟 芬 85 刍议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杨燕华 87 谈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姚 倩 89 对分课堂与信息化教学手段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思政教学中的 运用实践/张正芳 91 创新班级管理制度,落实班级文化建设 ——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策略探究/卢学梅 93 “互联网 +”时代高校钢琴教学创新探索/单莺歌 95 以就业为导向优化高校英语课堂教学路径探析/李长霞 97 中职班级管理 ——班主任角色定位与素养/吕天然 99 以评价为导向开展好校本团队教研活动/阮荷香 101 中职计算机课程网络教学的有效性提升研究/蔡正军 103 浅谈如何实施中职计算机创新教学/陈 玲 105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陈文碧 107 新时期背景下民办高校加强美育教育工作路径探讨研究 /陈 鑫 109 任务型教学法与大学英语教学/代月飞 111 新时期高校音乐教学模式的创新构建研究/金海权 113 学校后勤仓库精细化管理方法/张有琼 115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乔金雨 117 闵一得丹道理论与实践体系探析/董 宁 119 建筑专业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思索和实践/付子龙 121 信息化技术对电子电工专业实训课堂教学的影响/高 杰 123 人格特质,同伴依恋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关系/高若曦 125 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药剂学教学改革的策略分析/韩萌萌 127 机械设计自动化设备的安全控制管理/胡忠伟 129 基于民族文化 + 的文化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黄胜利 131 浅析美育对民办高校学生的渗透方法路径研究/李 鸽 133 “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林孟丝 叶梦晨 135 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实效性探究/马 超 137 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析 /马华根 139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毛宇慧 常 青 141 谈谈高职高专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自觉自为/邱 林 143 浅谈对提高中职学校中药学教学质量的思考/萨百汗 145 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做好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王慧姣 14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 /王苗安 曹紫业 149 基于数学实验的独立院校数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吴海燕 151 政府会计制度对中职学校财务核算的影响分析/张 燕 153 以体验式教学模式为引领提高高校思政教学的实效性/赵 敏 155 关于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教学实践探索研究/郑 豪 张娟娟 157 “互联网 +”背景下法学实践教学的新思路/周宏璐 159 中职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实践研究/周 雯 161 从“一方独揽”到“五元协同” ——民族地区中职学校民族文化育人平台构建与实践/杨 川 165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调查报告 /吕丽红 周红梅 蒙子伟 167 “产出导向法”视角下南充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陈皓玮 张益杨 寇 蔻 169 模拟教学在急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观察/胡 蓉 171 导师制背景下机械类专业评估体系构建研究 /戢 敏 宫霞霞 左永红 杨凤英 173 高校管理类课程思政化标准评价体系研究 /李 强 李 蓉 李英吉 175 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 ——自我和谐的中介作用/邹 臻 177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刘 琪 180 教工支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研究 ——以河北北方学院理学院教师第三党支部为例 /刘雪颖 朱梦晗 魏 珍 182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何建匀 184 “不忘初心”与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探讨/李海霞 186 抉择中的前行——回顾百年党史的艰辛探索/李远歌 188 浅谈如何加强党政文化建设/路海彬 190 以艺术产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大中小幼德育一 体化的新方法和新路径/苏 静 192 论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的构建/谭晟勃 194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中职学校德育中的意义和实践/王 旭 196 探究高中班主任开展德育的实践策略/谢紫德 198 建党百年共欢庆,团结友爱一家亲(组诗)/张天云 200 “三全育人”视域下新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张 奕 202 中职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探索/赵 琼 204 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初探/赵世杰 206 奋斗百年路: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经验研究/许 航 209 百年回眸:“五四”期间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妇女观研究述评/张小玲 王永强 212 烟草专卖局基层服务站文化建设策略分析/陈 雯 214 论信息时代下纪检档案管理的需求和策略/根呷她姆 216 浅谈新时期下群众文化的开展/扈维维 218 企业实践调研报告/石 磊 220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研究/董婷婷 222 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探究/金 峰 224 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分享/杨富伦 226 对基层领导主要职业素养的思考/乐观清 228 高校图书馆助力城市社区红色阅读文化建设的路径/李 明 230 医院志愿服务创新探索与实践/庞莹颖 牛憬泽 232 浅析世赛健康和社会照护项目标准化病人的培养/林 璐 234 社区视野下老年教育模式中的问题与创新策略探究/潘 丽 236 关于新医疗设备维修的分析研究/王青天 238 微博舆情全景生态及思想引领分析/王 嵘 240 我国医养融合养老模式实践现状/王 雁 242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吴頔子 244 习近平脱贫方略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及理论意义/吴忆娟 246 加快推进宜春体育强市建设的研究/谢 芳 248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区间隧道智能打孔机器人的应用 /张金龙 肖 云 250 污名的管理策略 ——关于控制个人身份信息的七个策略/张萌萌 252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研究/张玉凤 254 断裂力学引入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的讨论/李 健 刘承伟 256 BIM 技术在基本建设管理中的实例分析 /熊 梅 伍 贤 王灼英 教育管理 管理观察 德育教育
2021.10 真情 文苑雅香 1 秋日抒怀 (组诗) 武延树 滨州学院 向往秋日里的新立河 风萧萧, 秋日渐微浓, 我撑起一把轻纱伞游走于空寂的深秋里, 看到不远处的山巅隐隐约约浮现于蓝天白云之下。 金秋里的清爽怡人, 让我沉醉于秋色的静美, 向往秋日里的新立河。 看尽满天红叶纷飞, 细数群林风情丽景, 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美丽的画面, 让一种不舍的思想涌上心头。 我期待自己年老之日, 可以呼吸大自然的清爽空气, 可以与年轮相拥抱, 可以做着自由又洒脱的旅行。 我仿佛行走于油画之中, 看着枫叶红色的样子, 这种格调让我流连忘返。 慢慢的我一边走一边思考, 随手轻抚秋风的影子, 这是大自然的味道。 秋日风景迷人又温馨, 秋日里的思念深沉又别致, 秋天的景色如诗意般浪漫, 我将一切新立河的秋日美景尽收眼底。 突然,一声问候, 把我从思绪中拉回, 我只不过是一个凡俗之子, 终究要回归平凡的日子, 这里只是一个短暂远离尘嚣的桃源世界 醉月年华,相守金秋 月儿弯弯, 月儿圆圆, 萦绕枝头挂天边, 星兮繁辰点缀夜空中。 手捧一枚月饼轻诉思念, 相思红豆之情映如画, 赏花品茶走桥头。 桥下船儿飘, 湖水波光粼粼, 水面倒影月光, 中秋故事细语梦佳话。 惆怅里慢歌舞, 中秋里月饼情, 我们思念远方的故里, 我们渴望岁月静好。 我仿佛听到嫦娥在歌唱, 我看到远在天边一轮明月。 在天涯海角里, 为我们心间留下浓墨重彩的回忆, 清影月光照亮田野, 我爱着中秋里的月光, 我爱着一抹岁月的柔情。 月亮在轻云漫雾遮挡的天边, 增添神秘若隐若现氛围, 细品中秋月饼, 丰厚口感美味, 让寂静的时空增添味蕾的色彩。 挂在天边的圆月, 我们轻语心中的愿望, 将吉祥寓意融入祈祷里。 在千里之外的故里, 我们悄然无声的对白, 与家人齐声呐喊心间的祝愿。 似乎中秋里的花儿格外美丽俏娇, 在月光的倒影下散发迷人色彩。 细嗅花芬芳, 馥郁整个时光, 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融入此刻。 牵挂亲情的温暖, 来一曲醉人歌谣, 想象着未来的模样, 看着远处清香四溢, 净化心灵尘埃。 中秋之月, 不一样的静美, 不一样的温馨。
文苑雅香 >> 2 来壶清茶, 细品人生百味, 我爱着惬意宁静的岁月, 我想将画面永恒定格在中秋之夜, 我将心中思念故乡之情传述给天边的云彩。 和月亮一起守护心里的思念, 平静的倚靠在月亮的摇篮里, 回忆其古人的传说, 又无尽陷入月饼的芬芳里。 走走停停, 走走停停, 我们走过春夏秋冬, 走过枫叶落漫天, 走过樱花里的季节。 看过冬日初雪暖阳, 我们唯独无法忘却中秋节里的诗意情怀。 将思念故乡的云作为梦想的画笔, 将思念家人的心作为未来的力量。 乡愁的思绪万千, 在简单的回忆里游刃有余穿越时空的壁垒。 让我们回到若干年前的故事里, 从手工制作月饼的年代里,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喝茶, 随着光阴流转, 所有的故事成为回忆里的故事。 中秋, 一个浪漫又柔情的节日, 我们细语祝福之歌, 我们手捧花蕾相望, 一笑而过的岁月, 留给我们太多深沉又美好的回忆。 赏明月又轻叹年华, 徜徉在这金色的季节里, 金色的中秋之季, 祝天下所有人中秋快乐。 秋影与母爱 母爱是深沉的, 母爱是伟大的, 记得母亲非常喜欢秋天, 于是每个秋天我都会带着母亲去追寻秋影的足迹。 就像小时候母亲带着我出去玩耍那样, 一起去寻找秋天, 去填补母爱的温暖。 走过季节的摇篮, 回忆时空的岁月。 慢慢的, 指缝间溜走的年华悄无声息, 秋天一个略带伤感的季节。 树叶轻轻垂落, 横扫一片阴霾, 我脑海里满是母爱的回忆, 只记得秋叶静美沉静。 当我走过新滨公园时, 我随时捡起一枚树叶, 将这枚树叶送给母亲, 我仿佛透过树叶看到季节里的轮回, 想起母亲年轻时的样子。 一枚简简单单的树叶让看看到秋天的影子, 我知道秋天要来了, 我感受到秋天的味道。 这时一股微风轻抚我脸颊, 我感受到空气中掺杂着秋天的凉爽, 我感受到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 就这样我搀扶着母亲走过公园, 秋影成为我内心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母爱成为我内心最真挚的爱。 秋影, 这不仅仅是秋天的影子, 更是将秋的静美刻画的惟妙惟肖, 我喜爱秋日里和母亲游玩。 母亲喜爱秋日里的枫叶, 母亲喜爱秋日里的蓝天白云, 母亲敬畏着大自然万事万物的宁静与惬意, 秋天里一道剪影划过寂静的上空。 我听到心灵的声音, 秋影与母爱, 就像小时候母亲疼爱我那样的爱。 我背起行囊, 轻轻的握紧母亲的手, 就像小时候母亲生怕我走丢的样子, 给母亲轻披一件外套。 行走在空旷的原野上, 聆听心灵的净土, 我手中捧起一弯思念献给远方的人, 我轻轻扬起手中的沙, 散落于秋天的足迹里。 秋影, 沉浸于空气中的深远氛围。 秋影,
2021.10 真情 文苑雅香 3 一个交织在秋天里的童话故事。 我陪着母亲静悄悄的走远, 我陪着母亲慢悠悠的归去。 下一年秋何时到来, 远处的风筝依旧停留天空之上, 不舍爱与自由。 我陪着母亲在秋天里玩耍嬉戏, 秋天里的树木别有一番味道, 这树木有秋天的缩影, 秋影里夹杂着树木的气息。 清淡的格调里让我不忍离去, 古老的树干印刻着岁月的痕迹。 季节里的春夏秋冬, 从不留下任何行走的痕迹, 只留下我和母亲站在最初的原点, 等待傍晚时光缓缓归去。 秋影与母亲的背影, 填平我梦想里的万丈沟壑。 企图拥有短暂的宁静时光, 这是母亲与秋天的美好约定。 遇见最美的秋影, 遇见最温暖的母爱。 明清归氏宗族建设述略 程 楠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摘要:宗族制是传统封建社会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宋代理学兴盛,理学家将儒家“三纲五常”的道德关键拔高到关系国 家稳定的高度。朱熹建议民间设立祠堂,他强调: “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如家族水患盗贼,应当“先救祠堂, 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器,然后及家财,易世则改题主而递迁之。”祠堂被看做是家族神圣不可侵犯之地。及至明清,建宗祠、 修族谱、置义庄已成为名门望族必备之事。明初为强化其统治,朝廷重视民间宗族的建设,承认族长对族众的控制,保护族田、 族墓、祠堂等公有财产,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归氏宗族;祠堂;家谱;家风 在宗族建设方面,《京兆归氏世谱》所记载皆为常熟虞 山归氏家族于清代所开展的活动,而明代昆山归氏家族不见 族谱记载。笔者认为有两方面原因。其一、《京兆归氏世谱》 编著者归兆馪乃清代常熟虞山归氏家族后裔,对其本支家族 活动记载较详。而昆山归氏家族距清末时间久远,明清易代 之际昆山遭遇战火,归氏老宅所藏文献资料亡佚颇多,因此 在族谱中语焉不详。其二、归庄作为遗民终身不仕清朝,其 子孙未列入家谱,昆山归氏家族由此衰亡。由于归罕仁为吴 中归氏始祖,因此常熟归氏家族在进行宗族活动时把昆山玉 峰支列入祠堂祭祀。所以本章节所研究常熟归氏宗族活动, 表明两地归氏家族文化一脉相承,延绵不绝。虽然从《京兆 归氏世谱》所记载内容并不能了解归氏家族宗族活动全貌, 但亦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一、祠堂建设 (一)祠堂分布 祠堂是宗族开展活动的神圣场所。归氏家族最早建立的 祠堂是位于苏州葑门三鄙给谏坊的归宣公祠,祠堂内供奉的 是归氏始祖、唐代兵部尚书归崇敬和其子工部尚书归登,以 及归登五子。其后配祀者百余人。清代归宣公祠遭遇了一次 “拆迁危机”。据《世谱》记载,清康熙年间康熙帝宠臣李 煦(1655-1729)就任苏州织造,到任后发现苏州织造府衙狭 窄,不够气派,于是将附近的归宣公祠占为己有。待李煦被 雍正帝抄家后, 归宣公祠被当做李煦私产遭到查封, 成为公所, 归氏族人对此敢怒不敢言,只得将祠内始祖的木主暂移至居 住于孔副使巷(今苏州孔付司巷)的族人归天锦家后。归天 锦家贫难以为生,将房屋变卖,因此归氏族人归允功将木主 迁移至自宅卢家桥旁。乾隆三十年(1765)十一月,因与地方 志记载相异,元和县奉苏州府令清查归宣公祠,从归氏族人 口中了解到这段往事。遂命令画工依卢师桥地保之言,画出 归宣公祠图,并授意归氏族人适时重修归宣公祠。嘉庆十四 年(1809)四月,归氏甪直支十六世孙归国光牵头,族人捐资 重修归宣公祠。道光八年(1828)八月十七世孙归于仁制定祠 规,议定每年春秋二季祭祀时期,归氏虞山东分支子孙于道 光二十三年(1843)赴郡祭祀。至此,归宣公祠成为了苏州地 区归氏家族的共同祠堂。清代的春秋二祭都在归宣公祠内进 行。归氏宗祠分为祠和坊两类,各自供奉的祖先皆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为归氏牌坊题旌者皆为历任江苏巡抚。 由此可见,归氏家族在当地的影响力甚为广泛,地方政府大 力扶持归氏宗族建设,起到了沟通政府与民间的桥梁作用, 有助于帮助地方政府管理民间事务。 (二)祠堂规章与活动 归氏祠堂组织祭祀活动时有着严格的条例规定。为此制 定了《宗祠规条》,规条主要涉及祭时、祭器、祭品和祭主 等方面。
文苑雅香 >> 4 在祠堂的祭祀时间上,《礼记》提及夏商时“春曰礿, 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到了周朝就变成了“春曰祠, 夏曰禘。”此后春秋二季常为宗族祭祀时间。而归氏家族每 年祭祀次数多达五次,除却春秋二祭,每年元旦、立春、冬 至三节全族齐集拜谒宗祠。春秋二祭是最为隆重的祭祀,祭 前数日,司祭者必须提前发简通知全族老少,责令其不许迟 到,过午不候,迟到者会受到惩罚。祭祀前务必要将祭器和 祭品准备到位。“宗祠正寝三龛,致祭用官香三支半,通烛 一对,凡三副,杯箸汤饭及茶按分设。祭品用时果四碟,熟 馔五簋凡三席。”“正供桌下排设小长桌五张,中用桌围一 箇,香案一副,官香三支,全通烛一对,奠爵一尊,锦果两盒, 锦坊一座,供花一瓶,九生九熟九点九素,送神用大帛两掇, 银锭二千。”“后楼下安奉先代四世石像春秋一体,致祭用 香案一副,官香三枝半,通烛一对,杯箸四副,汤饭及茶同 高果五品点心二碟,熟馔五簋,送神用大帛一掇,纸锭以前, 祭时仪注与正寝同,不用祝文。” 祭祀时有着严格的程序。祭祀顺序必须按照尊卑长幼, 不可随意更改次序。除去从事“下九流”职业和有忤逆行为 的族人外,应全体到场。族人全部到达祠堂后,主持赞礼者 将写在红纸上面的祭祀规章制度当众高声宣读,宣布完毕后 回到原位,向族人作揖。主祭官视祭祀规模大小,一般由苏 州知府或者常熟昭文知县担任。祀典开始时,主祭人下跪, 族人随后下跪。向神位进香,行四揖四拜大礼。随后主祭人 高声宣读本次祭祀祝文,读完后作揖。接着进行最为隆重的 三献爵礼,每次献爵都要行三揖二拜之礼。三次完成后行上 茶礼,作揖一次。至此,祭祀典礼结束。 礼毕后族人可以分食祭品,称之为“饮福受胙”。饮福 是指喝下祭祀用酒;受胙是吃掉祭祀肉品。食用祖先用过的 祭品,古人认为可以承蒙祖先的福泽,人和祖先能够从某种 程度上得到沟通。和一般的世家大族铺张浪费不同,归氏的 饮福礼崇尚节俭,每桌席“熟馔五簋,点心二碟,果品四碟, 酒二壶为度。”席间规定不许醉酒戏谑,以显对祖先的尊敬 谨慎。族人在席间互相交流,增进感情。族内长者可以借机 向晚辈们讲述祖先的美德以及家族的辉煌历程,这些充分体 现了祭祀能够加强宗族间血缘亲情的功能。饮福结束后所有 族人有序退场,各回其家。宗祠空屋除用于供子孙读书使用, 即使族人因贫困无房可住,也不可以假借看守祠堂之名居住, 更不可租借给外姓旁人居住和存放物品,祠堂内家具物品也 不准私自借出。归氏祠堂的守祠人要求“诚实勤谨”之人, 负责祠堂的“起闭洒扫”,一旦选定将长期担任,不可随意 更换。 死后入祠堂配祀对于族人来说是身后莫大的荣耀。归氏 家族规定了几类可以入祠祔祀之人。首先是忠臣孝子和科举 入仕者,分为“科第身登仕版者,不论文武”;“名登科甲, 未经入仕而品行最优者”;“恩拔优岁副贡生,名列明伦堂 而品行兼优者”;“援例受职自七品以上而品行无亏者”等。 对于未参加科举入仕淡薄名利的族人,如“教子成名,蒙恩 赏封,赠品行卓著者”或“捐产建祠及一切有功宗族,学行 兼优者”也有资格入祠祔祀。 二、家谱编修 (一)《京兆归氏世谱》的内容 《京兆归氏世谱》是现存较为完整的吴中归氏家谱。它 经历了四次编修与一次续修。值得一提的是,第五次编修对 其中内容做了一些删减合并,同治本原目二十,在民国续修 本中将其合并为十二卷。它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卷首部分。包含序言、谱例、总目、编修者姓名。 序言主要记录了归氏的起源、迁徙过程和撰修家谱的意义。 为了使后世子孙了解祖先的光辉事迹。家谱序言一般邀请当 地贤达执笔,归氏家谱序言作者是清末民初常熟书画家、翁 同龢的外甥俞钟銮(1852-1926),写作于癸丑年(1913)。谱 例是指家谱的历次撰修情况及原则,以及入谱的标准。同时, 归氏家谱的谱例还介绍了由旧目二十变为现在十二卷的原因。 主要目的是佐证修谱的真实性及可信度。编修者姓名记录了 参与第四次修撰和第五次续修工作的族人姓名。 第二、宗图系与支谱纂,即归氏家族世系总表。包括归 氏朔源图、 吴中六世始祖朔源、 虞山六支 (归墅、 东、 西、 甪直、 东店、西田)发源图。归有光所在的昆山玉峰支与练川、吴兴、 苕城后阜村、 松陵、 槜李、 茂苑、 松江等支列在了第十一卷 《别 支补》中。世系表是归氏家谱中最重要的部分,占全卷四分 之一篇幅。详细记载了自始祖归崇敬以来所有男性成员的名 讳、字号、配偶姓氏、子女姓名以及入仕官职。生卒年月则 单独列在第五卷中。 第三、祠祀载与义庄志。主要记录了归氏家族的祠堂种 类及示意图、春秋祭祝文、宗祠规条以及义庄建设。 第四、生卒考与阡陇释。主要记录归氏家族男性成员及 其配偶的生卒年月日和坟茔所在地。 第五、 科名记。 记录了归氏族人的制科、 鼎甲、 文武举人、 贡生直到文武庠生的具体人员情况。依照时间顺序,记载包 括唐朝“五子登科”及清朝高中状元的科次与年代。 第六、著述略。分为书目录与金石考两部分,主要记录 了家族成员著书立说的情况。归氏家族以诗书传家,其家族 成员著述颇丰,以便于子孙后代查阅祖先著作。 第七、事迹钞与德行识。事迹钞是摘录历代官修正史与 文人笔记中有关归氏族人的传记。 德行识分为五类, 分别是 “褒 忠”、“劝孝”、“崇义”、“旌节”和“表烈”。通过对 这些家族伟人事迹的记载,起到了激励后人,传承优良家风 的作用。 第八、 昆茔集。 摘录了归氏族人的修墓记、 墓志铭、 墓地考。 综上,举全族之力修撰一本内容丰富的家谱,有着深远 的意义。首先,家谱的修撰聚集了散居在全国各地归氏族人, 族内子孙饮水思源。归氏家谱明确了家族的血缘关系,使家 族不会因为分化、迁徙而瓦解,也不会因同姓异族迁入导致 血缘关系混乱,起到了团结族众,增强族内凝聚力的作用。 其次,《京兆归氏世谱》有着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章 学诚曾说:“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视家谱为研究家族 史的第一手资料。 《京兆归氏世谱》 记载了归氏家族兴起、 繁衍、 迁徙等事,记录了家族祠堂活动、祖产、祖坟等以及家族史 上震古烁今的文学巨著,时间跨度近千年,充分反映了归氏
2021.10 真情 文苑雅香 5 家族和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为后世研究明清归氏家族史及当时社会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价值。 (二)家风家训 1. 礼义廉耻 归氏家族极其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清代松陵支的归荣(与 京公)在《与京公直言告全族书》中劝诫子孙有“四不做”: “一劝违例事不可做,一劝盗贼不可做,一劝奴隶不可做, 一劝污蔑事不可做。”这是因为在归氏松陵支族中也出现了 像明代中期昆山玉峰支衰败的情形,子孙“卑凌长、疏间亲、 以贱辱斯文、以贫诈温饱,名分颠倒,礼法荡然”。有鉴于 此,归荣向全族人提出复兴家族礼仪的基本准则。具体而言, 禁止子孙吃喝嫖赌、好吃懒做,告诫子孙不可玩物丧志如吹 弹歌舞、笼禽栏兽、陆博蹴球等等。他希望子孙能够将自身 修成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俱全的君子。因此归氏松陵 支也在清代参与了归氏家谱的修撰,希望“族中步步循规蹈 矩,期体我修谱亲亲之意”。他还警告子孙,如有玷污名教、 自暴自弃者,是对先祖的大不敬之罪。要受到家法惩罚,姓 名不得写入家谱,“修谱时竟挂一墨圈,勿刊名号”。待其 改过自新后方可撤销。 2. 为人处世 清代常熟虞山支的归允肃 (惺崖公) 于康熙十八年 (1679) 中状元及第。这是归氏家族继唐代“一门六状元”以来时隔 近千年族中再出状元。因此归允肃也成为了常熟虞山支的族 长。他在中状元的当年即留下训言告诫族人应“安贫守分、 睦族恤邻”,强调族人无论是在族内还是乡间,为人处世都 应当安分守己,不可与人为恶。因此归允肃在《惺崖公格言》 向子孙强调的最重要的就是族人为人处世的准则。 家族内部最重要的关系当属父子兄弟夫妇。归允肃认为 父兄为五伦之首,对待父母兄长应当孝顺恭敬。在这一方面, 苏州地区几乎每个家族都把它列为家训之首,将其上升到社 会的核心价值层面。《惺崖公格言》要求子孙在和父母相处 是应和气平心,不得恶言抵触顶撞长辈,这既是得罪父兄, 更是获罪于神明之事,会招致“天灾必致”的后果。族内兄 弟妯娌之间应当和谐相处,不可争斗猜忌。他认为兄弟失和 的主要原因在于奴婢从中挑唆,因此要求家中禁止奴婢传话, 即使中情也不可轻信。在夫妻关系上,归允肃希望夫妇和谐, 这样才能奠定家族和谐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归允肃作为 封建传统士大夫,深受儒家“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的糟粕 影响,他片面的认为“妇人贤明者少愚暗者多”,做事急躁 偏袒,因此要求丈夫严加管教。对于这类思想,我们应当持 批判的态度看待。 对待族外之人,归氏子孙首先要做到心口一致,诚信待 人。心口不一之人“事君则不忠,事亲则不孝,交友则不信, 临下则不义。”与人发生争执之时,应当先反思自身的原因, 是何处惹怒了对方?如果没有则是对方庸人自扰而已,这样 自己就可以心平气和地坦然接受了。此外,归允肃告诫子孙 切勿揭人之短,编造谣言攻击他人比刀斧杀人、虎狼伤人还 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清时期苏州地区商品经济发达,人们交流范围也随之 扩大,因此不免会产生市井不正之风。有鉴于此,归氏家族 在家训中也有相关禁令,首当其冲的戒杀戒酒。五戒中杀戒 为首,十业中杀业为先,出于对生命的的尊重与敬畏,归允 肃要求归氏族人严禁从事剥夺生命的职业,所谓“君子远庖 厨”。嗜酒会导致人胆大心狂,丧心败德,做有违人伦之事。 因此, 他借用范仲淹的诫子诗来规劝族人, 禁止子孙嗜酒: “戒 而勿崇饮,狂药非家味。能使谨愿心,化作凶顽辈。”归氏 家族的禁令不仅能够使得族内子孙在修身养性方面取得进步, 更能塑造良好的家庭风气,带动影响地方社会,扭转社会不 正之风,是家族能在地方长期立足的保障。 3. 耕读传家 归复佺(松期公)是归允肃之侄,因孝义闻名于世,被 列入归孝子祠主祀。他对族人的训言主要体现在子孙从事的 职业方面。归氏家族诗书传家,子孙必须将读书列为生计首 选。读书治学,上可以科举做官,建功立业;下可以明辨事理, 通晓人情。劝诫子孙读书科举是明清世家大族家训中最为普 遍的内容,先辈不厌其烦地强调读书的重要性,目的就是为 了让家族能够得到长远发展。这不仅是一家一姓的家族传统, 更上升为了整个江南地区的共识,即读书入仕。这对于明清 江南地区崇文重教风气的形成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当然,因个人差异,族内子孙并非人人都能读书做官。 归复佺建议子孙如实资质愚钝、有心无力,亦应当多识几字, 务农为生,下策生理,也要选择恒业中不坏良心的职业。 三、结语 明清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儒家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 也逐渐向工商皆本思想转变。曾经被斥之为四民之末的商人 的地位得到提升,世家大族不再把经商看做是耻辱之事,而 是重新审视商人的地位,进而推动了地方社会对商人的包容 态度。归氏家训也是如此,不反对子孙经商,但是也提出了 相关要求,即不得从事违背良心之也,“慎勿艳利息之多”。 这反映出归氏家族对于子孙职业选择仍以耕读为本,对待商 业保留着士大夫的传统看法。 参考文献: [1](东汉)郑玄 .《礼记》[M]. 四部丛刊景宋本 . [2](南宋)朱熹 .《家礼》[M]. 宋刻本 . [3] (明) 归有光. 《震川先生集》 [M].四部丛刊景清康熙本. [4] (清) 姚鼐 . 《惜抱轩诗文集》 [M]. 清嘉庆十二年刻本 . [5](清)归衡修撰 .《京兆归氏世谱》[M]. 道光二十四 年刊本 . [6](清)汪堃,朱成熙 .《昆新两县续修合志》[M]. 清 光绪六年刻本 . [7]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 [M].民国嘉业堂章氏遗书本. [8] 归兆馪 .《京兆归氏世谱》[M]. 民国四年木刻活字印 本 . 作者简介:程楠(1992-),男,汉族,江苏沛县人,硕 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
文苑雅香 >> 6 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研究 崔德洙 延边大学师范分院 摘要:民族音乐作为高校音乐专业重要分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力度,确保学生可以在学习各 项民族音乐知识和曲目的同时掌握相应文化,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更好满足高校音乐教学要求。本文侧重分析高校音乐教 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了解两者的关系和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开展高校音乐教学的意义,之后确定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 文化传承策略,确保高校音乐教学水平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力度得以提高。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对于高校民族音乐教学来说,在具体教学时需要强化各 项音乐文化传承力度,从而改善高校音乐教学在现实开展过 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在推进高校音乐教学顺利开展的同时将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优势和现实作用表现出来。彰显高校音 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之间关系,制定高校音乐教学与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策略,通过合理策略对高校民族音乐教 学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并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推进相 应教学顺利开展。 1.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学之间的关系 进行高校音乐教学时,需要保证音乐文化多样性和实际 传承力度,将民族音乐以及其他音乐类型的特点和文化传承 趋势表现出来,借此保证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学 之间协调性,并在强化学生和教师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力度 的同时强化其对各项音乐知识的掌握力度。而且民族音乐文 化传承还能实现高校音乐教学问题优化调整的目标,并在高 校音乐专业学生在学习曲目和相关知识时积累一定文化和情 感经验,落实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自身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目 标,继而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具体作用 表现出来。不仅如此,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强化教 师和学生对音乐文化的掌握力度,并在师生结合各项音乐文 化的条件下共同学习音乐曲目,这也可以在高校音乐教学过 程中实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持续发展的目标。将民族音乐 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来,彰显与民族音乐曲目相关的民族精神, 确保参与高校音乐曲目学习的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爱国 主义情操和文化自信。彰显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 承之间关系,并结合各项联系有效解决高校音乐教学实际开 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 依照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进行高校音乐教学的意义 2.1 促进音乐文化建设 推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可以在改善高校音乐教学问题 的同时实现相应文化建设的目标。而在高校民族音乐教学过 程中可以促使学生对音乐曲目中涉及的文化内容和具体知识 进行有效挖掘,借助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增强高校音乐专业 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而在对高校音乐专业进行民族音乐建设 时,也需要将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和具体传承渠道表现出来。 按照民族音乐文化表现和传承渠道进行高校音乐专业文化建 设,就可以在各项文化知识支持下促进高校音乐教学稳步开 展,及时调整具体教学和学生音乐素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 题。致力于传播和理解民族音乐文化以及相关历史,为高校 音乐教学良性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2.2 丰富音乐教学内容 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过程中开展高校音乐教学,可以对 现有的音乐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处理,改善高校音乐专业以西 方音乐为主的现状,并在提升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对民族音乐 内容和相关文化知识掌握力度的同时,全面完善高校音乐课 程体系,保证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使 得学生可以深入的了解富有特色的民族音乐曲目,借此提升 高校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和实际开展水平。将民族音乐文化传 承与高校音乐教学结合到一起,可以提升高校音乐内容与学 生音乐核心素养表现的适应性。全面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 曲目以及相关文化知识。强化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力度,继而 提高高校音乐专业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水平。 2.3 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多数民族音乐曲目具有净化学生内在心灵的优势,也就 是说强化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力度可以提高学生自身文化素养 和音乐知识学习能力,并在学生赏析民族音乐曲目的条件下 深刻体会到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和历史表现。调整 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兴趣低下和音乐素养不达标的 问题。促使学生深刻地掌握民族音乐曲目表现出来的音乐思 想,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同时,表明民族音乐文化传 承在高校音乐教学和学生音乐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3. 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策略 3.1 转变原有教学理念 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视域下开展高校音乐教学时必须对 原有教学理念进行优化调整,并在保证相关理念合理性和全 面性的条件下开展具体教学,并通过完善理念维持民族音乐 文化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传承力度,并在合理理念支持下促 使学生正确看待民族音乐文化,并在大力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的同时调整高校音乐教学阻碍,以此为强化民族音乐知识教 学力度和学生综合学习水平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还可以根据 相应理念确定符合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要求的高校音乐教学目 标,使得学生可以按照相应目标主动学习民族音乐知识,突
2021.10 真情 文苑雅香 7 出高校音乐教学的民族文化,确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相关 知识汲取能力有所提高。 3.2 优化音乐课程设计 在进行高校音乐教学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民族音乐文化 传承趋势和相应文化的表现情况,并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将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学结合到一起。突出民族音 乐与高校音乐常规教学内容之间关系,并在考虑各项关系表 现情况的同时对音乐课程设计模式进行全面调整,使得学生 对各类民族音乐曲目的文化表现以及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扩 展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专业中的传承范围,满足高校音 乐专业中各类民族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和综合传承的目标。 高校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相应课程体系进行 完善处理,同时将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课程实施有效结 合,这就可以保证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民族音乐文化以及相 关知识,从而深入地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 3.3 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为实现学生全面参与到具体教学中的目标,就应按照学 生自身音乐素养和相应文化掌握力度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氛 围,并在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氛围当中时将前期制定的各项 教学标准落到实处。同时还需要保证相关音乐活动开展力度, 确保学生可以在各类音乐活动支持下全面参与到相关教学氛 围当中,借此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知识的兴趣,在良好音乐 教学氛围支持下为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同时还需要保证教学氛围中基础设备准备的合理性和完善性, 从而增强学生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参与力度,使得高校音乐 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达到协调开展状态。比如在学习《黄 河大合唱》音乐曲目时,应在传承音乐曲目爱国思想的同时, 为学生创造慷慨激昂的教学氛围,确保学生可以在合理氛围 支持下深层次学习这一民族音乐曲目。此外,还应对学生合 唱演奏时的氛围进行有效调整,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融入民 族音乐曲目合唱以及相应文化传承氛围当中,将音乐曲目表 现出来爱国思想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表现出来,为高校音 乐教学以及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稳步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3.4 更新音乐教学手段 在信息化时代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各项信息技术在高校 音乐教学中也取得了广泛应用。这就应从现代化改革教育目 标入手对高校音乐教学手段进行更新处理,从而增强学生在 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参与力度和自身音乐鉴赏水平,并在为学 生提供直观教学体验的同时,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而且 遵循具体要求对高校音乐教学手段进行全面更新处理,可以 借助一系列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学生自身感官体验和民族音 乐曲目文化内涵掌握力度全面提高的目标,并在学生观看民 族音乐曲目演唱视频的条件下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全方位传承。 比如在学习《阿里山的姑娘》这一民族音乐曲目时,教师就 可以利用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民族音乐曲目的 文化和中心主旨,降低学生具体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混乱的 现象,扩展学生自身音乐渠道,从而实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和学生之间音乐文化互动交流的目标。此外,还需要按照高 校民族音乐曲目教学要求对现存的文化传承渠道进行有效调 整,使得学生可以在不断学习过程中深层次了解祖国传统文 化以及相关知识,并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音乐教 学稳步开展目标落到实处。 3.5 壮大音乐师资力量 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开展相应教学时,必须保证教师自 身综合素质和现实教学水平。因此在开展高校音乐教学前期就 需要壮大师资力量,使得高校音乐教师可以在全面掌握民族音 乐文化和传承渠道的条件下对学生开展有效教学,有效指导学 生按照规定程序学习民族音乐曲目,从而改善学生学习民族音 乐曲目和相应文化传承过程中遇到的限制。同时还需要在壮大 师资力量的同时彰显学生在音乐教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得 学生可以从自身音乐素养角度出发传承民族音乐曲目涉及的文 化。比如在学习《梅花三弄》这一民族音乐曲目时,就需要增 强高校音乐教师对相关音乐曲目的民族文化表现和具体信息等 方面有详细了解,确保教师可以按照合理渠道对学生开展有效 教学,以此满足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要求,并在民族音乐曲目现 存文化不断传承发展的条件下对高校音乐教学遇到的限制进行 全面调整。当然也需要提高教师对这一民族音乐曲目中心主旨 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有所了解,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引入文化传 承课题。帮助学生构建全面可靠的知识体系,使得学生音乐素 养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力度得以提高。 4. 结语 为实现高校音乐教学水平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力度提升 的目标,就应在考虑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之间 关联性的同时确定合理策略,强化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高校 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并在调整高校音乐教学现存问题的同时, 将民族音乐及其现存文化的传承优势表现出来。保证高校音 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策略的合理性,突出民族音乐文 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学之间关系,确保高校音乐教学质量和 学生音乐文化掌握力度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小路 . 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J]. 当代音乐 ,2019(09):50-51. [2] 王佳佳 . 对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几点 思考 [J]. 北方音乐 ,2019,39(19):219+222. [3] 李晓军 . 论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J]. 北方音乐 ,2020(12):196-197. [4] 肖娜 . 谈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 [J]. 散文百家 ( 理论 ),2020(08):178. [5] 李汶姬 . 少数民族音乐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研究 [J]. 喜剧世界 ( 下半月 ),2020(12):14-15. [6] 崔琦 . 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学研究 [J]. 艺术教育 ,2021(06):50-53. [7] 李辉 .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学策略研究 [J]. 艺术评鉴 ,2021(12):117-119+127. [8] 李珊珊 . 高校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具体策 略 [J]. 艺术评鉴 ,2021(15):102-104.
文苑雅香 >> 8 谈如何上出精彩的小学民族音乐课 杜兰兰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海螺沟景区磨西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深度融合且历史悠久的文明型国家,传统文化丰富且影响力极大。不仅仅是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中 起到了极大的社会效能,对于全人类的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推动作用。其中民族音乐是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应用民 族音乐来开展课堂教学时,不仅仅可以感染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进而领略其中的精神文化与 情感思想,生成人文素养。再有民族音乐往往内容深刻,学生在欣赏民族音乐的过程中会同时提升民族精神,感受民族音乐的 思想魅力。当然,要想落实民族音乐教学目标还需要教师积极地进行设计与推进。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民族音乐教学的开展可 以发挥更大的效能,当然对于教师的教育能力要求也更高。 关键词:上出;精彩;小学;民族音乐课 小学阶段为学生引入传统文化,不仅仅可以让小学生感 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拥有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人的意识和兴趣, 还可以改变学生的认知。 从经典文化、 思想出发生成经典人生。 民族音乐是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具备感染 力的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为学生选择内容适宜、背景丰富、 主题明确的民族音乐来开展课堂教学,可以引领小学生产生 质变。当然,在将民族音乐融入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 挥出主导价值,通过层层筛选,通过精心的设计,通过培养 学生的行动力,通过欣赏与应用来实现教学与教育目标,对 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期间我们要将教材资源作为载体, 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融入其中,我们需要从教学的角度入手, 还需要从精神层面的教育入手,进而让小学生也能够欣赏、 感知、生成、应用。通过精彩课堂的打造,引发更多的改变。 本文就对此进行了分析。 一、关注人文精神的养成 在实施音乐教学时,“悦耳”只是一个方面,最成功的 音乐教学应该是可以“动心”,小学生还处于启蒙期,如果 我们能够一次次的让学生“动心”,就可以促使小学生的内 在实现优化的发展,让孩子们学会欣赏,学会沟通,拥有人 文情怀。当然这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最佳方法之一。在让民 族音乐进入小学教育时,我们也需要从这一点入手进行规划 与设计,通过让学生感知人文元素,进而改变小学生的心境 与视角。 如我们在融入民族音乐时, 要引领学生与作者 “对话” , 音乐作品往往是作者内心情感、思想的一种外化,其中蕴含 着作者对于生活的解读。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会融入 作者的生活,受到情感的感染、思想的影响,小学生在解读 这些情感、思想元素的过程中,还会提升思辨能力。 二、让学生全面的进行感知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获取知识、方法都太过容易, 总是处于一种囫囵吞枣的状态,因此学生感受不到学科知识 的魅力与应用价值。在将民族音乐融入课堂的过程中,这种 处理方法显然是最失败的。音乐是用来欣赏的,音乐最大魅 力就在于可以让人产生情感共鸣以及无尽的想象。我们要想 落实教育目标, 就需要给学生 “欣赏与品味” 留出足够的时间。 尤其是小学生在这一方面存在不足,我们适当的做出时间调 整,不仅仅可以落实教学目标,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内在感受, 让学生改变学习的方式。如在课堂中,我们需要调整时间, 让孩子多听、多论。前者可以让孩子在直观的感知活动中慢 慢的提升抽象听觉的能力,他们在全面的接触民族音乐时, 会渐渐地感受到不同的表现手法,会产生不同的“曲中意”, 在学生完成欣赏活动之后,我们还需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 实想法, 进而挖掘其中的人间真情、 伦理道德、 人文内涵……, 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小学生生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也有极大的帮 助,他们会在欣赏、共享的过程中,建设学习共同体,有效 的完成沟通。 三、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往往会让孩子“学唱”教材, 但是,相比教材资源,现实生活中的音乐资源更为丰富,尤 其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学生的生活空间之后,当前小学 生的见识已经极为丰富。以手拿教材简单“学唱”的方式开 展教学显然无法让孩子们生成学习的兴趣,此时,学生还会 渐渐对于课堂教学失去期待。基于此,我们需要改变,积极 地推进各种实践活动,进而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开发,给 学生更多的活动体验,进而让孩子实现深化学习,并且生成 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成果。在将民族音乐融入课堂的过程中, 我们也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现实的学情进行调整,让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生成学习的能力。 四、进行多元化的整合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空间中,我们正在积极地倡导学科整 合,进而让学生实现“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在开展民族 音乐教育活动时,我们也可以进行“整合”。而音乐学科本 身就包含很多的领域,它又能够和多种艺术形式直接产生链 接,我们可以借助这种优势,让民族音乐作用于更多的课题 教学活动中,让更多的教育元素给学生发展提供支持。如我
2021.10 真情 文苑雅香 9 们可以让孩子学习其他唱法时,同时学习民族音乐的歌唱技 巧,进而在对比的过程中,提升唱的能力。在开展钢琴课时, 将民族音乐的名曲作为练习的曲目,而在开展舞蹈方面的教学 时,更可以将民族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在这样的背景下,会 让学生的身心都参与其中,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不断地展 现想象力、创造力,为学生有效的完成课外学习活动奠定基 础。 如,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外活动, 并组织音乐大赛等,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表演和实践。这必然能够拓展 学生的课堂知识,使其眼界得到不断扩展。另外,教师可以 通过鼓励学生了解民族乐器、组织学生欣赏民族音乐演唱会、 安排学生参加民族舞蹈比赛等。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并引导学 生走出教室、走出家门,做到课上课下、室内室外有机融合, 到日常生活中去体验民族音乐之美。比如,为了培养学生对 音乐的感知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这方面的作业或任务, 去生活中去寻找大自然的声音。有的学生反馈说,清晨走进 森林,听到鸟儿歌唱,听到树叶哗啦啦的声响,听到昆虫的 鸣叫等的时候,会感觉非常悦耳,十分优美;听到家乡红白 喜事上敲的锣鼓声, 听到骏马的嘶鸣, 听到波涛汹涌的海浪声, 就感觉到非常的壮观,非常的震撼。 五、优化鉴赏教学 在鉴赏方面,小学生确实能力不足,他们很难和作者、 作品之间生成更多的共识,也很难用系统、准确的语言进行 表述。但是,小学生有极强的感应能力、想象力,优化的鉴 赏教学会促使小学生将“灵感”转变为系统化的感知、情感、 思想。作为小学音乐教育者,我们可以借助民族音乐欣赏来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的情感、思想的变化。如内 蒙民歌《嘎达梅林》是叙事歌曲的代表作,在欣赏歌曲的同 时,学生了解了嘎达梅林的历史事件。在聆听丰富多彩的民 间歌曲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民歌的不同类型。汉族民歌 有号子、山歌和小调三大类。与劳动关系紧密联系的号子, 如《船工号子》。山歌,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 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甘肃的“花儿、少年”,江浙山歌, 云南山歌等都极具地方特色。情歌《绣荷包》就有山东、山西、 四川等不同风味。通过课堂上对民族歌曲的聆听,可以使学 生对我国多彩的民歌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有一定的了解,让学 生们感受到自己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多样。当然这种欣赏不 仅仅可以是情感方面的,对于小学生开展的民族音乐鉴赏教 学也可以是专业性的。我们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 让学生欣赏经典作品,进而在“悦耳”的过程中,不断地获 取美感。如哈萨克的东不拉弹奏的《白骆驼》、蒙古族常见 的拉弦乐器马头琴演奏的《黄骠马》,藏族的特色弹弦乐器 札木聂演奏的《风马族》,以及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 尾竹》等都极具民族特色。在这样的欣赏活动中,学生也可 以生成自己的想法,进而在辨析不同的过程中获取专业知识, 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让自己的见解成型,产生更多的共鸣, 进而生成创作的兴趣和欲望。 六、展现出民族音乐的“丰富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大融合的国家,人们对我国的评价往 往是“地大物博”,在民族音乐方面,也具有这种特色。在 开展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时,我们既需要“精心研究”,也需 要“走马观花”,在多方面的涉猎之后,小学生不仅仅可以 增长见识,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感受。当然,这种以“博学” 为基础构建的课堂多次出现在小学生的音乐学习活动之后, 小学生必然会对于音乐学习生成不一样感受。如我国民族音 乐教学内容,除了民歌和器乐作品,还包括说唱音乐、戏曲 音乐和歌舞音乐等内容。我国说唱曲种十分丰富,约有二百 多个曲种。最为典型的是京韵大鼓和苏州弹词。由于具有强 烈的民族性,因而深得广大听众的喜爱。我国戏曲历史悠久, 它是综合性的艺术,歌舞诗的合一。尤其要欣赏的是我国的 “国粹”- 京剧。欣赏经典曲目,并了解京剧艺术发展史上著 名的流派和代表人物。此外,还要让学生欣赏代表性的地方 剧种, 如越剧、 豫剧、 黄梅戏等。 如京胡与民族乐队演奏的 《夜 深沉》,最大的价值就是把京胡与民族乐队有机融合在一起, 体现了我国民族音乐随时代变迁而展示出的新的内涵。让学 生欣赏我国中央民族乐团在维也纳演奏的《春节序曲》、《春 江花月夜》,使学生看到这些具有强烈的个性和鲜明色彩的 民族音乐,带给世界的震撼。此时小学生会一次次的受到触 动,他们会生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小学生就是祖国的未来, 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中,文化元素越来越复杂,小学生受到 的影响已经变得不可控,他们在文化时尚的生成方面具有被 动性。不过在我们关注民族文化教学后,在让学生一次次感 受到民族文化的价值后,小学生会从内在提升“免疫力”, 通过“自筑城墙”的方式,提升民族自豪感。在有了互联网 信息技术做支持之后,小学生还可以不断地扩大社会影响力, 引领文化时尚,成为民族音乐的传承人。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融入传统文化,不仅仅可以有效 的实现教学目标,还能够对于学生的内在成长产生最优化的 影响。在传统文化中,民族音乐是最主要的组成,也是最具 魅力的组成。通过打造精彩的小学民族音乐课,可以培养出 有民族精神、人文情怀的学习者,也可以促使小学教育空间 产生质变。 参考文献: [1]《 唱 脸 谱》 教 学 设 计 [J]. 胡 宏 莉 . 儿 童 音 乐 . 2008(12) [2] 音乐教学与音乐相关文化 [J]. 畅颉 . 新闻论坛 . 2012(05) [3]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浅析与对策思考 [J]. 沈燕 . 小学时代 ( 教育研究 ). 2013(22)
封面
共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