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搜索
2022年第2期 刊名题写: 蒋子龙 社 长:慕朋举 主 编:刘志成 副 主 编:祁建青 司新国 王万里 邓溪君 温瑞峰
西部散文学会 微信公众平台 西部散文选刊 微信公众平台 实 力 分云拨雾见米仓 ( 节选 ) /5 阿 来 镇 子/7 王剑冰 探访古格/9 原 野 袁彩文散文小辑 偶感人生/12 袁彩文 人生本是一场历练/13 袁彩文 神木, 一个神奇的地方/14 袁彩文 神木三条河的绝唱/15 袁彩文 文学, 从未离开过/16 袁彩文 诗心/16 袁彩文 生命如流星划过夜空/17 袁彩文 天马星座 榆林求学印象 ( 外一篇 ) /20 宋红红 父亲的传家宝/23 李尔莉 出发/25 杨晓景 针线/27 王昭巳 老物件风采/28 秦 勇 柳絮/30 翁衡临 初冬, 乡村掠影/31 张伊南 爱莲遐思/32 海 怡 天边的雨/33 郑有义 故乡的雁鸣声/35 李永春 打开北京/37 向 明 登高望月/39 唐毓锋 苦荬菜/42 刘建华 八仙桌晚餐 圣湖之美/43 严维佳 主办 学会主管 刊名题写 名誉主编 社长 主编 副主编 编辑部主任 编辑部副主任 编辑部电话 投稿邮箱 中国西部散文网网址 编辑部地址 邮编 发行 邮发代号 印刷 定价 西部散文学会 内蒙古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22年2月25日出版 2022年第2期 总第116期 蒋子龙 张中飞 乐元圣 白 才 慕朋举 刘志成 祁建青 司新国 王万里 邓溪君 温瑞峰 高彩梅 萧 忆 0477-8114797 xibusanwenxuankan@163.com http://www.cnxbsww.com 内蒙古东胜区伊煤路10号 煤炭大厦14楼1409 017000 本刊发行部 64-33 鄂尔多斯日报印务中心 30.0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53-1029/I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003-904X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5323005000038
本刊理事会 主 任: 马永真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原院长 副主任: 安 源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政协原副主席 聂永胜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工商联主席 武 洲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文联主席 高万泉 西部散文学会名誉主席 高植林 陕西神木市星洋工业公司董事长 李秋生 鄂尔多斯千秋煤业集团董事长 呼延振国 鄂尔多斯钢铁协会会长 理 事: 杜红兵 内蒙古库布其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毕书杰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享浓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 帅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帅杰网络公司总经理 郝英杰 内蒙古亿昌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 智 内蒙古鄂尔多斯博华瓷砖专卖店经理 顾 问: 蒋子龙 著名作家、 书法家 高 伟 《中国作家》 原副主编 尚贵荣 内蒙古文联原副主席 满 全 内蒙古作协主席 史小溪 西部散文学会名誉主席 白 才 西部散文学会常务副主席 张中飞 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吴景娅 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祁建青 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司新国 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李光彪 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刘照进 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牛 放 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郭文涟 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孤 岛 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崔子美 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刘 俊 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李小鹏 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丁耀西 西部散文学会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安雷生 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冯三四 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叶小兵 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蔡向升 北大原教授、 神木希文书院院长 卢小夫 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娘亲在远方/45 崔子美 扑进红尘走进冬/47 林友侨 时光流韵/59 温瑞峰 那件小事/49 李虎山 落叶飘飘舞金秋/51 梁路峰 似水流年/52 金焕珍 岁月悠悠念至亲/54 项世荣 巍巍丰碑/57 林 娘 门卫老王/61 陈增励 面对飞机的舷窗/63 吕凤君 母爱如溪, 汇作江河/65 周文悦 爬山虎/67 李彩华 启航/68 何刚毅 古村新韵踏歌行/70 李梦桃 千古芳心持赠君/72 李 荣 旗袍/74 孙涵彬 这一天, 终于又来了/76 石海军 立冬 ( 外一篇 ) /77 周长好 我的里子和面子/79 鱼成鸿 的哥手记/80 白 青 窗外 ( 外一篇 ) /82 王忆贫 童年记事/ 84 高 军 我欠恩公三鞠躬/85 陈胜元 我的父亲/86 雨 杉 旷野高歌 中国土地/99 水 兵 “螺红” 甜醇满市香/91 韩树俊 归去来兮话刀郎/87 杨旭彬 摇嫩竹/88 苏其善 秋游明尧勒/89 徐宝芳 如驼人生/90 刘 涛 走进青海/95 温亚洲 乡村情怀/106 张清亮 享受读书/107 符 号 小麻雀/108 肖玉宝 心中的小城/110 聂新玲 行走在杭城运河边/111 杨剑横 仰望枣树/112 亦 安
1.西藏自治区工作站 站长: 李 景 电话: 13889088388 2.内蒙古锡林郭勒工作站 站长: 叶振亚 电话: 13947915536 3.江苏苏州市工作站 站长: 韩树俊 电话: 18913155846 4.陕西延川县工作站 站长: 张向雄 电话: 13619115519 5.内蒙古康巴什区工作站 站长: 余 晔 电话: 13947707184 6.山东省阳信县工作站 站长: 董宝礼 电话: 13954335627 7.陕西省志丹县工作站 站长: 崔子美 电话: 13991770508 8.陕西省神木市工作站 站长: 张鹏飞 电话: 15091663235 9.内蒙古达拉特旗工作站 站长: 董贵平 电话: 13604771717 10.江苏省盱眙县工作站 站长: 刘志安 电话: 13952339011 11.青海省海东市工作站 站长: 周尚俊 电话: 13709701608 12.云南省楚雄工作站 站长: 王旭明 电话: 13708788598 《西部散文选刊》 工作站 一枚褪色的党员徽章/114 林长龙 忆儿时我家的狗狗/116 杨岸森 在年宝玉则遇见仙女/117 孙和军 在紫云峰赏红叶/118 张强勇 只要 “初心” 还在/119 谢宏模 故乡的大山/120 紫 陌 桔香/123 何善亮 那年, 我去山乡当老师/124 郭志锋 想你时我不点灯/126 王春慧 黑蝴蝶 ( 外一篇 ) /127 李兴友 风雅颂 客居荒野/128 李 岸 最后的葬礼/129 郭凤莲 从方言向土地回溯/131 王永耀 鸬鹚/133 明 然 新桃花源记/134 刘生彪 翡翠汤/135 邹 冰 赏桂/136 程根子 又见枇杷黄/138 梁德荣 遇见胡杨林/139 王力丽 大槐树/140 尹燕忠 望挂车山/141 程银生 我的诗歌, 也是一味心药/142 刘艳军 网络亲戚/143 崔淑君 我和棋王过招/144 李德富 和风细雨 额尔古纳河只能延伸到我的夏天/145 张友国 浅谈形体 “姿势” 是不可缺少的美/147 邓溪君 抚远日出/148 翟永旭 父亲的双肩/149 尚宸庶 牯牛寨写意/150 付廷才 故乡散记 · 地瓜/152 丁光顺 怀念母亲/153 白 琰 春游和睦湖/155 魏来安 进城/157 许建军 辣子红了的时候/158 张志国
晓得光雾山之名起码二十年了。 川东北巴中市南江县, 每年深秋, 以光雾山上的 灿烂红叶为号召, 吸引人前往观光旅游。 对我个人, 只说红叶吸引力不大。我们所处的地 理纬度上, 何处秋山无树?何处秋山之树经秋霜浸 渍, 而不变幻出艳丽重彩?毛泽东年轻时的诗词: “看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 说的就是, 秋风起时, 这景象从 南到北布满四季分明的大半个中国。二十世纪八十 年代以来, 旅游业兴起, 以红叶为号召, 过红叶节, 仅 四川而言, 也不只光雾山一处。不止一次, 光雾山红 叶节, 我也受到邀请, 却终究未能成行。找过一些写 光雾山红叶的文章来读, 并不感到特别的吸引。 就这样, 不但未亲身前去, 还受经验主义支配, 形 成先入为主的印象。以为光雾山就是一座孤立的山, 山上比别处多树, 且多是秋天变红的树种。当地因此 开发一景区, 买票上山, 坐观光车, 在几处观景台停车 拍照, 然后结束旅程。我知道奔一个地方, 如果只看 红叶, 要去得恰逢其时, 这要天气帮忙, 才能见艳阳下 树树红叶灿烂放光, 于是惊艳、 赞叹。这是运气好。 倘若运气不好, 到了地方, 或者叶还未染颜色, 或者一 场风雨, 已将红叶尽皆摇落。 “树树秋声, 山山寒色。 ” 通常的情形往往是, 看红叶而未见叶红, 办红叶节而 霜期不来。这种尴尬, 在单以红叶为号召的景区, 往 往在所难免。红叶总不肯按期而红, 即便红了, 存续 的时间也要由天气决定长短。所以, 我没有专程去过 红叶景区, 除非是顺道遇见。某几种树在秋天变红, 就如别的树种变幻出黄色或其他颜色, 只是大自然中 植物界停止光合作用, 准备进入冬眠时的一个自然表 征, 跟春天树叶初生时的各种浅绿, 跟夏季盛大汪洋 的深绿是要进入生长周期, 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本质区 别。这种种变化, 都是时序流转, 四季更迭。我有点 儿想不明白, 为什么独独是红叶的那一阵, 才值得观 赏。 今年十月中旬, 终于有了光雾山之行。 首先是因为主人盛情邀请, 更因为红叶之外的另 一个理由: 南江县编辑了一套囊括当地历史人文及自 然地理的丛书, 出版前要在当地做一次郑重发布。当 下提倡文旅融合、 全域旅游, 摸清家底是起码的工作, 但往往又常是被疏忽的工作。我看了丛书纲目, 不是 局限于一个景点, 而是南江全境, 从历史到地理, 因此 乐意前往, 至于山上的红叶, 那就是个顺便。 从成都半天到南江, 过县城而不停留, 直奔光雾 山镇。公路顺江流蜿蜒, 村镇愈稀疏, 峰愈峭拔, 谷愈 幽深, 森林愈茂盛, 树木愈高大, 云雾愈缥缈。细雨时 来时不来, 山上少见红叶, 黄叶也并不灿烂。我并不 失望, 山高涧深, 水落石出, 林木萧瑟, 确是群山秋深 的味道。到了光雾山镇, 两水相汇处, 三峡相交, 山腹 上立着正在落叶的树, 山头都隐在云雾之中。主人解 嘲说: 光雾山, 光是雾的山。酒店门前, 一株老核桃 树, 绿叶凋脱, 裸枝遒劲, 粗粝树干上寄生着苍老的苔 分云拨雾见米仓 分云拨雾见米仓 ( 节选 节选 ) 文/ /阿 来 阿 来 西部散文选刊 05
藓, 还有两丛叶片狭长的蕨, 虽饱吸雨水, 却也显出枯 萎的样子。时序流转, 秋之为气, 植物们大多显出疲 倦了想要入冬休眠的样子。这就是秋天的样子。 下午开会, 说那套将付印的书。洋洋五大本, 人 文方面, 从历史遗存到民间风俗, 面面俱到。几本书 共同的一个特点, 从地理入手时, 说光雾山少, 说米仓 山多。因此得到两个新知识: 其一, 米仓山大, 不只提领整个南江县, 还绵延到 更广阔的地域, 光雾山只是米仓山脉在南江境内的最 高峰而已。 其二, 上溯到两千多年前, 秦汉时期, 接续穿越秦 岭到汉中盆地的子午、 傥骆、 褒斜、 陈仓等古道到四川 盆地, 去蜀, 有金牛古道; 到巴, 则是穿越巴岭米仓山 脉的米仓古道。 既如此, 我在会上也提一个建议, 希望这套丛书 增加一本自然之卷。既然要说米仓古道, 就得说清其 穿越的地理; 既然南江一地旅游, 以自然观光为号召, 当然应该从生物学角度对公众进行自然知识普及和 自然生态教育。所以, 应该有一卷书, 讲讲地质构造, 讲讲山脉, 讲讲水文, 讲讲植物, 讲讲动物。 散了会出来, 见晚霞漫天。四围的山都显露出 来。接天处, 一座座似断还连的峰。灰白色的陡峭崖 壁。崖壁石缝间兀然耸立的树, 该是松与枫之类, 斜 张开的树冠剪影, 仿佛在模拟古人笔下的山水画卷。 主人说, 这会开得好, 下了半个多月雨, 终于停了。景 区刚过了红叶节, 但秋雨连绵, 秋叶未被霜染渍, 便凋 零飘坠。雨一停, 天放晴, 有了晴好的白天和下霜的 夜晚, 这下, 红叶就要出现了。 这个夏天与秋天, 常常被干旱所苦的许多地方, 反常地被前所未见的雨水所折磨。不只是红叶未红 的焦虑, 是家园毁败, 生灵涂炭。 不过现在雨停了, 蓝天衬托出红霞漫天。 第二天早起散步, 天还没亮。循着隐约的路, 听 溪声沿山谷上行。三公里后, 天渐渐亮了。东方刚刚 露出一角蓝空, 雾就从谷中升起来, 掩去了一切。这 就是山中雨后初晴的典型表现: 初升的阳光使山谷中 水汽蒸腾。转眼之间, 雾就郁闭了四野。不要说山, 就是高壮些的树, 其树冠也隐而不显。不因望不到秋 山秋林而失望, 我下到溪边。古人写过的啊, 山高月 小, 水落石出。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累累涧石 是秋; 涧石间绿色菖蒲擎着干枯花葶是秋; 水流上不 时漂来几片黄叶, 也是秋。 归路上, 路旁崖壁上, 开黄花数种。蔓而垂之, 疏 花自上而下有序相间, 是明黄野菊。直茎上举, 花朵 细密, 是密舌紫菀。紧贴岩壁簇生蔓延, 丛丛黄光照 眼, 是东南景天。这也都是秋。 大可不必因为未见红叶, 而失望, 而抱怨, 不必非 见一种规定性的秋天。 欧阳修夜读书, 未见秋色, 静夜中 “闻有声自西南 来者” “如波涛夜惊, 风雨骤至” “星月皎洁, 明河在 天。四无人声, 声在树间” , 而生感叹: “此秋声也” , 而 作 《秋声赋》 , 传诵千年。秋, 既是四季时序之流变, 更 牵扯人的生命节律与感慨。这样的清晨, 看落叶逐 水, 看秋菊丛开, 听见云雾中树树秋声, 更感生命之美 丽与时光之无情。 山道盘旋, 乘车上光雾山。 光雾山是一座大山。绝不是我先前以为从前山 一两个小时上去, 再从后山一两个小时下来的那种孤 立景区。 渐渐地, 山谷深陷, 峡底终不可见。树愈高大, 林 愈浓密。几次停车瞭望, 都觉得该是目的地了, 却只 是停在大山鼓起的腹上观见林海苍苍。山越高, 下方 的峡谷越显出雄浑与幽深。秋风吹拂, 阳光融霜, 森 林正褪去夏天浓绿的妆色, 泛黄, 泛紫, 这是森林要休 息了, 树干中与枝头上充盈的水分正回到土石下的根 部, 制造光合作用的叶绿素正在褪去, 叶片中的花青 素浮现出来, 连绵的森林将幻变出响亮的黄和鲜艳的 红。森林将在脱尽叶片, 在严冬的风雪中沉沉睡去之 前, 要在一年中最明净的阳光里, 在最湛蓝的天空下, 来一次色彩的大交响: 万众树木气势磅礡, 高声歌唱! 但现在, 这一切还在酝酿之中。连绵旬月的冷雨 刚停, 所有的树, 无论椴、 榉、 槭、 栎、 柳, 湿漉漉的叶片 沉重低垂, 正在等待阳光。只有阳光的魔法, 才能使 它们变得干燥, 变得艳丽, 才能在风中轻盈翻飞, 像是 精灵附体。现在, 阳光把从它们体内蒸发出来的水汽 汇聚为雾, 升腾为云。如果来此山, 只为红叶, 当然就 会失望, 就会抱怨。也因此, 陪同游览的主人也一直 为光雾山红叶将红未红而抱有歉意。我宽慰他们大 西部散文选刊 06
可不必。红叶, 更准确地说, “层林尽染” 的彩色秋林, 无非是森林从春到冬四季流转中, 一次生命循环的高 调休止。现在, 群山和森林正在酝酿那最华彩的生命 礼赞。山溪消落, 垒垒石出; 老树静穆, 高立崖间。一 切都蓄势待发, 只需接连几个高天丽日, 一身轻盈的 树们就会众声喧哗, 热烈歌唱了。 现在, 只看一团挂在崖间松树上的雾, 一朵停在 静静水潭中的云, 屏神静气, 感受那些气息流动, 感受 秋林彩色大爆发前最后的深呼吸, 这一切都是人走入 大自然最美好的体验。 下车了, 沿着设计好的步道在山腰的密林中穿 行。不要太介意游人的喧闹与拥挤, 让自己和眼前的 树一样安静下来, 也随着大森林呼吸的节奏来一个深 呼吸, 身体中立即就充盈了山野的味道: 根和泥土, 光 和光中的叶子, 岩石和流水, 风和鸟鸣, 大树和沉默。 伸手抚摸, 空手时是一缕风、 一束光; 满手时, 是叶, 是 枝, 是干, 是一棵树, 是一群树。一切都是真切的质 感。一切都在告诉: 这是秋天的森林, 森林的秋天。 ——选自 《四川文学》 2022年1期 在结束了对噶尔县的采访后, 我们在噶尔县副县 长的带领下, 一早从这荒原小城噶尔出发, 翻过一座 座高山, 一路高升, 至天大亮时分, 车已行至云端之 上。 给我们开车的藏族干部停车将随身带的哈达献 在高处的玛尼堆上, 我下了车, 由于氧气稀薄, 用尽全 身力气再次坐于车上。路本是盘旋的, 而这位藏族司 机偏要直上直下, 坐在车上, 让人恐惧万分。冈底斯 山余脉绵长而又险峻, 天空明澈而又深邃。雪山在蓝 天的映衬下愈发显得耀眼而又美丽。被雪山侵染过 的山风带着几分湿润和凉意飘漫过来, 使人的心里有 说不出的爽快。高原的空气, 虽然氧气稀薄, 但它永 远是纯净的、 透明的, 它可以使人心情开阔, 心神驰 骋。 在冈底斯山的一段缓坡辽阔的草地上, 我看到藏 族小孩牧羊的美景。 约中午时分, 我们到一家牧民的帐篷里喝奶茶, 一条清澈的山泉从旁边流过。这里的牛羊肉无须煮 烤, 只需在阳光下晾晒风干后, 即可拿刀一片片撕下 来吃, 蘸的是绿色的印度辣椒, 很是可口。我第一次 吃生肉, 竟然如此的爽口。离开札达时, 我们带了点 风干的生牛羊肉到了拉萨, 却一口也吃不成。独特的 气候铸就独特的风味, 独特的地域铸就独特的享受。 中途我们沿着札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 来到札达 县城。札达, 一个土林环抱的城市, 土林为这边塞小 城增添了无限神秘的意象, 没来之前, 脑海中早已弥 满土林。那是在画报上看到过的, 时辰不同, 景色迥 异。晨昏时分, 更是生动富丽, 明暗有致。严整的山 探访古格 探访古格 文 文/ /原 野 原 野 西部散文选刊 07
体酷似城堡、 宫殿、 碉堡、 猛兽, 巍然浩荡, 瑰丽壮阔, 无不点燃人们心灵的亮点。拥有这壮美的时空, 留给 人的影像和想象将一生难以忘怀。 古格王宫遗址西距札达县城十余公里, 地名扎布 让。象泉河静静地从她的脚下流过, 从古格衰亡的迹 象足以反映古格历史的繁盛。遗址在众土林远远近 近的环护之中。它是用土林的黏性土坯垒砌而成, 本 土而本色, 坍新壁残渣与脚下土林浑然一体, 自然历 史与人文历史, 残缺美与悲怆美交相辉映, 引人入胜, 发人深省。 随从的导游向我们介绍说, 古格的考察发掘工作 从1985年开始, 历经三年, 考察与发掘古格都城遗址 总计残存各类殿堂房屋445座, 各类洞窟879孔, 碉楼 58 处以及多个类型的佛塔座, 另有城墙 1 道, 防卫墙 10道, 隧道与暗道4条, 遗址总面积720万平方米。历 经 300 多年岁月, 保存基本完好的只有 5 座。而今所 见, 自地面到山顶建筑物依山势而建, 碉堡, 佛塔林 立, 工事地道遍布, 山腰数处寺庙, 山顶白宫巍峨。漫 山遍野散布着并非此山的鹅卵石, 那是当年御敌的武 器。只要留心在意, 准能找到箭头、 铆钉和生了锈的 铠甲上的金属片。公元1635年, 拉达克人进犯札达, 王朝臣民曾旷日持久的对峙, 终因难抗强敌。古格国 王被俘, 古格国土沦陷。 同行的扎达县领导向我们解释说, 古格世代以弘 扬宗教为要, 从善如流, 不重视武装, 强敌入侵时长刀 火枪, 而古格只有竹简和石头, 既无侵犯之心, 也无抵 挡之力。 西藏的历史与宗教密切相关, 在号称西藏第一神 山的冈仁波齐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故事。 在很早以前, 同在冈仁波齐修行的佛教徒米拉日 巴和苯教徒那如本琼为了给自己的宗教争取圣山的 所属权, 二人之间便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比赛, 决定 谁胜谁负的关键一局就是看谁能在指定那天首先登 上冈仁波齐峰顶。那天一早, 精通苯教巫术的那如本 琼等不到天色放亮, 就跨上他神奇的鼓腾空而起, 向 山顶疾奔过去。此时的米拉日巴正稳坐洞中给弟子 们讲经, 急不可耐的弟子们催促师傅出发, 师傅则不 为所动。当太阳即将升起时, 米拉日巴才缓缓走出洞 口, 乘着旭日的第一道光芒抵达山顶。怀着必胜信心 的那如本琼飞升到山顶时, 只见微闭双目的米拉日巴 身披朝霞端于冰雪之巅, 顿时惊呆, 惊吓之中, 胯下的 神鼓滚落到山下, 在山南侧留下一道至今可见的垂直 深沟- 传说必定是传说, 但是, 它却从一个侧面真实反 映了 “佛教” 与 “苯教” 的冲突和斗争是非常激烈而持 久的, 这种斗争还直接渗透到上层社会乃至王权。 领导的讲述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我们拾级 而上, 步入古格红殿。寺庙中的壁画堪称精美绝伦, 那些绘于墙面上部的巨大佛像, 总带着那么一种温 静、 善良而胸怀博大的超越感。巴荒在 《阳光与荒原 的诱惑》 中写道: “佛像的魅力来自一种永恒的超自然 之美, 它通过技艺高超的工匠们的虔诚的创造热情来 传达上帝精神, 妇也许正是这种过于抽象化和理性化 的创造, 在那些神名而超越的面庞下, 总让人感到一 种冷漠的距离。 我们可以从古格红殿、 白殿、 托林寺看出古格艺 术的发展历程: 逼真的缩形画像的精湛画技。雅致图 案和秀丽姿态中可以看出, 他们非常接近印度绘画艺 术和皇家庙宇壁画艺术。那些壁画就是用同样柔和 的线条和活泼的色彩绘就而成的, 这是西藏绘画艺术 里少有的, 这也证明古格人的吸收、 借鉴力是非常有 选择的。我们还可以看红庙的宏伟构造, 在王国崩溃 前期, 古格艺术似乎又一次炫耀了它的美学力量。古 格艺术正昭示出: 奇迹的古格时期绝不是封闭的, 而 是有过多元化交流的繁荣盛世。这些在壁画中都有 体现——驮着木料的畜群, 列队施礼的宾客, 异邦异 族敬献的贡品, 载歌载舞人的热烈庆典, 王室贵族 “礼 佛” 时庄重仪式, 无一不传出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 古格 “兴佛” 国策, 在佛光普照中闪烁着自己的光 辉。 登临古格王宫之巅, 放眼望去, 土林环绕, 风起云 涌, 象泉河尽收眼底。古格王国中心地带的象泉河谷 因有喜马拉雅山、 冈底斯山余脉以及阿伊拉日居山三 面屏障, 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外来威胁, 使古格处于 能攻易守的有利位置, 但古格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物 产都使周边国家和民族从未放弃吞噬古格的野心, 不 管是出于对异教的征服, 还是出于经济掠夺以及领土 扩张的目的。 西部散文选刊 08
同行的专家向我们讲述了古格从兴到亡的简单 历程: 至 1624 年, 古格境内除象泉河外, 大多为岩石 遍布的荒原, 不仅人烟稀少, 人民也穷困潦倒。其时 的古格被逼连年征战, 疲于应付来自强敌拉达克和邻 邦土国的战斗威胁, 但宗教却在畸形发展, 人烟稀少 的古格寺院遍布, 僧众如云, 耗费极大。所有的喇嘛 僧人都是吃闲饭的, 他们不承担国家的任何赋税, 不 仅如此, 还要享受国家和平民的供奉, 情势已到了至 少每三个人就要供奉一个僧人的地步, 出家为僧成为 一种荣耀, 成为受人尊重的唯一选择, 也成为学习知 识的唯一途径。僧人在托林寺举行一次宗教活动, 就 能聚集两千多僧人, 过大的宗教势力也导致政局不 稳, 已经有过僧众造反的前科。尤其是, 古格旧制 ——自从天喇嘛益西沃以来, 天子中必有一人出家, 国王为人主, 掌握世俗事务; 王弟为法王, 掌管宗教事 务。这种政治格局很容易引起权力中心的矛盾与冲 突。 1624 年仲夏, 外国传教士来到古格, 安德安拉的 传教活动, 使古格变得复杂而又热闹起来, 古格王赤 · 扎西查巴德远佛教近天主教, 王室王权与寺庙喇嘛的 矛盾日趋尖锐, 西方传教士的介入, 引发了东西方文 明的第一次冲突, 国王对喇嘛的冷落加剧了寺院集团 对国王的敌视, 寺院喇嘛就基督教中的神学与佛教中 的轮回体系孰优孰劣进行 “辩论” , 喇嘛未能在国王前 赢得声望, 神父步步紧逼, 不免得意, 而僧人节节败 退, 难免狼狈。作为裁判的国王竟公然宣布僧人的荒 谬和神父的正确, 公开藐视僧人, 嘲弄宗教仪式, 称僧 人们是一伙懒惰之徒, 专靠编造谎言欺骗信徒以维持 威望和获得布施, 鱼肉人民。在行动方面, 古格王也 走得很远, 在王宫上方山头竖起十字架, 亲自为天主 教堂的修建奠基, 同意王后和臣民接受天主教洗礼。 1627年春, 一场由国王亲自领导的 “灭佛” 运动开 始了, 国王下令强制所有僧人还俗。这是从吐蕃末年 朗达玛灭佛以来西藏佛教史上的第二次灭佛运动。 操之过急的举措激怒了一贯养尊处优的僧人, 宗 教势力决定放弃他们的国王, 不惜求助于敌人。 “暴动 首先在古格的边远地区拉开序幕” (霍巍语) , 一些地 方长官率先发难, 率部造反, 其后一些控制的军官也 参加了暴动。僧人、 喇嘛、 商人、 平民他们会合一处直 扑扎布让, 将古格都城围困起来。 寺院喇嘛首领见攻城不下, 情急之下, 终于想出 了一个谁也想不出的办法: 求助古格的敌人拉达克派 兵助攻。战争中每天都有人死去, 每天都有人流血, 参与反叛的古格官员甚至献出国王的王冠, 古格王 赤 · 扎西查巴德不得不携王室成员走出城堡。他这一 走, 彻底改变了古格的命运, 他交出来的已不是自己 的王位以及自己的性命, 他交出来的是古格——一个 维系700多年历史的王国啊! 被俘的古格王被戴上手铐脚镣, 与不幸的王后一 起被押送到了拉达克首都列城。 当然, 大部分基督教徒也被当作囚徒抓到了列 城, 成了拉达克人的奴隶。 岁月沧桑, 历史悠悠。 当我们从古格王朝的废墟中走出, 心情无比凝 重: 古格的兴亡史, 完全是王权与宗教的斗争史, 而天 主教的介入, 则加快了古格王朝灭亡的进程。 走出古格, 我无比感慨, 脚下的象泉河, 这条了不 起的河流, 哺育过象雄, 也哺育过古格, 远去, 则又去 滋养另一些国度与人群, 象泉河谷因它而富庶, 古格 的历史因它而深刻而壮美。 象泉河, 滔滔而无言流逝…… ——选自西部散文网 西部散文选刊 09
山成为村子的陪衬、 村子的依靠、 村子的屏风。 水从屋下过, 从桥下过, 从石板下过, 水叮咚, 水玲珑, 水滋养了一代代的生活。 真的应该感谢那个最早建造黄姚的人, 他是姓 黄, 还是姓姚呢?这个黄姓或姚姓先人, 必然是看上 了这里的山, 瞧中了这里的水。 有话叫山水相依, 山水和鸣。随着村子的生长, 始终没有影响山与水的作用。三条水流, 通过一座座 别致优雅的古桥, 一条条拙朴蜿蜒的石道, 巧妙地将 民居联系在一起。桥边有亭, 有庙, 有诗文, 有牌匾, 显现出不俗的文化品位。 有人说姓黄的或是一个男性, 姓姚的是一个女 性。二人从中原逃难而来, 见到这里的异样山水, 便 定居下来。他们同山水一样相依和鸣, 共生出一个村 庄。村庄在一代代扩大, 对后来走入村子的人也一概 不拒, 终成一个大家庭。 对此说法我颇感认同, 也颇觉有趣。 这个说法代表人们对美好的向往。 一个地方的命名, 或以地名, 或以水名, 或以人 名。 “黄姚” 到底是怎么叫起来的?如果是姚黄, 或许 还会被人想到富贵的牡丹, 牡丹中的极品就有姚黄魏 紫。看来不是, 它叫黄姚。那么, 由一位女子的名字 而来倒也可以, 却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记录与传说。 越是心生疑问, 越是会记下这名字, 并且长时间 不能释怀。 由此翻阅大量的史料, 发现典籍中并无翔实而确 切的说明和记载, 多是民间传说。归纳起来, 有如下 几种。 一说黄姚古为壮瑶杂居之地。方圆几十里, 最初 只有两户居民, 一户姓黄, 一户姓姚。宋开宝五年 (公 元972年) 杨文广率部到昭平平乱, 路经此地, 派士兵 打探路线, 士兵探得只有黄、 姚两姓居民, 回话时就说 成了 “黄姚” , 于是就将地点标识为黄姚, 一直沿用千 年。 第二种说法是, 黄姚最早的居民是黄姓瑶族, 他 们植桑养蚕, 种红薯、 水稻为生, 然后划船到姚江下游 镇 子 镇 子 文/王剑冰 王剑冰 西部散文选刊 10
去交易。由于物美价廉, 人们说起来, 都知道是黄姓 的瑶族人。为称呼方便, 就将黄姓瑶家人说成了黄 瑶。为避免歧视, 文化记载时, 将瑶族的 “瑶” 改为了 “姚” 字。 第三种说法是从姚江得来。姚江的名字早就有 了, 因一条江而起地名是常事。前面加上一个黄字, 可能起名之人正看到雨季的姚江, 江水奔涌如黄龙, 便标识为黄姚。 第四种说法是明代初年, 黄、 姚两姓大批地从外 地迁来, 建房立村, 人们便把这里称为了黄姚。 根据有关资料来看, 第四种说法依据较弱, 因为 镇上已无姚姓后裔, 即使遇到什么缘由, 也不可能全 部迁徙或消失。再查看现在黄姓族谱, 则都是清代以 后迁入进来, 并且在 500 多户 2800 余人的黄姚, 亦非 大姓。这样说来, 前三种倒有可能。 我曾经听到一个人说, 他最初以为是一位女子的 名字, 那女子或有着什么传奇经历, 救了什么人或是 怎样, 因而就被人记下来, 叫成了名字。我也以为好。 从现在留存的明清时期的老建筑来看, 当年这里 必是商贾云集的繁华集镇。虽历经千年沧桑, 仍掩不 住她曾拥有的繁华。这也正合一种潮流, 在繁闹与喧 嚣背后, 一处淡泊宁静的所在, 成了人们追寻的乡愁 故土。 黄姚位于广东、 广西、 湖南三省交界处, 由于姚江 水运码头的繁忙以及陆路的通达, 乾隆年间已经是车 来船往、 街道繁华、 市井兴隆的重要城镇, 大部分建筑 群均已形成。客栈、 商铺、 杂货、 饭馆、 酒庄、 茶舍一应 俱全, 成为八方商贾聚集、 百里闻名的集镇。 多年后, 由于交通形式发生变化, 黄姚中心地位 受到影响, 逐渐处于边缘的半封闭状态。这样, 也就 使得众多民居、 众多文物得以保存。就像被一块巨大 的苫布遮盖, 何时猛然掀起, 竟然发现一个巨大的惊 喜。 这个惊喜中, 有保存完整的宽2米至5米不等的8 条石板街, 加起来有 10 公里长。绕行其间, 趣味无 穷。有着明清古建筑 300 多幢, 幢幢相连, 规模宏 阔。在这些街巷与房屋间, 巧妙地布局有 11 座石拱 桥或石板桥、 20 多座寺观庙祠和 10 余处亭台楼阁。 一个镇子, 竟然也有宝珠观、 古戏台、 兴宁庙、 文明阁、 天然桥、 聚仙岩、 带龙桥、 孔明岩等 “黄姚八景” , 不少 列入文保项目。而各处文物古迹, 皆可见有楹联匾 额, 每一幅都值得驻足品鉴。 整座黄姚古镇, 就是一部完整的桂东居民文化 史。有人说, 里面的建筑全部按照九宫八卦阵式进行 分布。无论其砖雕、 石雕、 木雕、 竹雕, 还是梁柱、 斗 拱、 檩椽, 都有很高的工艺水平, 可观, 可感, 可研。 再看石板街面, 黑色条石铺排有致, 衔接紧密, 与 屋舍建筑构成一体, 可谓顺畅舒适、 和谐自然。行走 其间, 有一种既古雅娴静、 神秘幽深, 又踏实沉稳、 赏 心悦目之感。 还有一个让我喜欢之处, 很多的古镇都鲜有人 住, 多数房屋空闲着, 让你感觉不到人气和生气, 黄姚 却不一样, 这里到处都是原住户, 不仅有老人, 还有年 轻人和孩子。那些孩子就在近处上学, 每天都会看到 他们从一个个老屋走出, 背着书包上学去。 随便走进一个院落或一处民宅, 都会看到生着的 灶火, 以及还在使用的先人用过的桌椅、 橱柜和雕花 大床。有的人家还有老旧的灶台, 盛水的石槽, 甚至 保留了鼓风机、 风箱、 纺车、 背篓、 蓑衣等生活用品。 他们或许是为了一种纪念, 一种回味。 总的说来, 是一种对乡愁的深深情感。 ——选自 《黄河》 2022年第1期 西部散文选刊 11
封面
共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