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搜索
俪人 · 西部散文选刊 2020 年第 11 期 刊名题写: 蒋子龙 总 编 辑: 徐曦琳 社 长: 慕朋举 主 编: 刘志成 常务副主编: 王城林 副 主 编: 李小鹏 孙 荣 祁建青 梅雨墨 王万里 高海力 冯三四 郭钰璐 俪人
俪人 · 西部散文选刊 主管 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青海省诗歌学会 编辑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 指导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出版 青海省大湖出版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总编辑 徐曦琳 社址 西宁市五四西路 1 号 邮编 810008 2020 年 8 月 25 日出版 2020 年第 8 期 总第 98 期 刊名题写 蒋子龙 名誉主席 张中飞 乐元圣 白 才 社长 慕朋举 主编 刘志成 常务副主编 王城林 副主编 李小鹏 祁建青 郭钰璐 冯三四 梅雨墨 王万里 高海力 本期执行主编 王城林 本期执行副主编 王 迅 唐冬玲 本期编辑部主任 赵希娥 编辑部主任 高彩梅 编辑部副主任 萧 忆 责任编辑 唐新玲 高忠怀 何幸幸 张殷馨 韩 林 编辑部电话 0477-8114797 投稿信箱 xibusanwenxuankan@163.com 广西区域投稿信箱 3186469025@qq.com 中国西部散文网网址 http: //www.cnxbsww.com 编辑部地址 内蒙古东胜区伊煤路 10 号 煤炭大厦 14 楼 1409 邮编 01700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刊号 CN63-1067/1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刊号 ISSN1674-5213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500004000268 发行 本刊发行部 邮发代号 52-15 印刷 鄂尔多斯报业印务有限责任公司 定价 20.00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 公 众 微 信 平 台 西部散文选刊 公众微信平台 Contents 岁月留痕 意境黄姚 (外三篇) / 25 李燕霞 搬家 (外一篇) / 36 黄盛后 罗漫山的春天 (外一篇) / 40 李秋芳 寻味同心 / 44 卢颖莹 得闲到小镇坐坐 / 46 周羽兵 此心安处是吾乡/ 48 赖俊花 文化记忆 谒北京袁崇焕墓 (外三篇) / 5 蒙土金 在袁崇焕故里感受人文气息 / 19 陈丹艳 浔江老渔翁的爱情与生活 / 21 邓炎森 耕读传家 / 23 杨琼凤 俪 人
俪人 · 西部散文选刊 世上那个最疼我的人去了 (外二篇) / 75 李伟明 百合花开香满野 / 81 吴献凤 童年记趣 / 83 李绛明 记忆深处的蝴蝶谷 (外一篇) / 86 黄锦飞 那段勤工俭学的日子 / 89 卢瑞昌 我的小人书 / 91 朱强鸿 主 任: 马永真 原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院长 副主任: 王东伟 内蒙古赤峰市委副书记 安 源 原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政协副主席 郭宝成 原陕西省榆林市人大副主席 聂永胜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工商联主席 武 洲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文联主席 理 事: 杜红兵 内蒙古库不其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毕书杰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享浓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 帅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帅杰网络公司总经理 郝英杰 内蒙古亿昌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宋二怀 内蒙古骆驼酒业集团销售分公司 刘荣刚 新疆新雅葡萄酒业公司副总裁 顾 问: 宋小溪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名誉主席 白 才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常务副主席 张才飞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吴景娅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祁建青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青海分会主席 尹树义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呼伦贝尔分会主席 李光彪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刘照进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牛 放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郭文涟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孤 岛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崔子美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张继炼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刘 俊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李小鹏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王城林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安雷生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林 非 原中国散文学会会长 王宗仁 原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官 布 扎 布 内蒙古文联主席 尚贵荣 内蒙古文联副主席 王剑冰 著名作家 海 梦 中外散文诗学会主席 徐无鬼 著名学者、 著名散文家 袁 鹰 著名散文家 冯秋子 著名散文家、 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 本刊理事会 微尘如烛 记忆的风帆 我家的飞机梦 (外二篇) / 50 唐冬玲 生活的网 (外一篇) / 58 陈 科 一个人, 一只狗 (外一篇) / 62 卢锋锋 别把弦都绷断了 / 66 岳寅生 等待花开 / 69 黄 杰 珍贵的红衬衫 / 71 柳小婵 含笑一低眉 / 73 曾春凤
俪人 · 西部散文选刊 八桂名胜 北流河故事 / 94 黄 静 梦回 “赤峡晴岚” / 97 苏达生 风味龟苓膏 (外一篇) / 100 甘丽云 木棉花开的声音 / 104 罗金霞 采红菇的小姑娘 / 107 李 芳 乐在藤县采红菌 / 109 陈志锋 情系藤州山水五题 / 111 曾春凤 枫叶糯米饭 / 117 卢志芳 木棉花开 / 119 唐海萍 乡村风物 《俪人 · 西部散文选刊》 工作站 1.山西太原市工作站 站长: 白素青 电话: 13601266281 2.陕西志丹县工作站 站长: 张 琳 电话: 18291189933 3.河北省廊坊市工作站 站长: 王宏刚 电话: 13932608893 4.湖南平江县工作站 站长: 余旦钦 电话: 13874007852 5.青海省格尔木市工作站 站长: 薛心悟 电话: 13897239540 6.江苏苏州市工作站 站长: 韩树俊 电话: 18913155846 7.广东潮州市工作站 站长: 林树顺 电话: 13903090332 8.云南昆明市工作站 站长: 周 佳 电话: 13888192223 征订邮购启事 为了扩宽广大读者购买 《西部散文选 刊》 渠道, 编辑部决定开展邮购业务, 全年或 单期均可邮购。 请需要购买刊物的读者直接 添加下面微信号 (支持微信支付) , 标注所需 刊物的期数与数量邮寄地址, 我部收到款项 后即将刊物邮寄给您。单期 20 元, 5 本以上 包邮。 邮购方式如下: 收款人姓名: 刘志成 编辑部地址: 内蒙古东胜区鄂托克西 街社会组织孵化园 302 电 话: 13384778080 微 信 号: 13384778080
俪人 · 西部散文选刊 蒙土金 谒 北 京 袁 崇 焕 墓 (外三篇) 曾经在藤县工作过的一位领导多次和我说过, 作为藤县人如果有机会到了北京,一定要抽时间去 袁崇焕墓看看,因为袁崇焕是我们藤县走出去的民 族英雄! 虽然以前我也去过几次北京, 但由于时间和 工作的原因, 一直都未能拜谒过袁公崇焕的墓堂, 不 能不说是一件撼事。 但这位领导对我说的话我一直记着。今次在北 京我终于瞅准了一个机会, 与亚淼、 亚文三人一起在 北京工作的藤县老乡阿里巴巴公司的高管王博士的 带领下,从西城区驱车直往广渠门去探寻拜谒袁崇 焕墓。 我以前对袁崇焕知道得并不多, 直到 2006 年 1 月时任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曾任云南省委书记的 令狐安从北京取道南宁到藤县来说要去袁崇焕故 里,并在袁崇焕故里即席挥豪写下了《谒袁崇焕故 里》 : “金瓯难补庙堂昏, 独守孤城倚栋臣。宁远报捷 才具显, 平台奏对智谋深。蜚言成虎和悲咽, 柴市磔 身带忿吞。众喙漂山多冤死, 每读明史欲断魂。” 一 诗, 通过令狐副审计长的诗和查阅一些资料, 我始对 袁崇焕有了最初的了解。知道袁崇焕生于 1584 年, 是广西藤县四十三都白马莲塘村(现天平镇新马莲 塘村) 人, 于万历 47 年 (1619 年) 中进士, 是我国古 代杰出的军事家。天启二年 (1622 年) , 后金屡犯边 关, 无人能敌, 袁崇焕以一介书生请命出关, 曾以万 余人的劣势兵力战胜努尔哈赤十万大军的进犯, 击 伤努尔哈赤, 取得 “宁远、 宁锦” 两次大捷。崇祯二年 (1629 年)皇太极率八旗精兵从内蒙古绕道进犯京 师, 兵临北京城下, 京师万分危急, 袁崇焕闻讯后从 辽东星夜驰援,欲血奋战,对决皇太极终解京师之 危。 但后来却因遭到崇祯猜疑和中皇太极的反间计, 于 1630 年被崇祯以 “叛徒” 的罪名磔身于北京的柴 市口, 直到清乾隆年间重修明史, 披阅了大量的内部 档案资料得知真相于乾隆四十七年 (1782 年) 获平 反, 而此时时光已过去了整整 152 年。 袁崇焕用生命 换取理想, 以信念绽开生命之花, 深得后人景仰。康 有为称赞他 “其身世系中夏存亡, 千秋享庙, 死重泰 05
俪人 · 西部散文选刊 山, 当时乃蒙大难; 闻鼙鼓思辽东将帅, 一夫当关, 隐 居敌国, 何处更得先生。 ” 梁启超则尊崇他为 “千古军 人模范” 、 是 “挽救国家危亡自古以来第一人” ! 袁崇焕的墓就座落在北京广渠门附近的一个居 民小区— “本家润园 c 区” 内。这是一个十分隐秘的 地方, 要不是有王博士的引导, 我们还真的一时半会 难以寻得到呢。 我们到来的时候正值中午,只见小区内几幢高 大的建筑群在灰蒙蒙的天空中巍峨地耸立。在小区 门口我们问门卫往袁崇焕墓怎么走?想不到门卫听 了后竟是一脸茫然。 王博士说应该是在里面的, 他记 得就是在一个小区内的。我们于是继续往小区里走 去, 不多久便发现了一个小广场, 广场里堆满了各种 健身器材, 王博士说, 到了就是这儿了。 果不其然, 我 们抬头一看, 只见一堵墙上贴着一块蓝色的牌子, 上 面写着 “袁崇焕祠” , 再往里面是一座只有一层的小 房子, 房子的门口围着铁栅栏。 我们见铁栅栏的锁头 没有锁上, 便推门径直走了进去。大门前矗立着 “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的牌子, 在北京城寸土尺金的 居民小区中竟然还保留着这样的一座墓地,足可以 看出国家对袁崇焕墓是何等的高度重视了。 我们走进去时出来了一个门卫,门卫说现在不 是开放的时间, 你们快出去吧, 并打着手势要赶我们 走。 我们说我们是袁崇焕的家乡广西藤县的, 是专门 来拜谒袁崇焕墓的, 能否破例一回, 了却了我们的心 愿? 当门卫听到我们是从袁崇焕家乡来的, 态度马上 改变了许多, 没有再说什么。 袁崇焕的祠堂是一座不大的房子,只有三间小 房间, 中间是墓堂, 左右两边是两个小展厅, 展览着 一些与袁崇焕有关的文物。 在墓堂的屋檐下挂着 “明 代粤先烈袁督师墓堂” 的牌匾, 为著名民主人士叶恭 绰先生所题。 由于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 后其祖父溯 西江而上落籍广西藤县,而古时广东广西称作粤东 粤西, 所以称为 “粤先烈” , 又因为袁崇焕曾任崇祯年 间的兵部尚书、 蓟辽督师, 所以后人都尊敬地称他为 “袁督师” 。 展览厅内陈列着袁崇焕手书的 “听雨” “聚 奎塔” 等手迹文物, 以及挂着配有袁崇焕诗句 “杖策 只因图雪耻, 横戈原不为封侯” 作为对联的袁崇焕画 像, 整座墓堂简朴宁静、 庄严肃穆。在展厅中最引人 注目的是毛主席批示给彭真的一封信,这封信是李 济深、 章士钊、 柳亚子、 叶恭绰写给他的。建国初期, 北京城因城市建设需要迁移大批城内的坟墓,袁崇 焕墓原来也在迁移之列,于是四位民主人士给毛主 席写了这封信,建议不要迁走袁崇焕墓而应予以保 护起来。 毛主席收到信后立即在信上作出批示 “请彭 真同志查明处理。 我意若无大碍, 袁崇焕祠墓应予保 存。” 袁崇焕墓就这样在北京城内被保留了下来。 袁崇焕的墓在墓堂的后面,墓里埋葬着袁崇焕的头 颅。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 (1831 年) 湖南巡抚吴荣 光题写的 “明袁大将军之墓” 的石碑和石供桌。在袁 崇焕墓左侧为佘义士之墓, 该墓立于民国五年 (1915 年) , 立有 “明故义士佘公之墓” 的墓碑, 墓碑已有破 损后又经修补,墓碑的后面原刻有碑文但因修补墓 碑已被水泥覆盖, 碑文原为张伯桢所写的 《佘义士墓 志铭》 , 记述的是当年佘义士冒着被诛九族的危险偷 葬袁崇焕头颅的经过。 佘义士一家遵从祖训, 世代为袁崇焕守墓, 到现 在已经过了 17 代共 386 个年头。 现在的守墓人为佘 幼芝女士, 她已经 77 岁高龄了, 今年也是她为袁崇 焕守墓的第 46 个年头。 我们拜谒袁崇焕墓的时候没 有见到她, 听门卫说佘幼芝女士由于年事已高, 各种 病魔也在折磨老人, 这段时间她正好治病去了, 虽然 佘女士不能象以前那样天天在墓堂值守,但她表示 只要病情一有好转依然会继续为袁崇焕守墓。 我们怀着对袁崇焕的无限敬仰,把一束洁白的 鲜花摆在袁崇焕的墓前, 我们深深地鞠躬, 为中华民 族精神家园里长生不老的忠义节气,为历史长河中 那段气吞山河的慷慨悲歌! 从本家润园小区走出,广渠门附近的大街上已 是华灯初上。 我们再一次回首凝望, 只见隐藏在小区 里的袁崇焕祠已经笼罩在一片雾霭之中,唯有那片 灿烂的灯火在夜幕中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06
俪人 · 西部散文选刊 写 意 同 心 山 水 间 在藤县南部翠绿的群山当中有一个叫做同心的 小镇, 它安稳地生长在山青水美、 淡薄宁静之中, 就 象一幅淡淡的丹青水墨,透着晶莹清脆的乡梦和庄 周梦蝶般的典雅,在舒闲式微的岁月氲氤里宠辱不 惊地缓缓流淌, 散发着它独有芬芳的魅力, 漫过山山 水水, 惊艳了华年。 一 同心镇的山是聪灵剔透而又饱含慧智的。 同心镇面积 139.3 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 16.6 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 96.6%, 是一座十足的天然 绿色屏障。同心的山千姿百态、 雄奇俊秀, 它既有着 和蔼慈祥、 润泽乡梓的朴素品质, 又有着险峻幽深、 英雄豪迈的刚强性格, 这些特质和品性, 在小娘山、 天堂山、 拔翠山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小娘山座落在同心镇与金鸡镇交界的地方, 整 个山系呈东西走向, 总面积达 20 平方公里, 主峰海 拨 474.3 米。小娘山中藤蔓密布,原始森林遮天蔽 日, 泉水叮咚、 甘甜凛冽, 溪旁的山坡布满了一片片 的翠竹, 这些翠竹支杆华丽, 凤尾森森, 使小娘山成 为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山里密布着沉香、 楠木、 格 木、 黄花梨、 香樟、 黎木等诸多珍稀名贵树种, 还有猕 猴、 穿山甲、 果子狸、 野山猪以及石斛、 砂仁、 佛手、 山 参、 黄芪等珍贵的野生药材。 小娘山的得名还有着一 个美丽的传说, 说是在远古的时候, 当地有一位英俊 的小伙子与母亲相依为命,他靠采摘野生中草药材 来赡养年迈的母亲。 一天, 这位年青人又来到深山中 采药,当他走到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时隐隐约约听 到了一种象织布一样的声音, 他感到十分奇怪, 便循 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走去,当他走到半山腰时看到了 一个宽阔的山洞,洞里有一位貌若天仙的少女手摇 纺车正在织布, 年青人不由得惊诧地 “呀” 了一声, 随 着叫声只见那织布的少女缓缓地回过头来莞尔一 笑, 随即有一阵云雾吹来笼罩了整个山洞, 待到云雾 散去, 织布的少女早已不见踪影, 原来这是天上的仙 蒙土金 07
俪人 · 西部散文选刊 女下凡来了。这位年青人从山上回来后把这段奇遇 告诉了村里人,不久外村一位漂亮的姑娘仰慕于他 的勤劳善孝,便嫁给了他,他们在大山深处相亲相 爱、 同心同德地幸福生活、 繁衍生息, 于是人们便把 仙女下凡织布的山叫做小娘山,这对年青夫妇生活 的村子叫做同心村。 小娘山是住着神仙的山,因此小娘山也就有着 如同天仙般美丽。由大娘顶、 二娘顶、 三娘顶三大主 峰构成的雄壮山势, 集雄、 奇、 幽于一体, 是山岳形人 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天然结合, 为 “国家森林公园自 然保护区” , 更是难得的优闲旅游胜地。无论远观还 是近看, 小娘山迤逦巍峨, 挺拨奇秀, 常年云蒸雾绕, 瑞气袅袅,满山满坡的映山红和杜鹃花在春夏时分 里红的似火, 白的如云, 争奇斗艳, 璀璨夺目; 到了深 秋时节, 漫山遍野的枫叶红妆素裹, 如火如荼; 山中 更是巨石磷磷, 岩崖突兀, 苔藓湿润, 有狮子岩、 燕子 岩、 连崩岩、 腾坎岩、 大岩、 相岩等大小岩洞 70 多座, 石榕、 石树、 石笋、 石螺以及大小串门、 铜鼓坪、 通天 腊烛等原生态景点 20 多个。 在小娘山的峰顶上极目 远眺, 只见远处的北流河多情地环绕着小娘山, 如带 似练, 就象在万绿山中跳动着的快乐音符, 在山水相 映之中呈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卷, 惊艳着人们的眼眸, 让人有如置身于神仙之境的感觉。 美丽的小娘山还曾有过一段苦难的经历。在清 咸丰年间至民国初期,由于朝廷腐败没落,民不聊 生, 小娘山竟然沦为了匪患盗贼之地, 这些土匪占山 为王, 欺压黎民百姓, 使广大民众深受其害, 有一次 他们还精心策划抢来了一位富贵人家的千金小姐作 缚票, 企图借机狠狠地敲诈一笔丰厚的赎金, 想不到 这位富家的千金小姐竟是一位秀外慧中的人物, 她 一边与土匪们巧为周旋,一边偷偷地记下小娘山的 地形地貌和土匪设下的机关暗锁,在匪巢里写成了 一篇 《小娘山赋》 想方设法传递出去, 为剿灭这帮匪 徒立下了汗马功劳。 《小娘山赋》 声情并茂, 文采斐 然, 既描写了小娘山的美丽雄奇, 又控诉了土匪盗贼 的凶残险恶, 一时被传为佳话, 这段历史上的文采风 流, 直到现在还在同心镇里广为流传。 在同心镇里有如仙境般的山中远远不止是小娘 山。据清嘉庆二十一年修的 《藤县志》 之 《舆地志》 对 藤县最负盛名的秀山丽川的记载,在藤县的十五都 (即现同心镇) 赫然还有天堂山、 拔翠山等, 称 “天堂 山一名天塘, 在十五都真胜村, 有奇石高可六、 七尺, 傍一石似鼓, 每遇亢旱, 里人祈雨辄应” , 而 “拔翠山 在十五都大梳村, 其山四围突屹, 耸翠千寻, 旧名大 梳山又名石寨山, 知县陈廷璠过此更其名曰拔翠。” 陈廷璠在清朝年间曾任藤县知县, 他重视教育、 体恤 民生, 倡仪、 筹集经费建成 “藤州书院” 而颇有政声, 当他在近 300 年前从同心镇的大梳村经过时,也被 大梳山伟岸雄崛的气势、 茂盛翠绿的植被、 淳朴仁厚 的民风所感染, 因而欣然地把大梳山更名为拨翠山, 这看似是一次平常的更名其实却蕴藏着极不寻常的 意义,这既寄托了知县陈廷璠对同心这一方水土无 限的仰慕和由衷的敬意,同时也让我们在县志的记 载中体会到了 “政声人去后” 的人格魅力以及那段沉 浸在岁月里抹之不去的历史记忆。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 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同心的山就是这样秀美 清幽、 端庄华丽, 它以遗世独立的芳姿散发着如同庄 周梦蝶般的优美, 在默默无言的岁月里福荫着同心、 润泽着同心, 一年又一年。 二 同心镇的原野是弥漫着清新自然的田园气息而 又穿扬在飘香的文脉里的。 同心镇常年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镇内河流纵横 交错, 有凤阁水库、 龙塘水库等大小水库 30 多座, 浇 灌着全镇丰腴富饶的 12300 多亩水田,引来垌里垌 外稻花飘扬, 芳香远播。 同心镇的河流有着娴淑委婉 的天然属性, 它们涓涓而流, 不急不缓, 在润物无声 之中滋润着同心的原野沉浸在水汽雾淞般的气息 里。凤阁河, 就象待字闺中的一位待嫁少女, 沐着春 风从凤台楼阁里袅袅娜娜地一路缓缓走来,流过了 凤阁、 流过了真胜、 流过了沙村, 然后注入了泱然大 气的白石水库;森塘河则怀着特有的缠绵一步三回 头地从挺拔的拨翠山脚绕过,唱着一路离歌在陈底 村与陈底河汇合后, 流进了小家碧玉般的观媚水库; 而沙村的由村河永远流淌着舒闲的节奏,不紧不慢 08
俪人 · 西部散文选刊 地流出, 从近邻乡镇埌南的黄姜、 孔科等村子经过, 一直向着沙黄漫延而去…… 在这样的原野里,同心镇的村庄自然是散发着 清新而又古朴自然的恬淡气息的。同心镇的同心村 不能不说是一个风水宝地,它座落在一个典型的盆 地构造里, 四面环山, 藏风聚气。就是这个极不寻常 的村子, 在民国元年和民国 14 年连续走出了两位藤 县的县长, 这俩人便是李明新和周扬亚, 他们都曾双 双出国留学日本。周扬亚, 生于 1885 年, 字鼎三、 别 字颖南, 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 考入广东虎门陆军 学堂, 不久便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 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 光绪三十四年 (1908) 被公 费派往日本法政大学法律政治专业学习,毕业回国 后出任广东省第九独立团团长。周扬亚一生追求革 命, 疾恶如仇, 体恤民情, 热爱家乡。 袁世凯篡取了辛 亥革命胜利的果实后妄想复辟帝制,周扬亚对此十 分愤慨, 他与蒙经、 苏无涯、 杨步衡、 唐生智、 黄柏周 等人秘密联络,在藤县象棋镇道家村的石表山上建 造 “菩提山庄” 石室作为活动据点, 在 “菩提山庄” 里 他们煮茶论世、 针砭时弊, 起草檄文通电全国, 揭露 袁世凯的阴谋, 声讨其倒行逆施的复辟行为。民国 5 年 (1916) , 周扬亚还亲自率军参加了蔡锷将军在云 南发起的北伐讨袁护国运动。民国 14 年 (1925) , 周 扬亚出任南宁警备区司令兼藤县县长,针对当时藤 县境内匪患不绝的状况, 周扬亚主张通过分化瓦解, 坚决打击等方法以杜绝匪患保境安民。他亲自电请 当时的广西省政府同意增派兵力到糯垌(原属藤县 管) 剿匪, 将盘踞在糯垌的土匪雷孟元部 2000 多人 予以剿灭; 他还亲自带队对盘踞在同心、 埌南一带的 土匪陈亚吉、 龙秀华、 周汝日等展开清剿, 逼使陈、 龙、 周等匪首在大兵压境的强大攻势下, 经过分化瓦 解和宣传教育最终解散了匪徒,走上了改恶从善的 道路, 从而使同心境内恢复了安稳宁静, 百姓得以安 居乐业。后来周扬亚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第二师 参谋长兼第六旅旅长, 在民国 17 年 (1928) 回广西助 桂反蒋途中遇刺受重伤, 于民国 18 年 (1929) 在香港 协和医院病逝。 我们在同心村里徜徉,一片片翠绿的稻田尽收 眼底,错落有致的房子散发着儒雅的风度穿扬在过 往今昔。 不经意间, 在村中我们居然走进了周扬亚的 故居,这座建于清末民初的房屋在经历了 100 多年 的时光岁月后仍然还矗立在同心村里, 稳健而沧桑。 这座百年老屋占地面积 260 平方米,为一进一院五 开间, 座西向东, 砖墙承檩, 五拱回廊, 瓶式栏杆阳 台, 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 沿着高高的石阶拾 级而上,门楼上当年由周扬亚亲笔手书的“明志草 庐” 四个大字不知在那年那月已悄然脱落, 但字的痕 迹仍清晰可辨, 透过这饱含岁月沧桑的字痕, 我们似 乎仍可追寻到周扬亚当年立志丹心救国的那颗赤诚 之心。 在同心镇里,类似的村落和古老建筑还有很多 很多, 象真胜村的卢世业故居、 龚少容故居, 大梳村 的韦家祖屋等等,而更让我们惊诧不已的是就在龚 少容故居不远的地方,一座保存得完好的盘古庙竟 然还古香古色地绽放在质朴的岁月里,这些深藏着 历史底蕴的地方印记总是不断地在惊喜之中给我们 惊喜,在历史的微光中让我们去回味这个小镇里那 段淡薄宁静的光辉岁月和温暖的人文情怀,让我们 在逝去的时光里静静地倾听岁月记忆的深处那段渐 移渐远的歌谣。 三 同心镇丰富的物产也是与它的山水田园气息密 不可分的,而在这些丰富的物产当中有两种尤物为 人间至爱, 这就是 “同心米粉” 和由同心人创制出来 的 “梧州冰泉豆浆” 。 米粉, 是以大米为原料, 经浸泡、 蒸煮、 压条等工 序制成的条状、 线状米制品, 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特色 小吃。关于米粉起源的传说很多,一种说法是古代 “五胡乱华” 时期大量北方的民众为躲避战乱迁居南 方而产生的食品;另一种说法是秦在统一岭南的战 争中由于从北方来的士兵吃不惯南方的米饭而思乡 心切, 当时人们就用米磨成粉状并做成面条的形状, 来缓解士兵们的思乡之情,从此南方便有了这种人 间美食。同心米粉作为米粉中的上乘之品, 有着 300 多年的制作历史,据说清朝的时候有一名广西的地 方官员将同心米粉作为贡品上送朝廷,想不到贵为 09
俪人 · 西部散文选刊 九五之尊的皇帝大人吃了之后赞不绝口,于是同心 米粉便被指定为贡品年年上送朝廷,成为同心米粉 镶嵌在历史记忆中光彩夺目的一页。 同心米粉选用由同心盆地特有气候生长出来的 优质稻米和天然高山泉水,采用传统的制作工艺精 心制作而成, 其主要的工序有浸米、 洗米、 磨浆、 蒸 粉、 晾晒、 回软、 再晾晒、 包装等, 这种传统的制作工 艺从作为清廷的贡品时一直沿用到现在历经年而不 变, 成为同心米粉区别于其它米粉的一大鲜亮特色。 同心米粉每扎约 50 克, 小巧玲珑、 美观别致, 粉丝细 薄, 干爽白净, 呈半透明的润泽虾肉色, 速熟耐煮而 水清不浊, 滑嫩爽脆可口, 在米粉中被称为 “广西一 绝” 。现在, 清朝时制作宫廷贡品同心米粉使用过的 “龙眼井” “梵同井” 仍然在同心村里井水凛冽、 清香 袭人, 它浸润着同心、 真胜等村大大小小 260 多家米 粉作坊, 使这道人间美食长盛而不衰。 就在我们为美仑美奂的同心米粉惊叹不已的时 候,同心镇与米粉并膺比肩的另一道美食又惊艳了 我们的双眼: 黄彩洲与他的冰泉豆浆。 据 《梧州市志》 记载, 在梧州市的著名景区白云 山脚下有一条山冲叫 “冰泉冲” , 冲里有一口古井, 叫 “冰井” 又叫 “冰泉” , 相传这口古井为唐时的容管经 略守护使元结抵梧州时所发现,他随即为之立碑刻 铭, 并在井侧傍修建了 “冰井寺” 。 为了记念元结与冰 井的这段往事, “冰井泉香” 作为 “梧州古八景” 之一 遂成为了梧州历史上一个独特的人文景观。 “滴滴珍 珠凝素碗, 甜如蜂蜜润入脂” , 以冰井活泉和黄豆作 为主要原料制作而声名远播的岭南美食饮品“滴珠 豆浆” 的创始人黄彩洲恰恰就是同心镇人。 翻开史书,豆浆在我国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 而梧州冰泉豆浆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风格成为 豆浆极品中的极品。 黄彩洲于 1899 年出生于同心镇 真胜村,他由于母亲早逝早早便挑起了家庭生活的 重担, 并于民国 16 年 (1927) 举家搬迁到梧州的冰泉 冲居住, 刚开始时以种菜为生, 后来逐渐扩展到加工 豆腐出售, 在 30 年代初的时候他就创制出了有名的 “梧州霉豆腐” , 成为倾到无数食客的一道名菜。 民国 24 年 (1935) , 他利用做豆腐的原料, 以冰泉冲的优 质井水创制出了一款全新的豆浆, 被誉为 “梧州冰泉 豆浆” , 这则是他一生的经典之作。 “梧州冰泉豆浆” 选用由同心盆地出产无虫蛀的优质黄豆,经筛选后 用冰泉水浸泡 3—4 个小时,洗去豆衣进行精工细 磨, 制取稀稠适度的豆浆, 再用筛过滤去净豆渣后入 锅煮浆, 然后用武火煮沸再改用文火, 除去浮在面上 的泡沫杂质, 如此反复操作三次出锅盛于小缸内, 加 入适量白糖, 放置热水锅中慢慢温炖一段时间, 让豆 浆逐渐乳化变稠, 直至出现黄色即可。 冰泉豆浆如脂 似乳, 宛如琼浆, 若用汤匙将其舀起滴落, 只见豆浆 就象一串断线的珍珠, 莹光闪闪, 而入口品之则顿感 醇浓香甜, 令人垂涎欲滴。冰泉豆浆不但口感好, 风 味佳, 而且富含膳食纤维, 大豆皂甙、 异黄酮、 卵磷 脂、 不饱和脂肪酸等特殊保健因子, 具有利水下气、 制诸风热、 补脑益智、 润肤减脂等神奇功效。斗转星 移, 令人神往的 “冰井泉香” 已随着时光的流逝成为 了梧州的千古绝唱,唯有同心人的黄彩洲以冰井活 泉创制出来的冰泉豆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以 独有的梧州味道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让人久久回味。 一片偏执的南国土壤, 因缘于阳光雨露的润泽, 安静而又美好, 这就是小镇、 一个叫同心的小镇, 愿 我们在带着雨露的清晨, 怀着纯净的心, 在这个叫同 心的小镇里深情地驻足、 温柔地怀想, 在岁月的时光 里优雅地相见…… ——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10
俪人 · 西部散文选刊 新 马 荷 花 映 日 红 荷花又叫莲花, 是一种冰清玉洁之花。 《诗经》 中 有载: “山有扶苏, 隰与荷花” “彼泽之陂, 有蒲有荷。 ” 这是一种令人仰慕的鲜花,在藤县天平镇新马村的 莲塘里就有一池这样的鲜花,这花从古时的五代十 国开始一直生长到现在, 年年花开有色, 散发着馥郁 芳香, 滋润在莲塘的历史岁月。 七月荷花红胜火,我们越过一弯又一弯的盘山 道路, 来到了这个一脉环山, 三面依水的新马莲塘小 村,去追寻那一朵朵开放在岁月的过往今昔中的圣 洁之花,仍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鲜活的磅礴力 量。 新马村以前又叫白马村。 相传, 五代十国时的梁 嵩是龚州 (现广西平南) 人, 他自幼聪敏好学, 善诗 文, 在南汉乙酉科 (925 年) 殿试中以 《荔枝诗》 : “露湿胭脂拂眼明, 红袍千裹画难成。 佳人胜尽盘中味, 天意偏教岭外生。 桔柚远惭登贡籍, 盐梅应合共和羹。 金门若有栽培地, 须占人间第一名。” 而被南汉皇帝刘恭钦点为状元, 恩授翰林学士。 梁嵩一生为官清正廉明, 体恤民情, 颇有惠政。但梁 嵩是个孝子, 他后来奏请皇帝恩准辞官还乡, 侍奉母 亲。回乡时, 受皇帝赐白马一匹, 因 “急于见亲, 野渡 无舟, 乘白马过河。” 在 “东濠河” 的地方被山洪连人 带马冲入浔江淹没。 梁嵩逝去后, 人们经常会看到有 一匹白马显灵在江边,于是便把这一片江叫作白马 江,江两岸逐渐聚居形成的村落便叫作白马。解放 后, 为了便于区别江两岸的白马, 浔江北岸称作旧白 马, 简称白马; 浔江南岸改称为新白马, 简称新马。 梁嵩死后, 乡亲们感念他的孝心和仁德, 在白马 江边为他修建了 “白马庙” 祀拜他。聪敏好学而又有 仁德的梁嵩或许就是白马江边生长起来的第一朵莲 花, 它洁白耀目, 催生了莲塘村里的莲花次第开放, 生长在历史岁月的浩浩长河。 随着年月的时光更替,莲塘村里的莲花依然年 年次第竞放。到了明万历十二年 (1584 年) 农历的四 月二十八日, 一声婴儿的啼哭掠过了莲塘村的上空, 蒙土金 11
封面
共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