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搜索
俪 人 2021年第1期 总 编 辑:徐曦琳 社 长:慕朋举 主 编:刘志成 常务副主编:王城林 副 主 编:李小鹏 梅雨墨 司新国 王万里 刊名题写: 蒋子龙
俪 人 主管 主办 编辑 指导 出版 总编辑 社址 邮编 刊名题写 名誉主编 社长 主编 常务副主编 副主编 编辑部主任 编辑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 编辑部电话 投稿邮箱 中国西部散文网网址 编辑部地址 邮编 北京编辑部 邮编 发行 邮发代号 印刷 定价 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青海省诗歌学会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青海省大湖出版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徐曦琳 西宁市五四西路1号 810008 2021年1月15日出版 2021年第1期 总第103期 蒋子龙 张中飞 乐元圣 白 才 慕朋举 刘志成 王城林 李小鹏 梅雨墨 司新国 王万里 高彩梅 萧 忆 唐新玲 张殷馨 韩 林 0477-8114797 xibusanwenxuankan@163.com http://www.cnxbsww.com 内蒙古东胜区伊煤路10号 煤炭大厦14楼1409 017000 北京市海淀区信息路2号国际创业园 D座707 100000 本刊发行部 56-4 鄂尔多斯报业印务有限责任公司 20.00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 微 信 公 众 平 台 西部散文选刊 微信公众平台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63-1067/I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4-5213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500004000268 实力派 忆马衡/5 林钊勤 锅盔 ( 外一篇 ) /8 鲁 翰 四十年情怀一纸牵/12 韩树俊 远方, 是三毛的方向/16 林丽华 龙升二月天/17 林旭华 八仙桌晚餐 一叶莲/19 孙善文 狗 · 猫 · 童年/21 郝清文 白鹅潭悲歌/23 罗捷媚 城春草木深/27 赵 艳 当裁缝的姥姥/30 崔 荣 丁家大院/32 成泽宪 抖音遐想/35 陈 华 米脂铁水打花/36 姬小玲 母亲的葬礼/37 王文涛 揭西探胜/40 刘兰辉 婚姻的密钥/42 刘 峰 生命本色/44 柳静林 古柏神韵/46 尹梦云 塔川之秋/49 胡 刚
本刊理事会 主 任: 马永真 原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院长 副主任: 安 源 原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政协副主席 聂永胜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工商联主席 武 洲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文联主席 高万泉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名誉主席 高植林 陕西神木市星洋工业公司董事长 李秋生 鄂尔多斯千秋煤业集团董事长 呼延振国 鄂尔多斯钢铁协会会长 理 事: 杜红兵 内蒙古库布其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毕书杰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享浓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 帅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帅杰网络公司总经理 郝英杰 内蒙古亿昌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 智 内蒙古鄂尔多斯博华瓷砖专卖店经理 顾 问: 蒋子龙 著名作家、 书法家 高 伟 《中国作家》 副主编 尚贵荣 原内蒙古文联副主席 满 全 内蒙古作协主席 史小溪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名誉主席 白 才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常务副主席 张中飞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吴景娅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祁建青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青海省分会主席 司新国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李光彪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刘照进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牛 放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郭文涟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孤 岛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崔子美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刘 俊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李小鹏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丁耀西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书画院常务院长 安雷生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冯三四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叶小兵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蔡向升 原北大教授、 神木希文书院院长 卢小夫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 偷藕/50 何延东 拿麻线/51 王水玲 百年紫藤抽新绿/53 王瑞松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大展 你可愿做江南的一枝莲/56 叶 巍 青苔/58 徐明怀 箐花/60 杨云芳 柿子馍馍/61 鲍茂华 我的母亲/62 刘 勇 沙漠里的意象/64 李育敏 站票/65 张玉霞 有一种情感与爱情无关/68 苏锦梅 想念母亲的味道/70 焦宏彦 乡村美景小都百/72 禤佩娟 韦宏卯 仙姝记/74 金焕珍 哭泣的灵魂/77 程 涛 过年/78 祝晓锋 江南无处不飞花/81 林嘉毅 老王的 “敬畏” /83 赵刘昆
1.新疆乌鲁木齐市工作站 站长: 韩世霞 电话: 15109918899 2.陕西志丹县工作站 站长: 张 琳 电话: 18291189933 3.陕西陇县工作站 站长: 陈英杰 电话: 13909178381 4.云南牟定县工作站 站长: 何 刚 电话: 13887885946 5.山西晋城市工作站 站长: 买文静 电话: 13633566575 6.江苏苏州市工作站 站长: 韩树俊 电话: 18913155846 7.陕西延川县工作站 站长: 张向雄 电话: 13619115519 《俪人 · 西部散文选刊》 工作站 征订邮购启事 为了扩宽广大读者购买 《西部散文选 刊》 渠道, 编辑部决定开展邮购业务, 全年 或单期均可邮购。请需要购买刊物的读 者直接添加下面微信号(支持微信支付), 标注所需刊物的期数与数量及邮寄地址, 我部收到款项后即将刊物邮寄给您。单 期20元, 5本以上包邮。 邮购方式如下: 收款人姓名: 刘志成 编辑部地址: 内蒙古东胜区伊煤路10号 煤炭大厦14楼1409 电 话: 13384778080 微 信 号: 13384778080 梦中盛开的油菜花/85 尚焕焕 天马星座 缘/86 龙 秀 过了腊八就是年/87 章革伟 幸福如雪/88 孙德喜 连环画/89 徐连梅 山情海韵连云港/90 赵金浩 我的文学梦/91 梁德山 我向往的语文课堂/92 郝清文 今日立冬/93 张守来 爹被我骗了/94 段建筑 那片翠绿的桑树地/96 谢复根 天边鹤舞/97 优 伦 荷之恋/98 黄淑文 老井/99 代百勇 弟弟/100 刘贵兵 黑牯牛/101 华 野 雪中追忆/103 魏铁桩 一盘大枣/104 张振峰 香溢半夏/105 闫敏哲 封面深处有人家/107 谢宏模 走进烟雨草春园/108 梅 子 采采荷花满袖香, 花深忘却来时路/109 王秀荣 十一月/110 陆海生 美味小滴跟/111 卢同根 鹭田漫步/112 翟海萍 去丰县看梨花/113 燕 薇 点击文坛 人生自是有情痴 ( 外一篇 ) /114 赵宝林
在我交往的诸多朋友之中, 有人学富五车才高八 斗, 却为人低调平实, 虽造诣非凡, 却安贫乐道。前故 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长孙马思猛就是一个不折不 扣具有这种风骨的人。 说到马思猛老师, 那是2011年8月10日, 在国家 京剧院 “纪念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云燕铭逝世周年追 思座谈会” 上, 云阿姨是马老师继母。经伯翱兄当场 介绍而有幸相识。 马老师话不多, 但人非常和蔼可亲。他的爷爷马 衡是著名金石考古学家、 书法篆刻家, 是西泠印社第 二任社长, 解放前后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达十九年 ( 1933-1952 ) , 同时是民国以及新中国故宫博物院院 长, 为国家博物馆的建设和保护贡献卓著, 前故宫院 长郑欣淼先生曾撰文 《厥功甚伟其德永馨》 赞誉其曰, “古人云 ‘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此乃 人生之 ‘三不朽’ , 人生在世求之其一已属不易, 而马 衡先生在德行、 功业、 著书立说三个方面都有所立, 都 令我们永远感念。 ” 他的父亲是中国戏剧著名导演、 戏剧活动家、 理 论家, 还是文化部戏曲改进局的领导, 并且是周总理 指定的领导。但是这位名门后代如今却是家徒四壁, 只有伯翱兄送他的一点字画而已。如果是别人所讲, 我肯定不信, 不管怎样, 爷爷爸爸都是了不起的学术 大家, 文物书画收藏家, 怎会没给他留下一丁点贵重 之物呢! 再一次见到马老师是在周总理表扬伯翱兄下乡 五十周年座谈会上, 聆听了同一时期的知青马老师侃 侃而谈, 讲了很多感人故事, 今虽已时隔七八年, 他所 讲的往事, 好像就是发生在昨天, 让我记忆犹新。 最近, 拜读了伯翱兄新作 《我所认识的故宫掌门 人马衡先生》 , 文章一开始就引用今年紫禁城 600 周 年的热门话题, 通过马衡先生参加临时政府成立清室 善后委员会工作, 清点故宫文物, 在战火中保护国宝, 巧阻北平故宮国宝运台等真实感人的故事, 润笔生动 有趣, 文章清逸婉丽, 情节描写颇具匠心, 使读者仿佛 穿越百年故宫院史。这篇文章已被各大媒体转载, 还 得到单霁翔、 谭立夫等故宫博物院前领导人的赞同。 虽说伯翱兄不是故宫人, 却如此认真地宣传弘扬故宫 人爱国主义精神, 让读者更加详细的了解故宫, 得到 了文化界的赞誉。 伯翱大哥是我的笔墨引路人, 希望我写一写他的 发小马思猛老师, 这位名门之后也有不少感人的事迹 呢!为此, 我专程赴其家中拜访。 马思猛老师, 1943年7月出生, 祖籍浙江鄞县 (今 宁波鄞州区) 。5岁时, 母亲要将他带往美国, 马衡先 生不仅坚决表示反对, 还派人将他从南京接送到北 平, 留在自己身边亲自照看, 祖孙一起经历了北平和 平解放以及新中国的诞生。1955年初, 马衡先生病重 期间, 马老师有幸陪伴着爷爷度过他人生最后的时 光。 忆马衡 忆马衡 文/ /林钊勤 林钊勤 俪人 · 西部散文选刊 05
马思猛老师退休后开始写作, 致力于马衡和马彦 祥先生生平资料的整理与研究, 著有 《金石梦故宫情 ——我心中的爷爷马衡》 《攒起历史的碎片》 , 整理辑 注 《马衡日记 ( 1948-1955 ) 》 《王国维与马衡往来书 信》 , 编著百万余字的 《马衡先生年谱长编》 等珍贵史 料巨作。 同时, 马老师还撰写了不少有关马衡、 马彦祥先 生与故宫人守护故宫国宝的学术论文、 杂文, 如 《爷爷 马衡与他的同道们》 《另辟蹊径成奇人——怀念王世 襄先生》 《王世襄: 京城奇人玩家》 《马衡:跨越两个时 代的故宫博物院院长》 《寻找父亲的足迹》 《守护故宫 往事并不如烟》 《典守国宝的海峡两岸故宫人》 《尽捐 无价藏品而蜗居陋室朱家溍先生的三代清风》 《父亲 与梅兰芳的交往》 《马衡: 跨越两个时代的故宫博物院 院长》 《田汉: 戏剧之魂的侧影》 《书剑征程——追忆马 少波的戏剧人生》 《马衡晚年金石梦圆》 《 〈唐写本切韵 残卷〉 成书始末——马衡、 王国维往来书信考》 《一画 一世界——悲鸿与马衡父子的忘年交》 《马衡父子与 文物南迁》 《父亲马彦祥的两次报人经历》 等。思猛老 师的作品不仅仅是在回忆自己的先辈, 而且通过马 衡、 马彦祥父子留下的丰富史料收集整理, 向世人讲 述了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名人轶事。 这次拜访马老师, 去之前伯翱兄提醒我, 马老师 不喜欢接受采访, 说是代伯翱兄去看望他才好。这么 多年虽然也算认识马老师了, 但是见面只是打招呼而 已, 并没有详聊过。八月五日下午, 骄阳似火, 我怀着 崇敬、 激动的心情来到马老师家, 马老师已经泡好茶 在等我了。坐下以后他和我先从爷爷马衡其人说起, 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与石鼓结缘的故事。马衡先生 对石鼓文的研究、 视石鼓为生命亲自押运石鼓南迁、 与那志良切磋石鼓文书赠临石鼓文长卷, 创作石鼓文 集联抒忧国忧民之情、 在贵阳师范讲演 《石鼓八迁》 、 新中国诞生力主石鼓回迁后落户故宫等一幕一幕马 衡与石鼓命运息息相关影像历历在目, 还有其揭发军 阀孙殿英东陵盗宝, 阻止经亨颐废除故宫博物院议案 的通过实施, 战火中保护文物, 巧阻文物运台湾等保 护国宝惊险艰辛的感人事迹栩栩如生。 由于我拜访马老师的初衷是寻求解答我 “怎会没 给他留下一丁点贵重之物呢! ” 的疑问, 我便转话题和 马老师拉拉家常说: “马老师, 伯母姓林吧, 我也姓 林。 ” 马老师回答说: “是的, 老太太祖籍是广东潮州 人。 ” “真是巧, 晚生也是潮州。 ” 马老师马上追问, “您 不是香港人吗? ” “我也是后来才到香港定居的。 ” 马老 师又说: “我母亲是泰国出生的华侨, 一位泰国人因喜 欢中国戏剧而到中国学习演话剧真是不可思议, 她的 老师恰恰是在南京国立剧专教课的我父亲, 后来他 (她) 们的跨国婚姻造就了我的生命, 真像是一段天方 夜谭呀。 ” 马老师就这样向我吐露了对生命奇缘感叹, 话越拉越近, 我和马家真是有缘分呀!这时马老师才 高兴地告诉我, 您打完电话, 我就给伯翱兄打电话说: “您要来看我, 伯翱兄告诉我, 您收藏他的很多底稿和 文章, 还收藏很多万里老爷子不少的资料。您真是个 有心人, 非常难得, 现在有些年轻人都是急功近利 啊。 ” 接下来我还告诉马老师好消息, 据台湾资讯网, 最近大陆作家万伯翱、 马思猛合著 《孟小冬氍毹上的 尘梦》 , 文章中给当代读者一窥冬皇的传奇人生, 尤其 冬皇和上海青帮老大杜月笙的爱情故事。这本书销 售量创台湾十年来的新高。我还截图给他看, 他看后 很开心, 即邀我来到他的书房, 打开他的电脑资料让 我看, 边看还边告诉我这是溥仪借赏溥杰书画为名, 流出故宫书画清单, 后来马衡担任院长期间, 千方百 计向国民政府争取资金收购大量流散民间的这些珍 贵宋元明清字画, 收购时就是以这份清单为依据, 鉴 定核实。他又指着墙上的画说: “这些是复制品, 这张 《虎图》 是徐悲鸿先生一九一八年去法国留学之前专 门画了送给我爷爷的, 现故宫收藏。 ” 从画面题写的文 字来看两人友谊始建于金石之交。而后又指着旁边 一幅吴湖帆先生收藏马衡先生画的 《葫芦图》 , 款题 曰: “湖帆先生强余作画, 辞不获, 已写此应之, 幸有以 教我也。二五年九月作于新都衡。 ” 边上有著名书法 家沈尹默题拔: “从来未见叔平画, 于湖帆尊兄斋中得 观此帧, 眼福之。尹黙。 ” 这幅三位时代文人墨客合成 的字画, 生动说明了马衡爷爷和挚友们的深厚交情。 马老师在编写爷爷马衡浩如烟海的年谱长编时, 在收集其作品、 往来书信、 日记、 民国相关档案及相关 名人日记等资料时, 得到了许多本素不相识的朋友帮 助, 甚至有朋友到台湾国史馆、 胡适纪念馆的看到关 俪人 · 西部散文选刊 06
于马衡的资料, 都用手机拍照相赠。这部马老师主编 了数年的 《马衡年谱长编》 已经由故宫博物院出版 了。在编写这些书籍时, 马老师不分昼夜, 废寝忘食 的纂写以及查找关于爷爷马衡的资料, 一个高中毕业 生, 还要刻苦学习钻研古文字和草书, 而且是在左眼 失明, 右眼弱视的条件下完成几百万字写作, 其刻苦 和毅力可想而知。接下来马老师还准备纂写故宫的 百年故事, 他说他是中国现代百年史的缩影, 期待马 老师以惊人的毅力再创造奇迹。 爷爷马衡逝世后,父亲马彦祥及家人遵其遗嘱将 其一生所集文物全部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包括价值连 城的青铜器、 铭刻、 碑帖拓片、 甲骨刻辞、 工艺品、 书画 和图书等,其中共捐藏古线装孤等珍藏书籍 1600 余 部,经整理并详细著录者为1275部。在堆积如山的马 衡院长捐赠品中,其毕生搜集的石刻拓本多达 12439 件,这是他一生研究石刻的重要历史根据,大多拓本上 有他精细隽秀的小楷行草题跋,现为故宫院藏碑帖中 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其捐献的印章中,一部分是篆 刻名家吴昌硕、 唐源邺、 钟以敬、 吴隐、 王褆为其篆刻 的作品; 另一部分则是先生为自己篆刻的各种字体的 印章及个人珍藏品。同样,1986年父亲马彦祥也将全 部藏书捐赠给国家。今天在马家第三代马思猛老师 的通州住所里,悬挂家中三四张名人书赠马氏先辈字 画,都是复制品, 家里也没有一件古籍、 古董之类的藏 品, 很多了解思猛老师身世的人说, 你爷爷捐的东西 留给你一件, 就够你吃一辈子的呀!他总是一笑了 之。这次马老师就我的疑问坦诚相告; “我上初中时, 父亲就告诫我, 你不要依靠我, 你要走自己的路。虽 然当时听了心里很不舒服, 但从此开始了我自己人生 道路的攀登。现在想来获益匪浅。 ” 直至父亲去世, 他 坚守了对父亲的承诺, 不争遗产, 并阻止了一场家庭 财产纠纷。他曾针对有关人生议论道出自己的解读: 生命父母造就, 命运时代造就, 为人好自为之。 从马思猛老师身上, 我领略了名门三代家风, 他 们世代传承的不是物质财富, 而是对学识及中华文化 孜孜不倦的学习和追求, 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值得我 们敬佩! ——选自 《西部散文选刊》 微信公众平台 俪人 · 西部散文选刊 07
小花四五岁时随着在圁川西乡一带教书的母亲 辗转, 半夜饿得发慌的时候, 母亲就给她讲民间故 事。记得其中有一个 “懒汉吃锅盔” 的故事印象很深: 从前, 有个懒得再不能的人, 一向瘫在炕上, 懒得 脚手不想动弹。老婆要坐娘家怕把他一个人饿坏, 干 脆就烙了一张硕大的锅盔饼子, 当中旋开个大窟窿, 套将在这人的脖子上。不料数日后, 该懒汉到底还是 饿死了; 待老婆回家一看, 怀前的锅盔倒是啃得不见, 而余下的那一半依旧还在脖腔骨后面枕着…… 于是乎打小就感觉自己比那个憨汉是勤遣和精 明, 最起码那一半截儿它是没跑儿; 同时无形中就对 那无码大的 “锅盔” 产生无限的遐想。 锅盔也叫锅魁, 锅盔馍, 也有叫干馍的, 是陕西关 中道老百姓尤其爱吃的一种 “烧饼” , “饼大直径二尺 外, 又圆又厚像锅盖。 ” 俗话 “陕西十大怪” 里, 有一怪 “烙馍像锅盖” , 说的也就是锅盔。 锅盔的样法自然是圆片扇, 一般直径一二尺许, 厚够一寸余, 掂掂约有三四斤重, 那派头的确了得。 据知, 锅盔炮制工艺也足够精细, “打到的媳妇和 到的面” , 盘拌压揉, 和面饧面这一关很重要。因是文 火炕制, 中空, 层叠, 塄厚, 皮脆, 瓤酥; 好储存, 易携 带, 关键是既 “扣手” , 又 “逮口” , 更耐饱, 入口越嚼越 满, 下咽回香无穷。 只是锅盔这东西好是好, 确实不是我们陕北的传 统吃食。单就规模气派来说, 绥米脂一带的干炉、 油 饼、 油旋、 餜馅、 糖墩墩、 糖粸子等跟人家锅盔压根就 不能比, 根本就小巫见大巫。 有道说; “文魁武魁, 顶不上锅盔。 ” 无非是圪垯 “憨馍馍楞糕” , 怎么就说的没边没沿、 神乎其神呢? 原来 “锅盔” 这 东西也是个千年老 怪, 也是有来头的: 相 传 早 在 周 文 王伐纣时锅盔就被用 做兵士的军粮, 在陕 西西府那边, 至今还 有一个锅盔品种叫 “文王锅盔” 。以后到 了秦代, 锅盔的才改 良成了个大、 饼厚、 瓷实的模样。有意思的是, 给兵士 配备干粮时, 一前一后两个锅盔做成 “褡裢” , 又像个 “防弹背心” 。如果突遇战事时, 厚饼居然能够饮刀吃 箭, 如此可心的、 一物两用的 “单兵护具” 竟成了秦军决 胜千里的一大法宝。 陕北人对锅盔耳熟能详应该是很后来的事。 1994年仲夏, 著名影视编剧张子良先生来米脂拍 戏, 下榻在 “黄土高原试验站” 的新式窑洞里。某次两 三朋友和他夜谈, 记得, 他饶有兴味地说到他心里最 想拍的电影, 其中谈到他已然构思好的一幕场景: 1947 年胡宗南进攻陕北, 正逢阴雨连绵, 队伍饥 渴疲乏, 举步维艰。在给养严重阻滞匮乏之际, 南京 方面只得动用空军来空投军用物资、 救急药品和食物 等, 而空投的食品最多的居然就是这锅盔! 可是陕北尽是壑沟圪岔的山地, 飞机空投须降至 低空, 极不安全; 加之又是阴雨天, 能见度很低, 因不 便于抛物, 飞机老半天在空里盘桓。国民党兵士只好 在比较宽敞的川道和河槽, 铺开 “青天白日旗” 作为信 号, 来导引飞机精准投物。一时间麻袋横飞, 山沟峁 岔到处是骨碌碌滚趤的罐头和锅盔。 周围的老百姓见状, 自则释然于心。于是纷纷也 效仿着, 将自己家的被子呀褥子呀在当院子里铺开铺 展, 花红柳绿, 五颜六色, 煞是壮观…… 天上的人到底没弄明白地上的饥饿智慧, 见色眼 开, 对准被褥方向直管抛投。 山下望眼欲穿的人们也不知道飞机怎么开始乱来。 一排子冲锋枪响了…… 一排子卡宾枪响了…… 一个个饥饿的人倒在血泊子里…… 锅 盔 ( 外一篇 ) 文/鲁 翰 俪人 · 西部散文选刊 08
一个个砸烂的锅盔和砸不烂的锅盔全都泡在血 泊子里。 锅盔毕竟是干粮。 “晴拿雨伞, 饱带干粮” , 干粮是葆有饥饿经验的 人上路的基本物质准备; “干粮干粮, 撧断心肠。 ” 干粮 永远是生命前进的燃料、 渴望和动力。 懒得实在不想动烟火的时候, 就突发奇想: 某天 真在无定河平展的河槽里, 满满荡荡地铺来些铁板, 和好 “锁子山” 大小的一圪垯面山, 匀摊其上, 再利用 炙手可热的太阳能, 生将其烤熟烤黄烤香, 这就炮制 成了一张硕大无比的 “吉尼斯锅盔” , 或者干脆就命名 成 “圁川锅盔” 。 再然后纠集下成千上万、 云涌不退、 人声鼎沸的 米脂老乡, 一起掰掐咬啃, 一起圪蹴在无定河畔喝 “爬 爬水” , 大家就这么美美吃上一年, 那简直就是一幅 “锅盔跃进图” !闭上眼睛, 白日做梦, 那是一番什嘛 样的人间景象啊…… 米脂老话说: “有牙, 没锅盔; 有锅盔, 没牙。 ” 这个 话说出来的其实那是悲凉的生命哲学。 了不得。 榆林城儿家 一般写一个地方的人文, 通凡是说些好话。说好 话一方面是说家好说, 一方面所涉猎的当地人耳朵上 也好听。其实想说叨点本土流传下来的好好赖赖有 意思的掌故, 并非是件容易事。不容易大概在于有些 方面确实不好说, 而不好说是因为若是牵扯到负面 的、 不入耳的, 有时候恐怕会引逗出一堆口舌交道, 这 就难为得急躁不过。 譬如, 今天想说叨的陕北榆林老城就很有些意 思, 榆林老城有意思主要是里面的人有意思, 而这些 老住户和老居民的有意思, 完全是因为自古流传下来 那一句口话: “榆林城儿家——干板” 。 这个说叨里显然具有揶揄、 讽刺和嘲挀的口气, 就好比说叨米脂家 “啃西瓜皮” , 佳县家 “喝面汤” , 或 者包括蒙汉交界边地 “沙子打墙墙不倒, 女子交友娘 不恼” 等等的传说和流俗一样, 随着年湮代远, 以后便 众口一词逐渐积淀成了某一地方、 某座城池人文特征 的一个无可辩驳的标签了。 那么, “榆林城儿家” 怎么啦就说人家是 “干板 儿” ? “干板儿” 用在这儿究竟是个甚意思? 说 “榆林城儿家干板” , 也有榆阳四围乡村的人是 叫 “城干板” , 这个口话由来已久。笼统的意思是榆林 老城人待人吝啬、 圪琐小气、 不大道、 不展拓, 同时又 包含有虚荣面情、 敷衍人情的假客气, 假热情等一些 个礼数和做派。 而 “干板” , 说的是 “干板腔” , 是一种来自黄河东 边的山西地方戏曲。运用的却是打比方, 以此借来奚 落 “榆林城儿家” 接人待物方面虚情假意, 巧嘴干说, “撂干嘴” , 光见扇嘴, 不见动腿的 “咣嘴溜儿” 。 据说 “干板腔” 起源于汾河北岸沿山一带, 早在明 代的元宵红火热闹中就出现了这一曲种。旧以前就一 人扮多角, 表演时无需响器伴奏, 只两手分执竹板, 其 右手捏两片大竹板, 左手抖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 小 竹板打眼, 左右配合有板有眼。就这么干说干唱, 说唱 之词平仄有致, 节奏明快, 抑扬顿挫, 煞是动听。 具体故事之一是这么讲的: 相传, 旧时不是特别亲近的亲戚和朋友来家, 榆林 城儿家一边嘴上热情招呼, 一边扫炕添水, 然后没完没 了着道往事, 啦家常, 就这么光说不练直捱到黄昏或者 月出, 唾沫星子飞溅, 不见点灶和面。最讽刺的情节 是, 个别主家竟在灶口点一只煤油灯进去, 事先于大锅 里逮进一只半死不活的绵蜂, 听得锅里嘤嘤嗡嗡发响, 懵懂的客人不识眼头见识, 误以为是煮饭, 咽着唾沫一 味憨等。以至客人直饿得头晕眼花、 前心贴后背, 只便 无奈告辞。主家尚送客出门之际, 嘴上仍在强调: 你看 看, 你看看, 饭立马快熟嘞, 你们就走也? ! 元人无名氏有一首极尽讽刺之能事的小令, 名为 《 正宫 · 醉太平 》 : “夺泥燕口, 削铁针头, 刮金佛面细搜求, 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 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 内刳脂油, 亏老先生下手” 。这应该是尤其经典的吝啬。 用 “干板” 指代榆林城儿家的吝啬和小气似乎不 完全对应, 就待客不周来说最起码有两种, 一种是 “没 东西” , 确实拿不出手; 一种那就是 “舍不得” , 正所谓 “姑舅来嘞, 猪肉囼嘞。 ” 而榆林老城人最看重的是面 子、 面情和 “面场” , 所谓 “撑门面” 撑得可是礼节, 无奈 只好以 “剜了花儿会种菜” 的 “一片水说” 来掩饰 “没东 俪人 · 西部散文选刊 09
西” 或者 “舍不得” 的尴尬, 从而使 “干板” 的含义就丰 富了许多。 当然, 陕北民间还讲呗到一个有关榆林城儿家爱 面子、 好虚荣的 “咣嘴油” 的笑话。说的是老城人喜欢 在各家的大门道啦家常, 不经意间每以炫耀祖先的出 寨、 丰厚的家底、 掌柜的能耐、 娃娃的出息……一日, 某 妇人又于大门道跟街坊邻里 “八卦” , 同时不住地舔一 舔或者揩一揩油腻腻的嘴唇, 有人问道, 你家又像吃了好 的?自便回复: 那个如时 ( 现今 ) , 总就那油膘肥肉…… 不料, 儿子从家里急急慌慌跑出, 大叫不好: 妈, 妈!咱家的那圪达 “咣嘴油” 叫猫儿给咥 ( dié ) 走嘞! “干板” 这一诨号, 无疑是城外人和周边县份的人 忿忿然用心馈赠的。无论如何, 应该算 “一桨子撬翻 一船人” 的群体性排侃, 多少有些刻薄。但是, 反过来 说多少年来得以广泛流传至今, 一准儿基于一定的普 遍性, 也并非空穴来风。 稽古以来, 陕北黄土高原就是正统的汉族政权和 北方游牧部落千百年来对垒割据之地, 汉、 蒙、 鲜卑、 契 丹、 匈奴、 党项和回鹘等等的少数民族杂处交融; 若是追 溯血缘的话, 陕北人身上不乏流淌着各色剽悍的游牧人 种的血液。因此, 陕北人自身所赋予的忠厚、 率直、 质 朴、 坚韧、 乐观、 好客、 豪爽和豁达的性格特质, 无疑是群 体性的、 典型性的, 而且在地理上越是往北越发典型。 可是, 这块地皮上偏偏榆林老城人不一样。 为什么不一样呢?怎么就不一样呢?细究起来, 根根蔓蔓, 丝丝穰穰说来话长。 一是说这座城的起根发苗不一样, 再是它的城居 人口结构和人文背景不一样, 三是说它的民俗世情风 气与左近城镇和周边山乡也不一样。 榆林老城只是名义上的 “老” , 其实榆林地区一十 二个县城里除了 1944 年新成立的子洲县之外, 与其 他城镇比较起来, 它算是很年轻了。 朱明之前甚至早在宋元时期, 延绥诸镇城镇文明 已然臻于成熟和完善了, 那阵子榆林尚是个没毛沙滩 呢。陕北老百姓嘴里常吐念 “成古化年” 这个词, 意思 是远得探摸不上的很久很久以前。殊不知就在明朝 成化第七年头上(1471)余子俊置榆林卫起, 至今满打 满算岁数也就548年了, 正说小不小, 说老也不老。 城市, 城市, 由城而市。城的雏形往往由其战争年 月的军事途径而至于和平时期的市贸途径, 原作为雁塞 的榆林自然也概莫能外。明成化九年, 余子俊将治所由 绥德迁驻于榆林卫城, 作为 “九边重镇” 的榆林, 屯田养 军, 一边以农养战, 以战卫边。一边开市通商、 以促进民 族融合, 榆林古城的居民构成经历了一次最大的洗牌和 刷新, 老榆林居民有明代初年到榆林戍边的将士及其后 裔, 由于实行 “商屯” , 尚有来榆 “翰粟放边” 的山西等地 商人以及实边时有一技之长的各色工匠者。据郑汝璧 《延绥镇志 · 兵志》 上记载: “今见在官军二千二百一员 名, 马骡一百三十一匹头。 ” 明初实行 “世兵制” , 军人是 世袭, 一代传一代, 军人所到处, 连家眷也一起携带。 加之榆林曾长期为流放地, 贬绌和流放官犯源源 不断, 其累加的总人口比例应不在少数。老以前绥米 人吷榆林人 “贼配军” , 事出有因。现如今谱牒横飞, 老榆林住户随便哪家都有家谱之类的记载, 每每自证 其先人官身, 多半不假, 当然犯官自应居多。 总之, 文武官吏纷至沓来, 直到清代都是有 “易地 为官” 的定例, 因此 “南官北坐” 那是很普遍的情形。 清代和以后的民国以及抗战时期, 南北一些退职文武 官员和士绅富豪也纷纷留寓榆林, 同时在军政、 机关、 学校、 医院等部门供职者也居住榆林城内。就从业身 份而言多为衙门官员、 退职、 退役的赋闲文武官员、 豪 绅、 地主、 作坊主、 百工匠艺、 医师、 教员、 商店和旅社老 板等等。这些人应该就是较早的榆林人的主要构成。 所以, 榆林老城人到底是哪里人?四到五处, 实 难考籍。单从目前榆林城居罕有的姓氏, 譬如有蔡姚 尚宗韩葛彭兰吉温祝殷杭纪沙詹冠栾乐单第巫訾尹 ……而来自于江南风味、 唱腔婉转悠扬的曲艺 “榆林 小曲” 更是可见一斑, 这就说明早先的榆林老城多是 “外来户” , 在人口结构上陕北土著极少。 著名作家龙云先生曾经著文写到榆林城是一座 孤悬塞上、 与周边县份甚至左近乡村相与独立的一个 “文化岛” 。 老话就说, “榆林城家规矩多” 。那是山南海北的 各式规矩与陕北民俗相融合的产物, 比如礼节讲究, 说话优雅, 做活细致, 穿戴排场, 饮食精细。风风雨 雨、 世事沧桑, 他们一面逐渐接纳和融入陕北民俗文化, 一面又以纷繁的多元背景的文化来影响和周边的土著, 世世代代承传着新旧更迭的规矩和下数, 互为同化, 相 俪人 · 西部散文选刊 10
与一处。同时侧重于保持和弘扬 “贵在礼、 精于业、 怡于 情、 重在食” 的塞上特有的城镇文化底蕴和精神。 俗话里有 “榆林城家敌架——抗肩子” , 不知是否 是军塞文化背景下孑遗下来的先礼后兵的规矩, “榆 林城家嫁女——不出城” , 不知是否受铁桶一般的古 城封闭性的影响?抑或是城镇人的优越感所致?另 外榆林老城办白事, 与陕北其他地方的丧葬礼仪迥然 不一, 老人殁了不择时日, 均于三日之内出殡。特别 是榆林人食不厌精的吃, 譬如红红绿绿、 色味形香的 “拼三鲜” ; 清香爽口、 辛辣热麻的 “羊杂碎” ; 外焦里 嫩, 美甘清醇的炸豆奶; 酸香甜绵、 开胃健脾 “憋灰汉” 的 “粉浆饭” ; 还有令千古一帝的康熙拍手称绝的 “清 香白玉板, 红嘴绿鹦哥。 ” 之 “菠菜烩豆腐” 。同时烧、 烤、 熬、 炖、 涮、 烩、 溜、 煨、 煎、 氽、 煸、 焖, 吃法花般彩 样, 往往一锅熬、 一锅煮、 一锅蒸、 一锅烩、 一锅拌、 一 盆上、 海碗盛……如此恢弘的烹饪格式和气势, 是否 多少与先祖行旅军灶有些瓜葛呢。 榆林老城人 “会说话” , 说得雅致, 说得讨巧, 说得 冉长, 几乎成了陕北人的共识。会唠家常, 会设身处 地解劝人, 会体贴安慰人, 会曲里拐弯表情传意。莺 莺燕燕, 好像唱曲儿一般; 柔声细语, 出言吐语并不用 劲; 常常把仄声居然都轻吐为阳平。尤其说叨动听的 吉祥话, 老百姓是叫 “海上法儿” 。 陕北人说女子苗条, 只道说身胚儿好。30 年前, 我曾写过一篇子小文, 言及榆林女子的娉婷妖娆; 记 得当时榆林地区艺术馆的孟海平不以为然, 后容我仔 细诠释陕北女子脸盘子俊样与否固且不议, 一般身板 显长而腿巴略见短矬, 而我所目测到的榆林城女子恰 恰打个 “反棰” ; 贸然间牵扯了个远缘基因问题, 此君 似如获至宝, 即刻以手加额, 狂笑不止。 横山响水堡人、 前清拔贡曹颖僧在 《延绥揽胜》 里 写到: “榆林自有明由绥德迁镇筑城以来, 以地临塞 上, 屯兵习战, 故人娴骑射, 重武轻文, 勇略将材, 炫耀 史册。迄崇祯甲申……民喜酒肉征追, 妇女则艳妆奢 饰, 相习成风, 视为固然……民国以来, 中级社会者, 类多经营商业, 练习蒙语, 入套跑边做生意, 不数年, 牛羊驼马牧养成群, 皮毛绒酪满载而归, 利赢数倍, 蔚 为富商大户。下焉者, 操作百工匠艺, 独擅专业, 此 外, 肩挑摊贩、 水湿屠厨各行及走卒仆厮、 当差供给之 人, 均能糊口养家。因是榆市之人, 金融活动……” 要说回来, “干板” 未必单是 “榆林城儿家” 的独 属, 即便就是绥米一带, 乡下人排侃城里人, 也流传下 一大坬口话, 譬如说, “城里人眼奓za毛硬” , 是说不认 亲戚六人的意思; 城里人 “唾个唾沫也空壳壳” , 意即 不实在, “咣面面” , 待应人虚乔假意。而 “离城一丈就 是乡棒” “一个城里人管三个乡里人” ……话言话语里 无不透露出看不起乡下人, 踌躇着城镇人的优越感。 只不过榆林城家比较陕北原生土著在为人处世 方面, 不可回避地多少夹杂有几分南方人的精明与促 狭而已。其精细、 恬淡、 阴柔、 圆润、 自恋、 和融、 智性、 自迈、 达观, 已然标志性地孵化成了遥远的传说和恒 久的市民风尚。成于斯焉, 固于斯焉。 毕竟生存在水泼不渗, 根扎不进的干石板街上, 不稼不穑, 非商即工才可以养家糊口, 哪袋子米面不 是黑手汗脸挠搲的?哪一个钱鏰子是刮风逮的?民 间不是有个戏谑人穷志不穷的说叨: 没米么?有油 噻?借圪垯炭?炸得吃上一顿糕? ! 旧庚儿榆林老城红山有个蒙汉互市的 “易马城” , 俗称买卖城, 即就是能说会道, 摆摊卖货、 “金眼儿扣 银眼儿” 、 擅长搞捣生意的老城买卖人, 也照样叹喟挣 钱养家的不易: 买愁愁, 卖愁愁, 买了愁愁卖愁愁, 卖了愁愁买愁愁。 买的愁愁添愁愁 买买卖卖断不了的愁 …… 精打细算, 细水长流, “过日子芝米” 几乎是所有 陕北人艰难岁月的活命经验。因此, 俭口待客, 难难 悒悒, 毕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毕竟各自的一大家 子照例需 “不贪那一顿好, 匀开顿顿饱” 啊。 那个可改动标点的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的 掌故, 无不在讲述 “仓廪不实” 而礼节不失的难为、 辛 酸和无奈。 传说到底不会是传统。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俪人 · 西部散文选刊 11
封面
共122